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昌院士传记》以传记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陈定昌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陈定昌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文化财产。
《陈定昌院士传记》:
勤工俭学是清华大学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之一。1957年9月,陈定昌入读清华大学后,学校为落实勤工俭学的办学方针,让学生们走向社会,向工农兵学习,学思想,练技术,决定停课2~3个月,号召学生到国营第718厂搞勤工俭学,尔后在取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校办工厂办好。
国营第718厂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4号,是国家老牌的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陈定昌他们怀着新鲜好奇、跃跃欲试的心情,来到工厂,开始了艰苦的勤工俭学生活。
起初,陈定昌被分配当电焊工,一个月后转入元器件生产车间。车间领导发现陈定昌手快,操作熟练,就让他学习装配云母电容,为回校担任校办工厂元器件生产技术员做准备。
云母电容是一种电子元件。云母是绝缘物质,将用金属箔做的电极板和云母一层一层地叠合后,再压铸封固在环氧树脂中,成为云母电容。装配云母电容,首先要把两边的多层电极接好,然后用一个卡子卡住并送到装塑机里,再加上一个塑料壳。整个装配完全靠人工操作。
云母电容装配工作,显然比较适合女工,所以,全车间清一色的娘子军。陈定昌来后,则是百花丛中唯一的男性。装配任务实行量化管理,完成每天计件定额并不轻松,工作时间之外的加班,几乎成为全部人员的常态。
尽管装配工作对勤工俭学的学生无定额要求,只是“练兵”,但陈定昌深知实习后回校办工厂当技术员的责任重大,因此下决心尽快熟练掌握装配技术和工作流程。
起初他在动作上不熟练,速度也不够快。他便仔细分析各个操作环节,并认真观察别人是如何操作的,且经常向领班请教。当他得知全车间唯有一名女工能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定额,就站在这名女工身后学习观察,慢慢地看出了门道,并逐步掌握了其中的窍门。
智者的日子是放在思考里,方法是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陈定昌对装配方法加以整理和提炼,自创出一手拿镊子、另一手进行推压的装配方法,使装配速度提高了数倍,且质量完全合格。在车间劳动竞赛中,他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还被评为男“三八红旗手”。陈定昌的努力和聪慧,在工作实践中再次得到了验证和发挥。
熟练完成装配云母电容工序后,陈定昌又被派往密封车间学习云母电容密封。其密封过程是用一台注塑机,将放在模子里装配好的芯片进行封固。封固模子要靠脚踩压来开关,在打开瞬间时要快速取出密封好的云母电容,如果手脚配合不好,手就可能被夹住受伤,此项工作风险较大。但心灵手巧的陈定昌很快便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与老师傅配合默契,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大学到工厂车间,从学习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仅仅几个月的勤工俭学,陈定昌看到了工人师傅平凡中的伟大,亲身感受到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爱党爱国的高贵品质,虽然每天的工作定额很高,但大家都努力完成,毫无怨言。工人师傅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使陈定昌深受教育。
勤工俭学结束后,陈定昌带着熟练的装配技术和工人师傅的优秀品质回到学校,在无线电电子学系的“元器件工段”当技术员,负责指导装配云母电容,把做好的电容装配到脉冲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上,供学校研发和教学使用。
勤工俭学,使陈定昌收获很多,既学习了技术,增强了动手能力,又锻炼了思想,磨练了意志,并与工人师傅增进了感情,建立了友谊,成为了朋友。一年后,他又回到工厂,与工人师傅们共叙友情,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快乐,相互鼓励,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和学习,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