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适读人群:小学生,老师
该套校本课程名为“启智”,根据学段划分为上册(1~3年级)和下册(4~6年级),每个年级的上、下两个学期各设计5个数学活动案例。每个活动案例运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并通过主题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整个数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启迪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课外读物,帮助他们启迪思维、增长智慧,还可以作为数学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
课程开发时,我们考虑了儿童元素,体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设计了蓝鹊博士、鲁鲁和丽丽三个主题人物。
其中,蓝鹊博士是一位数学智多星,主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它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上灰喜鹊(又名蓝鹊)的拟人化。鲁鲁和丽丽是陪伴学生数学学习的好伙伴,也喻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努力”的学习品质。
前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是下一步课程设计、开发和实践的依据和目标。放眼世界,核心素养的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从一定程度上讲,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提升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关注。
儿童是未来国家竞争的人力资源,儿童素养也是未来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面对未来的社会,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教育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呢?这是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面对的课题。我们试图构建一套响应儿童终身发展的课程——“响应儿童的学程”——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基。
国际上,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推动的核心素养架构或评价,都少不了数学素养或素养的数学领域。数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课程目标从“双基”发展到“四基”,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我国数学课程目标的标志性变革,必将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学将会出现“坚持能力为重”“关注核心素养”的新变化。
在我校实施湖北省“十二五”课题“小学个性化课程的整体开发研究”中,数学学科承担了其子课题“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我校数学学科的培养目标是“爱数学、会思考、善运用”。我们深刻感觉到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在日积月累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形成,也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训练体系。小学生数学素养训练体系的设计,如同生物遗传学基因序列的研究一样,是具有攻坚意义的课题。我们试图联系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围绕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开发、设计数学活动案例,形成数学校本课程,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习惯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该套校本课程名为“启智”,根据学段划分为上册(1~3年级)和下册(4~6年级),每个年级的上、下两个学期各设计5个数学活动案例。每个活动案例运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并通过主题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整个数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启迪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课外读物,帮助他们启迪思维、增长智慧,还可以作为数学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
课程开发时,我们考虑了儿童元素,体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设计了以下三个主题人物。
蓝鹊博士鲁鲁丽丽
其中,蓝鹊博士是一位数学智多星,主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它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上灰喜鹊(又名蓝鹊)的拟人化。鲁鲁和丽丽是陪伴学生数学学习的好伙伴,也喻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努力”的学习品质。
该套校本课程是在学校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和帮助。华中科技大学李太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周东明教授,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教研员、湖北省特级教师马青山老师对该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指导。编写组成员有:冯回祥、杨道吉、冯胜、李伟、王少娟、刘波、杨帆、陈毅、蒋肖伟、谢玲、周雁、张丽、彭美琴、陈爱丹、万川。参加该套校本课程修改的有:罗巧英、孙萍、胡丽萍、桂玲、薛斌。对于大家的支持、帮助以及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研究周期较短以及认识差异,难免有疏漏甚至偏失之处,敬请交流指正,推动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
编者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