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炼金术士:三大央行行长如何拯救危机中的世界
内容简介
2007年8月,几乎是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三个尚未被公众熟知的人忽然间成了世界上具有权势的人物。他们就是世界上三位重要央行的领导者: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和欧洲央行行长让-克劳德·特里谢。
《炼金术士》讲述的就是这三位具有权势的央行行长携手各国央行,动用数万亿的美元、英镑、欧元,以规模和速度,稳定了一波又一波危及全球金融体系危机的故事。
《炼金术士》书从17世纪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讲起,那里见证了中央银行的诞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家不断磨砺,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l《炼金术士》以清晰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描述了中央银行的前世今生。
l与《大而不倒》《金融之王》《当音乐停止之后》并称“洞察金融危机必读书”。
l将全球有权势的三大央行行长置于“炼金术士”的历史隐喻之下,该书的视野已远远越过了单纯的金融市场范畴。
l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领衔翻译。广发基金总经理林传辉作序推荐。美国著名职业投资经理人,畅销书《金融之王》作者利雅卡特·艾哈迈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畅销书《当音乐停止之后》作者艾伦·布林德、《华尔街日报》资深财经记者,畅销书《拯救华尔街》作者罗杰·洛温斯坦、《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畅销书《富可敌国》作者塞巴斯蒂安·马拉比联袂推荐。
l广发基金与湛庐文化携手打造前瞻视野的“全球资本瞭望译丛”重磅力作。
l湛庐文化出品。
[译者序]
对一向神秘的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及其行长尝试“祛魅”的探索之作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如果要给目前我们依旧立身其中的全球金融危机找出一些独有的特点的话,那么,我认为需要排在前面的特点之一就是,这次危机发端于通常被视为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而在此之前的金融危机理论框架和金融危机研究中,通常的假定是,那些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处于相对不是十分重要的新兴市场,或者说还不是十分成熟的金融市场,才是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主战场。
此次金融危机的这一特点也冲击了发达市场通常在金融市场发展上的优越感,引发了包括发达市场在内的全球金融体系的持续反思,同时自然也引来了新兴市场怀疑乃至批评的声音。本书虽然一直努力对发达经济体的央行“祛魅”,但实际上还是陷入了西方发达国家自我中心的本位。而在此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力的一些新兴经济体(例如中国)以及一些在危机中发挥了重要协调功能的国际组织(例如G20)则着墨甚少、挖掘不多,这看来也是下一步全球金融治理和金融决策研究中需要弥补的短板之一。
要把握一次影响深远的危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特定意义上说,不同侧面的研究就如同我们在“摸象”,究竟大象是像一堵墙,还是一个柱子,取决于我们选择的角度。在众多的角度之中,从央行行长的角度来分析,我觉得是十分有特色的。
从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央行发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几个世纪以来,央行作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引人注目,也常常带有一些神秘色彩。本书作者即是从央行行长这个角度出发,从一个记者的笔触视角,尝试为读者呈现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英格兰银行、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的高层们上演的一幕幕大戏。他们往往身兼数任,既是执掌国家金融决策大权的专家,又不得不成为卷入权力斗争中的政客,有时还被迫成为大胆冒险的“赌棍”,还原了一个个多维度的,或者说是有血有肉的中央银行行长。
作者尼尔·欧文曾在《华盛顿邮报》担任专栏作家,同时在《华盛顿邮报》的政策分析部门任经济领域的编辑。在2007—2012年这6年间,欧文负责《华盛顿邮报》的经济领域以及和美联储相关的报道,主导了对2007—2009年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等时政热点的专业评论。作为一名资深财经记者,欧文的评论领域还包括华盛顿地区的经济发展、互联网公司发展等热点。凭借专业的分析、犀利的点评,欧文成为美国经济界近年来声名鹊起的财经评论专家。这种记者视角,也使得本书更为通俗易懂,并且不拘泥于具体的金融决策理论框架。在他看来,央行行长作为“点纸成金”的政策制定者,虽然秉承着相同的理论出发点,但在面对经济难题时也会产生激烈的分歧,最终他们会因配方的不断改变而炼出“金子”还是“石头”,实在难以预判。他们需要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并选择适当的模型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但即使基于完全相同的数据,政策制定者内部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在作者看来,可以说并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宏观经济理论。欧文在这本书中运用大量生动的实例描绘了美联储在20世纪70年代和日本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时出现的政策制定难题,痛苦、纠结、争论、妥协伴随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从这个角度看,《炼金术士》可以说是作者欧文作为一线记者多年来亲历亲闻的汇总,是财经记者视角中的一部中央银行决策史。
