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森元院士传记》生动翔实地记述了我国氢氧火箭发动机专家朱森元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扬了朱森元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对于记载航天历史、传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进航天事业发展,具有积意义。
寇克让,1968年出生,陕西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98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自由学者,书法家,书法史家,主要从事古代文献、书法史的研究。2012年出版《书法没有秘密》,2013年在香港出版《书法的秘密》。
《朱森元院士传记》:
朱老先生的大儿子十几岁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教导儿子们要团结,所以,朱家的几个兄弟都很和睦。老二虽然没念多少书,但很聪明,手很巧,除了种田,石雕的手艺很精通,人也勤快,十分能干。
溧阳一带传统文化浓郁,民间建筑也时常透露出一些古风,比如盖房子都要用鼓形的柱础,上面雕刻着一些“喜鹊登梅”之类百姓喜闻乐见的图案。老二干这行,越来越有名气,收入日渐丰厚,靠着老二的这个手艺,全家农闲时干石雕活,朱家慢慢又富裕起来。
1930年秋天,朱老先生的孙子出生,他高兴极了,考虑再三,为孙子取名“森元”。毕竟是长子长孙,少不了一个“元”字,衰落了几十年的家境也渐渐有了起色,朱老先生希望托祖宗荫福,家道中兴,如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蔚然成林,这个“森”字也就再恰当不过了。
2.战乱求学,霍乱幸存 四五岁时,母亲去世了,朱森元跟随祖父居住。
辛亥革命后,朱老先生在村里创办了洋学堂夏林小学,朱森元就读于此。朱老先生爱写诗,尤其是酒后兴致高的时候,很快就能写成一首诗。他写了很多诗,不仅自己欣赏,在朱森元五六岁的时候,还教他念自己的诗。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朱森元清晰地记得,1937年冬的一天,祖父带回一名男子,只听那人说:“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原来,这是南京大屠杀中的一名幸存者。个子还没桌子高的朱森元,似懂非懂地听着男子的讲述,害怕得瞪大了眼睛。
1937年12月,日寇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不久,离南京一百多公里的溧阳于1938年3月也沦陷了。日寇在溧阳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
一天下午,敌机呼啸而来,在溧阳县城投下几枚炸弹后,突然掉头转向埭头、上黄方向,飞到埭头上空,向侯庙投下炸弹,然后朝无锡方向飞去。村前墩头圩的圩堤上,祖父牵着朱森元的手说道:“我们的装备不如日本人的,落后就要挨打!”看着逃难的村民,听着敌机的轰鸣,也许就在那个时刻,一颗为国防事业做贡献的种子埋藏到了朱森元的心里。
日寇占领了城市,但是不敢常住乡下,为了抢掠财物,对乡村也进行大扫荡,只是每次扫荡之后,当天就退回城市。
溧阳是日寇重要的统治区,一年扫荡大约两次,每次几个小时,来了之后,抢掠一番,做一些破坏活动,然后就走了。等他们一走,老百姓还是回家住。
朱森元当时上小学,每逢大扫荡,学生们立即疏散逃走,等到日寇走后,学校继续上课。重视读书,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朱家更不例外,在这样的战乱年代,家里还是尽力保障孩子们上学读书。祖父把父亲和叔叔们叫到一起,郑重地提出,要举全家之力,供朱森元等求学。当时,朱家念书的人除了朱森元,还有比他年长10岁的小叔叔。学校在战乱中艰难地维持着,但朱森元求学的信心从未动摇过。他意识到,只有学好知识,才可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免受强敌侵略。
日寇在南京进行大屠杀以后,又在溧阳一带开展细菌战,以致霍乱流行。朱森元二婶和她的大儿子、小女儿几天之内死于霍乱,二叔也得了霍乱,但他身体比较强壮,通过服中药、针灸活了过来。因为霍乱传染,祖母抱着二叔的第二个儿子隔离开了,二叔这个幸存的儿子后来也念了书,上了西安交通大学。三叔的孩子都在乡下种田。小叔叔的儿子后来也上了大学。
朱森元随祖父逃到二婶的娘家避难,因为那里离新四军驻地近。即使兵荒马乱,这里总比其他地方要安全些。后来,小学还没有读完的朱森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溧阳最早的一所中学——同济中学。
在同济中学读书时,朱森元和几位同学听说,苏州中学有老师到皖南第五临时中学(安徽省广德县境内,与溧阳交界)任教,这无疑是求学的阶梯。朱森元考入这所学校读了几个月书,更大的喜讯传来了:抗日战争胜利!自己被苏州中学录取!“我们村以及周边地区的孩子都知道江苏的这所名校,周围人能考上苏州中学的只有我一个。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下决心要刻苦学习。”耄耋之年,朱森元回忆起这件往事时依然很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