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梦伦院士是中国弹道式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之一,他在我国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及总体设计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余梦伦院士传记》采取传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余梦伦院士成长经历、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余梦伦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为新一代航天人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启迪和激励新一代航天人崇尚科学,献身事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而不断探索,勇攀高峰。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片反《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宋瑶,2010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工作,先后任《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杂志记者、编辑和执行主编。2013年加入国家科技新闻门户网站——中国科技网,任人物频道主编和采访部主任。现为自由撰稿人、专栏作者,曾撰写《崔国良院士传记》。
《余梦伦院士传记》:
广西灵山县烟墩镇、广东中山市烟墩山、安徽南陵县烟墩镇、山东荣成烟墩角、浙江慈溪桥头镇烟墩村……中国究竟有多少烟墩?恐怕连最资深的地理学家也要去翻翻地图数一数,才能给出一个不那么精准的答案。
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墩?这个问题却不难回答:“烟墩”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500多年。据考证,因明代防倭寇侵袭,在一些村旁山顶或者高墩之地设立烽燧,习称“烟墩”。“烟墩”相当于简易的烽火台,如遇敌情,“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借以传递情报;而“烟墩”附近的村落镇子,则或根据地势称为“烟墩山”“烟墩角”,或根据人口多寡称为“烟墩镇”“烟墩村”……对外人来说,烟墩只是一个相似的地名;对祖祖辈辈居住在烟墩的人们而言,烟墩是村口山顶的高台,是口口相传的抗倭故事,是再熟悉不过的家乡。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余梦伦,就出生在浙江慈溪(原余姚)桥头镇烟墩村。
1936年11月8日,烟墩村桥头路49弄66号,平日里安静的老宅子此刻却特别热闹:年轻女人压抑而痛苦的呻吟声,跑进跑出的人们急匆匆的脚步声,炉子上的水烧开了,发出“噗嗤”“噗嗤”的响声,蒸汽消散在氤氲的雨雾里。
江南的秋天多阴雨,常常十来天见不到太阳,这样的天气被人们形象地称作“阴雨寡照天”。尽管气温不低,屋里却阴森潮湿,人的骨头缝儿里都是冰凉的。20岁的蒋学忍此刻却是又燥又热、又急又痛,都说头胎最难生,她可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坐镇指挥的接生婆临危不乱、声音威严,不断地提醒她:使劲儿、深呼吸、使劲儿……她想使劲儿,却痛得手脚发软、没有一点儿力气。母亲在一旁心疼又着急地捏着她的手,却爱莫能助。不知道过了多久,婴儿响亮的啼哭声终于响起,压过了房前屋后的嘈杂和喧闹,仿佛向这个世界大声地宣告着新生命的到来。
“恭喜恭喜!是个带把儿的!小毛头!”见惯了这场面的接生婆,声音里竟也透着喜悦,这可是阴雨天儿里难得的阳光!
蒋学忍满头都是细密的汗珠,嘴唇上一排浅浅的牙印,手指骨节也因为太用力而发白。可当母亲把用小被子包好的男婴放在她的身边时,看着婴儿熟睡的小脸,她没有血色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是的,她做母亲了,这是她和丈夫余佩卿的第一个孩子,还是个男孩儿!
丈夫。想到丈夫,蒋学忍的脸色黯淡了一下,可很快又舒展了眉头:丈夫此时在上海给人做学徒,不能和她一起迎接孩子的到来,实在可惜;可丈夫和她一样,期待这个孩子的诞生,他们说好,如果是男孩就取名“梦伦”,女孩就取名“梦燕”——身边这个襁褓里的婴孩,当然就叫余梦伦。
自余梦伦始,母亲的使命一直没有停歇。三年一个,三年一个,蒋学忍又生了四个孩子:大妹妹自然叫余梦燕,之后是二妹妹和三妹妹梦霞和梦飞,还有小弟弟梦麟。兄妹五人里,只有余梦伦生在老家:烟墩。
小梦伦呱呱落地的时候,余姚还是余姚,慈溪还是慈溪;解放后,余姚划到宁波,桥头镇划归慈溪。
慈溪是江南古镇,古居、古回廊、古埠头、古戏台,古老的河流、古老的拱桥、古老的寺庙、古老的风俗,古镇的每一条街巷仿佛都能飘出一个个历史故事。
桥头镇,位于慈溪市中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虽名为“桥头”,并不见桥,抑或以前曾经有桥。桥头镇很小,镇中心挤在一条两三米宽的小巷和一百米长的横街上。往外走几步,就到了郊外,菜花开的时候,一片金黄;桃花开的时候,一片淡粉;杨梅熟的时候,一片紫红。一阵风吹过,带着花的香味、果实的甜味,还有海水的腥味——桥头是依山傍海、有河有湖的,风景极好。
而烟墩村位于桥头镇东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之所以以“烟墩”为名,自然是因为在桥头镇境内,建有一个占地半亩的“烟墩”。遥想当年,抗倭英雄戚继光英姿勃发,抵御外寇的土城墙上旌旗猎猎,将士们日夜注视着四通八达的水陆要道,若发现倭寇来犯,立即点燃烽火,发出警报,同仇敌忾,抵御外侮,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可歌可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