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柏克传》姊妹篇,共分为5个部分,包括了柏克在各个时期的思想演变,以及他对美国独立,对经济改革和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两本书需要比对,方可对柏克的政治思想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作者在每一部分中都有论述当时世界形势的内容,这对了解当时的世界发展趋势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
他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后移居英国,担任下院议员;
他是现代保守主义的思想奠基者,被誉为保守主义的先驱;
他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在亚当·斯密之下;
他支持美国独立,却激烈抨击法国大革命。
克里奥译丛
出版说明
克里奥(Clio)是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之一,司掌历史。在西方艺术中,她往往头戴桂冠,手持书卷,美丽高雅。在后世的作家笔下,克里奥居于缪斯女神之首,并引申为历史的代名词。
西方史学源远流长,恢宏博大,从古典史学到现当代史学,名家辈出,名著迭现。本译丛旨在选取未曾在中国大陆出版的西方史学名著,其中多数著作完成时期为15—19世纪,出版时期为19—20世纪初。这些著作的引进和翻译,将为中国读者打开了解世界历史的一扇窗,从不同角度了解西方历史的进程。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历史编辑室
2017年7
约翰?莫雷(John Morley,1838—1923)
英国著名政治家、作家和报刊编辑,担任过爱尔兰政务司司长、印度事务大臣,曾于1909年与印度总督明多共同筹划了“莫雷—明多改革”。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评论员,因宣传政治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享誉全国。莫雷的文学成就除了《埃德蒙?伯克评传》外,还著有数部传记作品、政论文集。严复、胡适、章士钊等民国知识分子都读过他的著作,深受其自由主义的影响。
前言
埃德蒙·伯克年表
第一章 特质
引言 / 从1760—1790年的英国政党 / 伯克当时的使命,“辉格主义”的复兴 / “爱国君主”理想被乔治三世的无能粉碎 / 《对当前不满原因的思考》,对“爱国君主”的有力驳斥 / 伯克对辉格党的广泛影响 / 18世纪英国的四种政治思潮,伯克思想为第三种 / 他对政治概念相对性的推崇 / 政治实践的需要削弱了他思想家的地位 / 但它们带给他的行事基调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 他的智慧 / 他厌恶对主流信仰根源的探究 / 早在1778年就有所展现 / 例如,他反对放宽认信政策 / 宣称自己相对于真理更热爱和平 / 对秩序的狂热崇尚,是他个性的关键 / 他的连贯一致性
第二章 时事
无论是研究外在形象还是精神内涵,伯克都是一个极为有趣的对象 / 他非富即贵的对手 / 历史研究关注他在当时更宏观的历史运动中的立场 / 宗教、工业、学术和政治领域的重要进展 / 普遍的趋势: (1)工业进步;(2)推翻特权 / 伯克的思想追随着这些历史趋向,虽然不知道它们的最终目标 / 1760—1783年的主要课题: (1)下院在议会的主导权;(2)民意在下院的主导权;(3)行政机关对下院的责任 / 作者按 /
第三章 宪政
1688年后的英格兰,一个贵族共和国 / 伯克时代的第一次重大宪政争端——米德尔塞克斯选举危机 / 下院的篡权 / 公众同情威尔克斯的缘由 / 伯克对“威尔克斯现象”的理解 /
公道人心的闪光 / 议会特权争端: 报商事件 / 干扰独立法庭的记录 / 本案的意义 / 下院的自负 / 用军队介入民众骚乱 / 不经审核地为王室欠款埋单 /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 伯克一贯坚决反对他的党提出的改革方案 / 反对三年期议会 / 反对驱逐尸位素餐的禄虫 / 他自己关于议会和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论 / 他的实用性建议 / 党派内的不满 / 他的政策与他的宪政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 这一观念具有同样的欠缺 / 相对可贵的价值 /
第四章 美国独立运动
赢得加拿大引发的两种荒谬预言 / 美洲的叛乱和这件事毫无关系 / 清教精神中固有对独立的热爱 / 殖民地的社会状况为这种情感提供了传播空间 / 美洲叛乱是16世纪思想的最后成果,而不是18世纪理念的先声 / 宗主国的普遍情绪 / 这场斗争对英国和欧洲自由的重要性 / 英国的态度源自形而上学的权利意识 / 这种观念会导致遗祸匪浅的失策 / 伯克对此嗤之以鼻 / 正义,功利的最高级形式,政治的真正准则 / 我们殖民地政策的各个方面都忽视了这一真理 / 这种政策的性质 / 它注定以叛乱收场 / 《独立宣言》的道德观 / 一种尚无可能的美国前景理论
第五章 经济改革、爱尔兰和印度