本书分为4个部分,共19个章节。第一部分回顾了1656—2006年间中央银行的发展历史,后三部分详细讲述了三个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美联储)在2007—2008年、2009—2010年和2011—2012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中的具体工作。
本书着力甚多的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三位央行行长——本·伯南克(美联储主席)、让-克洛德·特里谢(欧洲中央银行行长)、默文·金(英格兰银行行长)的个人历程,这些经历对分析他们在2007年经济危机时如何反应有着重要帮助。伯南克从幼年时就被称为“神童”,青年时是个留着长发的不羁学子,成年后成为了“共识建立者”。默文·金和伯南克虽同是名校出身,但相比之下,却更多地被视为一位思想传统的经济学家。特里谢也曾是诗人、左翼活动分子,而现已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谈判专家。面对2007年8月9日开始的全球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崩溃,这三位具有不同背景、性情和知识倾向且对世界经济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央行行长,在危机后的5年内采取的行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2009年,随着金融风暴演变成欧元危机,主要发达国家的央行开始大笔购买政府债券,央行行长们对财政政策的制定也因此变得更具影响力。默文·金和特里谢开始对政府策略发表意见,这标志着央行不仅能够独立运作,还能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施加影响。有了这项新增的权力,一向决策果断、行动迅速的美联储在三家央行中相对来说表现最好,伯南克对以往危机的深入研究也起到了作用。英格兰银行相比之下有些落后,而欧洲中央银行更是远远落后了。欧文较详细地解释了欧洲中央银行在危机发展过程中提高利率的原因:对通货膨胀的过度紧张。当时其他央行都在想办法保持低利率,而且欧洲中央银行在开始购买国债之后,仍坚持其强硬的立场,要求相关政府以削减赤字为条件来换取援助。
在本书中,作者希望凸显出全球央行权力递增的事实。央行行长们就如书名中的“炼金术士”那般,日益拥有“印钞票”的巨大权力。虽然伯南克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明显优于默文·金,但两人都造成了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和权力的增加。而在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总部,则是另一种情况。西班牙和意大利已被迫执行了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但迄今却仍深陷于衰退之中。在本书末,作者不忘点出央行领袖处理危机的错误,例如英格兰银行提倡紧缩导致英国经济陷入停滞、欧洲中央银行对减息犹豫不决以及美联储默许雷曼兄弟倒闭等;但同时又赞扬他们的成功之处,即能够做到国际通力合作,团结解决全球经济问题。
《炼金术士》出版以来,反响比较热烈,“点赞”者有之,他们为书中大量翔实的历史和实例描写喝彩;批评者也有之,他们质疑对央行行长们的描写和论述显得十分不专业。不过,无论支持者或批评者,大多数人认为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完成了一次对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及其领军人物的“祛魅”运动,也就是把这些央行行长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描述和分析,而不是通常的仰望和拼命涂上油彩。
让我们回到本书的标题——“炼金术士”,这是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称谓。在金融体系的演变中,从1 7世纪中产生到现在2 1世纪,中央银行家被誉为“炼金术士”——他们创造了“信用”的概念,他们阻止金融危机的产生。这一切通常被类比为像炼金术士从无到有、点石成金一样神奇。现实中,中央银行确实是一项有影响力的金融制度创新。但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庞大的央行和它内部的专业人士在面临前所未见的金融危机时,同样会感到束手无策,无穷尽的争吵、妥协贯穿始终。通过这本书,读者将不再觉得央行的决策充满神秘感,它并不是无所不能的银色子弹。
本书的翻译由我主持和组织,并与陈剑博士共同进行了翻译协调和统稿校订工作;张悦、路扬、夏碧莹、马文霄、岳淑媛、刘晓依、周鹤、樊梦臾等也共同参与了翻译。为确保翻译质量,我们在初译之后又经过多轮交叉校订与统校,从专业性、语言修辞等各方面进行修订。整部著作的翻译耗时着实不短。鉴于本书篇幅较长、内容丰富,译稿中可能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欢迎不吝赐教,以便我们持续改进。
是为序。
