《唐宋诗/中华经典诗文之美》选人唐代和宋代著名诗人180多首名作。我们选编《唐宋诗/中华经典诗文之美》的目的,在于提供阅读这两代著名诗作的便利,而且先从介绍这两代名家清新易懂、艺术性特强,*有吸引力的作品人手。为此,所选多短小、优美、抒情之作。其忧国伤时,关怀民生疾苦,充满爱国精神的代表作,也注意收入。我们把选人的作品,大致按题材、意思分成“家乡情怀”、“友谊长青”、“人生百态”、“山水清音”、“沧桑世味”、“边关烽火”、“忆古思今”、“艺术世界”八辑,每辑按照时间顺序,先唐后宋,将诗编在一起,以便阅读欣赏,比较研究,看看诗人们在相当接近的题材、意思范围里,是怎样构思,选择角度、细节,如何表达主旨,而收到很好艺术效果的。在具体编排上,先有“解题”,继以“评析”,在“评析”当中,也适当引用古人有价值的评论,以备参阅。
徐中玉,1915年生,江苏江阴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和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高教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等。主要作品有《论苏轼的创作经验》、《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古代文艺创作诗集》、《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激流中的探索》等。其主编的《古文鉴赏大辞典》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获国家图书出版zui高荣誉奖。其主编的《大学语文》,累计印量数千万册,在同类教材中市场占有率zui高。
导读
家乡情怀
宋之问
渡汉江
贺知章
回乡偶书(其一)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王昌龄
闺怨
王维
杂诗(选一)
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李白
长干行(选一)
渡荆门送别
杜甫
月夜
李益
江南曲
孟郊
游子吟
崔护
题都城南庄
张籍
秋思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选一)
朱庆余
近试上张水部
温庭筠
商山早行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陈师道
示三子
陆游
沈园二首
友谊长青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过故人庄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选一)
王维
送别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赠汪伦
……
《唐宋诗/中华经典诗文之美》:
诗人众多,量大质高,流派纷呈,大师、名家辈出。既反映了历史面貌,又深具时代精神。唐诗大家,前有李白、杜甫、王维,中有韩愈、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晚期李贺、杜牧、李商隐继起,虽风格各异,大率兴象华妙,情景交融,雄浑空灵,各极其至。读唐人好诗,每觉情辞丰腴,诗意盎然,韵味不绝,令人神往。前人经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入人之深,欣赏接受后还能导引进入创作过程,使诗的影响扩大到最广的范围,连乡间不识字的老妪和初上学的儿童,也都能琅琅上口。宋诗在后,因时代情势不同,诗的艺术另有追求,重在义理,转求精能,表现气骨,写民生疾苦,家国安危有所深入,是其特点。南宋后期的诗,尤其充满恢复的热望和无比忧伤。陆游垂死不忘中原故土,文天祥以身殉难,为张扬民族大义,反抗暴力侵扰表现出一派浩然正气。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以“工”、苏轼以“新”、黄庭坚以“奇”、陆游以“豪放”,驰名后世,与唐代诸大家后先辉映。唐代诗人的意气风发,高情远韵,宋代诗人的思深虑远,刻骨铭心,源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与诗人们各自的创造个性,都能在生活接近的人们心中激起昂扬的诗情与深沉的思考,这就是为什么这两个时代的诗作能长期活在中国人心中而永保生命的原因。
《唐宋诗/中华经典诗文之美》选入唐代和宋代著名诗人180多首名作。我们选编《唐宋诗/中华经典诗文之美》的目的,在于提供阅读这两代著名诗作的便利,而且先从介绍这两代名家清新易懂、艺术性特强,最有吸引力的作品入手。为此,所选多短小、优美、抒情之作。其忧国伤时,关怀民生疾苦,充满爱国精神的代表作,也注意收入。
我们把选入的作品,大致按题材、意思分成“家乡情怀”、“友谊长青”、“人生百态”、“山水清音”、“沧桑世味”、“边关烽火”、“忆古思今”、“艺术世界”八辑,每辑按照时间顺序,先唐后宋,将诗编在一起,以便阅读欣赏,比较研究,看看诗人们在相当接近的题材、意思范围里,是怎样构思,选择角度、细节,如何表达主旨,而收到很好艺术效果的。在具体编排上,先有“解题”,继以“评析”,在“评析”当中,也适当 引用古人有价值的评论,以备参阅。
学习、研究唐宋诗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作品的审美形式,语言文字的基本含意、韵律、节奏以至作品在色彩、音乐、雕塑、建筑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美感,可以在想象中唤起某种形象的要素,当然需要首先弄清楚,有一定的感知,然后进一步就应联系特定的时代、民族、阶级、前后左右,历史地把握艺术地表现在中间的生活内容和作者自己的评价。对于作品,当然应该允许读者有阐释的自由,因为生活本身是异常丰富复杂,读者的修养、经验、个性也各不相同,各种阐释往往都有其不同程度的价值和理由。晋代葛洪说得好:“文贵丰赡,何必称善如一口乎?”(《抱朴子 ?辞义》)在这一意义上,“诗无达诂”有其理由。强求一致,必须异口同声,没有好处,无助于开掘优秀作品的潜在力量,丰富人们的认识。不过作品的客观性也不能一概抹煞,它的基本结构有时确能把读者引向某种渠道,两者并不总是背道而驰。重要的是把握到作品的深刻意蕴,那就是深藏在作品之中,可能并无一语说破的某种人生真谛、深邃哲理与动人诗情,也就是我上面说到的真正的“根”。这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是有所表现、确实存在着的,这也就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看不到、抓不住这种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表明审美趣味还不高,或者表明审美能力还不强,对此不必担心,只要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在这些方面肯定能够逐渐有所进益。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