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如火如荼,而事业单位会计处理与企业的企业会计本就存在不少差异,带给从业者更多挑战。本书严格依据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编写,重点突出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解读、会计理论的介绍,会计核算的流程和特点,最核心的是运用图表和案例,对实务工作进行指导和助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会计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会计行业争取与国际接轨的努力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也实施了财会制度的变革和不断的创新,取得了很多瞩目的成果。就我国事业单位来说,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其会计处理与一般的企业会计存在着差异。近年来,我国就有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出台了若干政策和指导意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撇开甚嚣尘上的争执不谈,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带给“事业人”的不仅仅是未来复杂多变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发展的机遇。有句老话说,机会从来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么您准备好了吗?
您是否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理论了然于胸呢?
您是否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特点和流程胸有成竹呢?
您是否渴望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操作尽在掌握呢?
那么,本书将给您答案。
本书的编写针对于尚未参加工作的在校学生,以及希望未来从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在职人员。由于他们没有从事过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实务经验匮乏。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除了介绍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会计要素和方法之外,也对于重要的会计科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举例对主要业务的处理进行阐释,同时配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以便读者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常规问题能够轻松化解。
本书行文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大量图表的运用和实务案例的结合,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快速领悟本书意图,加深对实务工作的理解。
本书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写,突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处理中出现的新现象加以充分的阐述,充分反映了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改革发展的新成果。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你一定会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有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我们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付出了百分之百的辛苦和努力。然而由于水平有限,本书对于有些问题的讲解可能不尽完善,疏漏之处也在所难免,希望大家谅解。
最后,对于一贯支持我们的广大读者朋友和对本书的出版付出努力的朋友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
2015年1月
孙静,经济学硕士,现为南京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副教授,税务系骨干教师、税收管理教研室主任。主讲《中国税制》、《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税收管理》及ACCA的F6等课程,经常给税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培训税收相关课程,教学效果优秀。
会计基本前提解释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指将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持续运行的时间人为地划分成时间段,以便分阶段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实行会计分期的作用在于能够对连续、相等的会计期间中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以及经营成果进行核算,并据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并都采用公历日期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指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能够以货币方式加以度量。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如果发生外币收支,应当在发生收支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核算。对于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编报日期的人民币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的执行对于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全面、正确地反映我国财政状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如图1-3所示。
图1-3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 可靠性
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靠,就会给政府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单位应当做到: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费用等如实反映在会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辅助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3)包括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单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二)全面性
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是指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各方面的全部经济业务和经营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不断的,在空间上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会计信息,在内容上包括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各个方面,从而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和预算执行等情况。
(三)及时性
事业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便于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就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单位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对于政府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在及时性与可靠性之间做相应权衡,以最好地满足政府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作为判断标准。
(四)可比性
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单位财务状况及事业成果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同类事业单位中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五)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也称适应性原则,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管理。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
具体要求是:会计信息应该有价值,既能够反映过往的经济业务情况,又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事项做出预测,并对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帮助
(六)可理解性
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事业单位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理解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