2015年4月5日于纽约
“炼金”卷轴博弈再现——重审全球经济危机史
林传辉
广发基金总经理
早在古希腊时期,被称为众神的使者、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赫尔墨斯,化身凡人亲临人间,体验世间万物之哲理。他在人间发明了尺、数字和字母等符号,赋予了凡人伟大的创造,被人们尊称为“商业之神”。赫尔墨斯执着于追求“万能物质”的思想,他利用世间“气、水、土、火”4种元素,推导出物质转化理论,提炼出“贤者之石”,实现了他的构想。
时过境迁,随着阿拉伯世界的崛起,这种与神同等神圣的技术被阿拉伯人载入书籍,他们称此书为《炼金术》,并将运作这项技术的神秘团体誉为“炼金术士”,这一职业由此而生。
当这套炼金理论被逐渐引入多个领域后,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验证,最终演变为西方的化学,而炼金术“Alchemy”一词,也衍生出更为广泛的哲学含义。
炼金术士”效应
对于现代人来说,“炼金术”与其说是一项技术,毋宁说它是一种独门艺术。中世纪以降,诸多作家、诗人和画家都曾对“炼金术”产生过浓厚兴趣,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进行了描绘。进入现代,“炼金术”的演变已由艺术领域被隐喻引入金融领域。这种“炼金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构建了现代经济的基石,其意义不亚于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由此,经济学者尼尔·欧文(Neil Irwin)所写的《炼金术士:三大央行行长如何拯救危机中的世界》一书,正是将西方现代金融行业置于“炼金术”这一宏大的历史隐喻之下,研究其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的视野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金融市场范畴。
在书中,作者追溯到1656年,从世界上第一家银行——斯德哥尔摩银行的成立,勾勒出神秘的“炼金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直到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创立。在对整个演进过程的描述中,作者对于一系列金融危机和诸多经济概念进行了多方面深入阐释。尼尔·欧文想告诉读者的是:首先,欧洲银行危机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对经济链条的影响有多大?其次,“炼金术士”是如何探究危机起因,对症下药,又是如何借助美联储拯救了欧洲银行,避免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灾难的?最后,作者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历史上危机管理的众多实例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教训。由于应对措施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那么,欧元区未来将会如何演变、欧洲央行如何达成预期目标、美联储又将如何善后量化宽松政策,这一系列的变数给未来的政策制定者留下了深刻反思的空间。
书中的主人公便是作者展现给读者的“炼金术士”——美联储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英格兰银行默文·金(Mervyn King)、欧洲中央银行让-克洛德·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这三大央行领袖不为人知的幕后运作,演绎出了一部错综复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的“炼金”故事。
硝烟弥漫的金融史
翻阅《炼金术士》一书,使我们认识到,实体经济的跌宕起伏与金融业的兴衰荣枯互为表里。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政府对于经济发挥的作用始终在争议中前行,政府与市场也在反复较量中各自寻找定位。市场经济与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较量,在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中迄今未有答案。
在本书中,正如经济学家们所强调的,经济危机总是不期而至,就如同疾病总是与人类如影随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人性中的“物种特性”无法祛除,阶段性危机也就永不可避免。而帝国的兴衰被“炼金术士”所“冶炼”,他们制订或影响了可能导致和平或冲突的经济政策。当“金融加速器”使得经济陷入疲软之后,被民主社会赋予巨大权利的“炼金术士”通过纠错机制,采用所能借助的一切工具和方法最终阻止了这场恶性循环。
然而,历史的胶片不断重复播放,境遇总是似曾相识!从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金融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利益的冲突、算计和妥协推动着金融规则的建立。对欧债危机的反思,尼尔·欧文总结为4个关键项: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内需、消费信贷。他曾在《华盛顿邮报》专栏中提出,“面对全球严峻的经济环境,传统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而鉴于财政政策既可作为经济政策又可作为社会政策使用的双重属性,此时应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面对欧美金融行业,从毫无约束开始,到懂得自律,最终将行业的管理权交给政府和社会,这个漫长学习过程的驱动力自始至终都是个体资本的利益。这种驱动下产生的经济危机形成了一个周期性的风暴,最终呈现为经济圈的优胜劣汰。事实上,也正是这种紊乱与多变才赋予市场丰富的色彩”。
