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研究
定 价:106 元
- 作者:徐奉臻
- 出版时间:2017/10/1
- ISBN:9787520311106
-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25
- 页码:35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可分解为“回溯”和“提升”两部分。其中,需要“回溯”的内容,是学生在中学时段学习的中国近现代史。需要“提升”的对象,是学生在大学即将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研究的方法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1.基于思政课的基本定位,厘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梯级型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辨识能力。2. 基于对中学中国近现代史之“教”与“学”特点的回溯与分析,探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升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必要性与迫切性。3. 基于中学已有的相关史学知识,实施“一体两线多维提升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有史学知识的有限性和非整体性,激发学生求解答案的渴望和思考问题的冲动,弱化学生对思政课的逆反心里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徐奉臻,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经济理论与思政教改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编写专家;黑龙江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黑龙江哲学社科重大决策咨询项目/重点项目/一股项目/专项项目等;主持黑龙江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等;出版专著《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历史视野:改革与现代化研究》《现代化:历史的困窘与困窘的思考》《发展观的嬗变与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理论建构》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光明日报》《世界历史》《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有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科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黑龙江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
第一章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多维解读
第一节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基本定义
第二节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
一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微观框架结构
二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宏观框架结构
第三节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目的意义
一 回答教师为什么教/如何教/如何教好
二 回答学生为什么学/如何学/如何学好
第四节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一 了解学生中学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情况
二 把握学生中学阶段所用教材的主要特点
三 厘清中学的课程和大学“纲要”的关系
四 以前沿性和动态性的学术科研为支撑
五 以多维性与系统性的教育科研为引领
第二章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理念和路径
第一节 对中学历史课的四维多向回溯
一 “问卷式回溯法”的理念路径
二 “互动式回溯法”的理念路径
三 “启发式回溯法”的理念路径
四 “参与式回溯法”的理念路径
第二节 对大学思政课的两线多维提升
一 方法线的多维提升法
二 内容线的多维提升法
第三章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序
一 是什么:“纲要”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二 为什么:开设“纲要”课程何以必要
三 怎么样:如何讲授和学习“纲要”课
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的抗争与觉醒
一 回溯中学的相关内容
二 大学“纲要”教学中的提升
第三节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 洋务运动
三 戊戌维新运动
第四节 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巨变
一 回溯中学的相关内容
二 大学“纲要”教学中的提升
第五节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 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 中国共产党建立与中国革命新局面
第六节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 回溯中学的相关内容
二 大学“纲要”教学中的提升
第七节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 回溯中学的相关内容
二 大学“纲要”教学中的提升
第八节 为作为近代第二次巨变的新中国而奋斗
一 回溯中学的相关内容
二 大学“纲要”教学中的提升
第四章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推广
第一节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研究情况
一 方法线的研究及其成果
二 内容线的研究及其成果
第二节 “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推广情况
一 方法线的成果推广及影响
二 内容线的成果推广及影响
后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研究》:
二 “互动式回溯法”的理念路径
在《新华汉语词典》中,“互动”有两解:一是作为社会学术语,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感官互动、情绪互动和理智互动等;二是指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教学中,通过参与性的“互动”所产生的“作用”或“影响”,同时具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个相反的走向。“互动式回溯法”所诉求的,是其中的正强化趋势。
虽然,“互动式回溯法”不过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已,但其所折射的却是“合作教学论”的相关理念。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互动式回溯法”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体现“双主性”的过程。其中,“双主性”指“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双主”的定位,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能非此即彼地二者择一,又不能过分地强化其中的一方而过分地弱化另一方。诚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有鉴于此,叶圣陶警告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这些认识的核心思想是:“教”与“学”之间,不是孤立的和断裂的,而是彼此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有机性活动。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能最大化地发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同步最优化才有可能。
内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宇宙万物如此,教学亦如此。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如果整个教学活动均依赖于外在的强制灌输,则很难达至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同步最优化。实施“互动式回溯法”,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益尝试。因为“互动式回溯法”的实施,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角色的一定程度的改变。“互动”既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又是学生向教师反馈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口若悬河的强制性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相反,教师由强制性灌输者变成了引导者、设问者和疏通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者、交流者和反馈者。
将“互动式回溯法”作为“回溯提升教学模式”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的实践路径是:在讲授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设问、大班授课一小班讨论一大班总结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互动。刚刚步人大学的莘莘学子,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展示欲,如果教师在大学讲授的内容能与学生中学学过的相关内容有所交集,并且学生也能有一定程度的记忆与理解,学生往往会做出许多本能的反应,除了积极回应老师的问题外,还有诸如兴奋、眼睛发亮、听课状态突然变得格外专注等表现。在教学中,不仅教师有身体语言,学生也有身体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