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创刊以来,《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连续三十年发表了诸多国内外众知名学者的访谈及演讲,本书筛选其中优秀作品,集结出版,以期通过对以往学术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展现三十年内北京大学诸多名家的学术风采,为国内学子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
本卷二为名家访谈,访谈对象均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泰斗级学者,包括费孝通、葛兆光、唐德刚、林毓生、陈平原、汪丁丁、曹文轩等。给位学者知无不言,以深厚的学术素养畅谈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回顾、反思、前瞻、方法论,,具有极大的人文启蒙功能和深入浅出的可读性。
探寻文学的诗性之灯
——吴晓东教授专访
【学者简介】吴晓东,1965年生于黑龙江省勃利县。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著有:《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合著)、《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漫读经典》、《文学的诗性之灯》等。编著有《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诗歌卷》、《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等。
采访者:非常感谢吴老师能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编辑部的访谈,很想听您谈谈自己的学术经历,这应该对我们研究生同学会有非常大的启发。
吴晓东教授:今天主要就是一个交流吧,希望我们能够对一些问题有所互动,而我也非常乐意与你们交流关于学术的一些看法。
采访者:首先想问一下老师,进入大学以后,您对自己的专业有什么直观感受吗?中文系在80年代中期的状态大致是什么样的?在经过四年专业学习以后,为什么选择了现代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吴晓东教授:我是1984年进北大读本科,我们那个时代进北大读本科的学生可能跟今天稍微有些差别,那时候进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差不多都是第一志愿,84、85年前后是个转折,84年之前的人文学科是北大最热门的学科,当然高峰是77、78级,那时候积攒了10年的最好的学生都选了文史哲,包括朱苏利老师,法学院的院长,他当年的第一志愿选的也是中文系,但是分数不够,结果去法学院了。这种盛况一直维持到84、85年,到我们的时候这种状况还持续着。但是从我们之后,招生的热门就慢慢转向了社会科学,像法学、经济等等。但是在我们那个时候对中文感兴趣,考分比较高的学生都进入了中文系。那时候有项调查,说的是83级吧,全班五十多个学生有十几个状元,就是省市状元,那时候状元很集中,很多都在文史哲三系里。那时候学文学的热情非常高,喜欢文学才进了中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