从历史走向未来
纵观全球金融成长史,是一部从混乱走向秩序的历史。尼尔·欧文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了美国金融变革的对象,包括各类基金公司、投资银行、金融技术创新公司、交易所等,总结了赢家和输家所带来的战略启示;描述出欧美中央银行及金融巨头的浮沉,以及它们面对全球金融风暴所采取的策略。
一个世界强国的崛起几乎总是与它是否能成为全球金融大国紧密相连,英国如是,美国如是,走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又当如何?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应对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带来的外部冲击,如何化解一系列经济难题,构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新常态”,推动产业和社会转型升级,凡此种种,无一不有赖于建立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监管有序、层次分明的金融体系。中国基金业也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期,我们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都面临着国际市场复杂环境的挑战。有鉴于此,广发基金为国内读者引进此书,希望能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欧美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他人为镜鉴,引发大家对我国、对金融行业的现状与未来的更深层思考,为实现“金融报国”之梦尽一份绵薄之力。
2015年10月于广州
作者简介
尼尔·欧文
《纽约时报》高级经济通讯记者。
曾任《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同时是该报Wonkblog网站的财经编辑。2007—2012年,作为该报的跟队记者,他采访了美联储和各国央行,文章涉及金融危机、经济萧条以及之后的连锁困境,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拥有哥伦比亚大学MBA学位,是经济和财经新闻专业奈特-白芝浩奖学金项目(Knight-Bagehot Fellow)获得者。
[译者介绍]
巴曙松
巴曙松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译者序 对一向神秘的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及其行长 尝试“祛魅”的探索之作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推荐序 “炼金”卷轴 博弈再现 ——重审全球经济危机史
林传辉
广发基金总经理
引 言 打开水龙头
“我们都没经历过这种情况。就好像从来都是只要拧开水 龙头,水就会流出来,而现在却不出水了。”这是一个十 分精确的隐喻:在那一天,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的确消失 了。欧元、美元、英镑不再像水龙头里的水一样唾手可得......
第一部分 炼金术士的诞生1656 —2006
01 约翰尼·帕姆斯丘奇与中央银行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的诞生
他们成为现代炼金术士
02 朗伯德街、大不列颠准则、白芝浩原则
为什么朗伯德街会存在
白芝浩原则
03 有名无姓俱乐部
一个没有中央银行的美国
华尔街之王
美联储的创立
扎根在内心深处的厌恶
04 疯狂,噩梦,绝望,混乱:当中央银行两次决策失误时
可怕的恶性通货膨胀
黑色星期四
脆弱的繁荣
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整个社会都在劫难逃
05 阿瑟·伯恩斯的苦恼
避免灾难性的转变是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
“金发女孩经济”
06 转动马斯特里赫特的轮盘赌
统一欧洲货币
欧洲货币联盟的诞生
欧洲不是美国
第一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的任命
欧元,新货币的诞生
07 速水优,番茄酱和零利率政策的痛苦
“直升机伯南克”
量化宽松政策
一个零利率政策的奇异新世界
08杰克逊霍尔共识和“大缓和”
房价飙升的隐忧
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千禧桥”效应
第二部分 金融大恐慌 2007—2008
09 三人委员会
致力于欧洲一体化的特里谢
研究大萧条出身的伯南克
“独裁者”默文·金
难以驯服的金融市场
10惨淡的圣诞节
减轻了危机吗
金融加速器
市场瞄准了雷曼
“我们别无选择”
11金钱之墙
全世界的最终贷款人
7 000 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政府为银行买单
全球首次统一下调利率
世界经济大跳水
第三部分 后危机时代 2009—2010
12 美联储的斗争
“审计美联储”
美联储在政治上的回应
地方储备银行的游说战
伯南克能否连任
反对审计美联储
大而不倒
13 希腊新奥德赛
只有在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希腊救助计划
“闪电崩盘”
救市如救火
“在亚洲开盘前”决策
14 默文·金的演讲
内部“叛乱”
针线街之王的胜利
后危机时代
15 QE2 的初次冒险之旅
复苏之夏
令人困惑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
遭到全世界反对的QE2?