伯克对好政府的热爱 / 一、经济改革 / 对宪政的重要意义 / 英国王室 / 王室地产 / 主计长官署 / 伯克的改革实际成效有限 / 他高超政治艺术的体现 / 二、爱尔兰 / 爱尔兰历史的特殊性 / 18世纪盎格鲁-爱尔兰人与英国和当地人之间的关系 / 必须双管齐下,解除贸易和宗教限制 / 美国独立战争对盎格鲁-爱尔兰人的影响 / 立法权独立,贸易特惠 / 皮特的1785年动议 / 伯克对此的恶意和不公 / 反天主教的《惩戒法令》 / 伯克揭露出法令的性质 / 三、印度 / 在当前阶段,我们是否应当统治落后民族? / 是否应当从政治角度只论结果,不论手段? / 认为伯克的同情心用错地方的观点经不起推敲 / 英国与印度关系的特点 / 黑斯廷斯的政策 / 他被判无罪不会削弱他弹劾案的警示 / 政府体制的变革 / 伯克和皮特的印度法案之间的重要区别 / 印度使得我们在美洲殖民地战争期间的民意更加消沉
第六章 法国大革命
大革命与宗教改革之比较 / 其曾是,其所是 / 为何法国是它最初的核心 / 它与所谓的先驱改革的区别 / 它的暴力特征并非纯粹的邪恶 / 它不仅仅具有破坏性和负面意义 / 积极意义 / 对夏多布里昂和迈斯特这类人的影响 / 法国人缺乏政治经验的后果 / 事实并非全然如评论家所言 / 遇上这个时代是伯克不幸的命运 / 他对大革命的敌视 / 领袖和他的追随者之间的差异 / 他预见到十月六日事件的影响 / 以及所有现行秩序的毁败 / 他错误估计了可行性 / 英国与革命前的法国之差异 / 法国不具备宪政条件 / 1791年伯克觉察到这一点 / 革命路线中的疏失 / 伯克对他们的合理批判 / 这种路线是文人治国的结果 / 理论家的真正作用和角色 / 把“陷入无政府状态”归咎于文人,不如说是教士和贵族们的责任才更加公正 / 反加尔文派信徒的法律说明了这一点 / 世俗领域的混乱 / 无产者和教会 / 革命前的体制的反社会特征 / 自由与法国大革命 / “主权在民”的信条 / 结论
译后记
译后记
18世纪下半叶是欧洲的旧秩序逐步瓦解,最终分崩离析,社会步入现代文明的大变革、大转折时代。在英国政坛,内有君主、贵族和民众尚未分出胜负的三方博弈,外有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冲击。如何面对和回应这些时代挑战,是当时政治家们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埃德蒙·伯克给出的答案是“在宪政体系的每一部分,在整个体制所依托的原则前,都有分寸的止步”“判断某个命题前,必须考虑其所处的具体情境;一件事的是非对错应视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影响而定,政治决策正确与否也只取决于它的效果和影响。”
在《论经济改革》中,他反对君主干预政府和议会的专权行为;米德尔塞克斯选举危机和《论课税于美洲》中,他反对议会脱离实际,唯我独尊的霸道;在反对议会改革和为认信政策辩护时,他又反对民意置宗教传统和社会稳定于不顾。
伯克这种追求政治平衡,立足于传统,一切从现实情势出发的政治智慧,对讲究中庸之道、实事求是的中国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如今,中国处于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伯克这样一位保守主义的奠基人,被国人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启示我们,要尊重历史和传统,从民族先辈的制度、法律、文化、思维和生活方式之中汲取智慧,立足于现实指导社会实践,这对于目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领域寻求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具有极为切合实际的参考借鉴意义。
本书的作者约翰·莫雷则是对民国知识分子产生过深刻影响的自由主义者,他在很多问题上都与伯克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莫雷曾在他的《论妥协》一书中表示“追寻至高真理的决心必须首先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和伯克“除非真理已显而易见,确凿无疑,否则我会坚决选择和睦稳定”的态度大相径庭,这恐怕也是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世界观上的最大分歧。
为真理百折不回的人生固然值得钦佩,然而,政治却是一门最需要妥协的艺术。作为政客的莫雷,立场并不激进,他承认个人见解必须与主流社会的意见、习俗、制度妥协,用自以为是的真理压制异见,也是思想专制。伯克对离经叛道的自由会带来无政府主义或者纵欲享乐主义的担心也并非无的放矢。
莫雷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政治立场:“性格让我成为谨慎的辉格党,教育让我成为自由党,观察和阅历又让我成为彻底的激进党。”这或许正是在本书中,莫雷对伯克极为推崇和敬仰,即使批判他的观点,也能充分理解其立场而避免求全责备的原因吧。
欣赏不同时空下,人类智慧精英们之间思想的碰撞,正是阅读历史的一大乐趣,愿读者也能和我一样,享受这种乐趣。
本书根据麦克米兰公司1867年版本翻译。原书仅在目录中列出小标题,正文中则省略不标。因此,译者在正文相应位置以“*”作为标记,供读者参考。此外,译者注释和原书注释混合编号,列于每页之下,以便读者检阅。作者原注后加“原注”字样。
刘 戎
2017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