决定实施QE2?
QE2的第一天?
疲惫的中央银行家
第四部分 第二波浪潮 2011—2012
16 菜刀、三巨头以及杜维尔溃败
三巨头,希腊经济的未来
“沙滩散步”
三巨头再次登场
谁会是特里谢的继任者
“为了实现 3.31 亿人的物价稳定”
17欧盟委员会主席
希腊债务重组
成也特里谢,败也特里谢
欧洲一体化的一次“量子飞跃”
18逃逸速度
7 500 亿英镑的“震慑战略”
绝望的时刻呼唤大胆的举动
“我不会再去呐喊了”
19超级马里奥的世界
欧洲五国领导人大换血
为欧洲筑建金钱之墙
欧元区遭遇政治分裂
以经济为良方
结语 重回大提顿
中央银行的历史其实也是文明的历史:一点一点地探索,尝试 着学会如何管理一个公正、繁荣的社会,日积跬步,向着更好的世界迈进。
打开水龙头
2007年8月9日,在布列塔尼海岸边,让-克洛德·特里谢在圣-马洛——他儿时的家中醒来,准备在孙辈孩子们的陪伴中,开始享受乘坐摩托艇闲游的一天。这是他作为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忙碌一整年后,短暂的夏日休息时光。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也计划度过一个悠闲的星期四:从位于伦敦诺丁山附近的公寓出发,前往城市南部的肯宁顿椭圆球场,观看英国国家队与印度队的板球比赛。唯有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仍旧按计划照常工作:由保安特遣队驱车,把他从位于美国国会山的联排别墅护送至财政部,在那里他将与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共进早餐,而伯南克会喝燕麦粥。正是以上三位央行行长将引领全世界度过此后5年的动乱时期。然而这一天,这三人都没能像计划的那样度过。
大约上午7点30分,特里谢的电话响了,是欧洲中央银行市场运营部主管弗朗西斯科·帕帕蒂阿(Francesco Papadia)从位于法兰克福的央行总部打来的。“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帕帕蒂阿说道。
庞大的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宣布暂停从其管理的三个投资基金中赎回资金,因为这些基金大量投资于几乎无法估值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银行估算出这些投资确切的价值之前,客户的资金将被冻结。就其本身而言,这个举措影响不大:在全部资产中,这三个相对无名的基金仅持有16亿欧元。
但这一声明证实了欧洲银行家们最担忧的情况。数周以来,他们一直担心将在美国住房贷款上面临损失。据称,在2007年早些时候还能够自由交易的超级安全抵押债券,到7月底就已经很难进行交易了。随着越来越多拿到高风险贷款在坦帕、克利夫兰或凤凰城买房的人发现自己无力偿还贷款,建立在这些贷款之上的所有假定便开始遭到质疑:也许所有那些AAA级证券并不是真的AAA级?银行投放大量资金购买的债券的实际价值是否值它们看起来的那么多?如果法国巴黎银行不清楚自己管理的基金到底价值多少,其他银行又怎么能知道自己所投资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真正价值呢?
“Credit”来源于拉丁语“creditus”,即信任,这并非毫无缘由。银行几乎将高评级的证券视为现金等价物,无论什么时候需要更多的美元或欧元,银行都可以将持有的债券交付给另一家银行作为借入资金的抵押品,从而确保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有恰好足够的资金来履行义务。但是在2007年8月初,当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进行这种资金拆借时,本来简单的交换突然间变得很复杂。问题不在于这些证券的价值低于其先前的价值——毕竟,银行可以承担这些损失;而在于如果一家银行借钱给街边另一家银行,同时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作抵押,没有人知道这个债券的价值到底低了多少以及它是否还能得到偿还。
帕帕蒂阿及其工作人员定期与被称为“货币市场联络小组”的20位主要欧洲银行的财务主管们谈话,正如一位央行官员所说,该小组成员接连几天都被警告“梗塞”即将来临。就在这个星期四的上午,预言成真:在法国巴黎银行发表声明后,各家银行都将现金囤积起来,往常的现金供给迅速紧缩。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首席欧洲经济学家托马斯·梅耶(Thomas Mayer)告诉《纽约时报》:“信任被动摇了。”后来,某大型全球银行的一名高管说:“我们都没经历过这种情况。就好像从来都是只要拧开水龙头,水就会流出来,而现在却不出水了。”
这是一个十分精确的隐喻:在那一天,银行系统中的流动性的确消失了。欧元、美元、英镑不再像水龙头里的水一样唾手可得。历史一次又一次地教育我们,当银行停业并开始囤积资金时,它们对所服务的实体经济也将如此。如果一位银行家不愿借钱给其他银行家,那么,很可能也不愿借钱给需要用钱建工厂或买房子的企业或家庭。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控制,欧洲银行之间的危机可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无法预知的破坏。突然之间,欧洲人习惯的夏末长假在此时变得十分不合时宜。
特里谢指示帕帕蒂阿召集执行委员会,他需要与遍布欧洲的6名有权联合部署央行资源(包括凭空创造欧元)的官员谈话。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的职员开始往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的各种别墅或度假区打电话,安排紧急电话会议。特里谢通常把设有围墙的中世纪海港小镇圣-马洛视为“世外桃源”,在那里他可以游泳、品读诗歌和哲学,但现在他却要在这里应对21世纪第一次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初始阶段。
上午10点,全体执行委员会成员都已在电话线上。特里谢强调道:“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供流动性。”他坚称,欧洲中央银行必须向银行系统注入欧元。他提议中央银行履行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传统角色,当私人银行紧缩资金时,介入银行系统,而且要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欧洲中央银行将放弃向银行系统注入某一固定金额资金的惯例,而是向需要资金的银行无限量提供需要的欧元资金。在中欧时间下午12点30分,特里谢及执行委员会所执行的这一操作的技术术语为提供“全额获配固定利率招标”(fixed-rate tender with full allotment),意思就是:“伙计们,过来拿钱吧。按照4%的利率,我们将提供你需要的全部欧元。”约49家银行共获得了950亿欧元。
伯南克的一天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给自己保留了一个市场席位,以监控全球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但在这个星期四东海岸的早上6点半,只有很少几位年轻员工正在值班监控隔夜市场活动。消息花了几个小时才传到正在科德角度假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以及准备和财政部长保尔森共进早餐的伯南克的耳中。
6点49分,伯南克收到一封来自美联储货币事务部门主管布莱恩·马迪根(Brian Madigan)的电子邮件:“您可能已经看到,一夜之间,市场又一次降价出清了。”并进一步汇报了市场的最新动态。但马迪根尚不了解欧洲中央银行的行动。将近半个小时后,当伯南克的黑色凯迪拉克由一名来自美联储自有的警察部队的军官驾驶而加速行驶在独立大道上时,伯南克才得知欧洲中央银行已经采取非常行动的消息。7点16分,伯南克收到了来自美联储新闻部官员大卫·斯基德莫尔(David Skidmore)的电子邮件:“显然,德意志银行有两个货币市场基金亏损了,欧洲中央银行正在要约购买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我已经跟路透社的格伦·萨默维尔(Glenn Somerville)聊过了,他已早早地前往财政部新闻发布室。”
但该邮件中的一些细节是错误的:应该是法国巴黎银行而非德意志银行、是有三个基金亏损而非两个、是要约购买以欧元计价而非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但其内容核心是正确的:欧洲中央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干预市场,而且伯南克通过路透社记者一篇报道中的混乱流言中看到了这一点。到7点半,他与保尔森共进早餐时,将有大事发生的迹象已经很明显,即使没有人确切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
直到8点52分,伯南克从美联储理事凯文·沃什(Kevin Warsh)的电子邮件中得到了一个更准确的消息,沃什是美联储的主管人员之一,经常充当美联储主席与金融市场和他国央行之间的沟通者。沃什整个早上都在打电话,他在邮件中写道:“欧洲中央银行的这一举措传递了两个信号。首先,它们准备提供流动性,以确保欧洲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其次,它们将以政策利率提供流动性,并未将流动性短缺视为调整其政策立场的更根本原因。”美国人很快就明白了,特里谢试图将欧洲中央银行正在为金融体系采取的行动与为解决整个欧洲经济的潜在疲软所采取的行动明显区别开来。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