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高级教程》有些偏重于翻译理论的探讨,有些侧重于翻译技巧的总结。就我们所接触和掌握的翻译教材而言,能够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翻译实例分析翻译理象,讲解翻译技巧,并提供实用性翻译练习的教材目前并不太多。而能够适用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学的专门教材更是微乎其微。
《英汉互译高级教程》的设计和编写重点强调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翻译实践技巧介绍与翻译理论指导并举。 其次,以英汉语言对比为基点,以语篇文体比较为主线,以文化差异对照为重点。
《英汉互译高级教程》的部分内容曾分别在中山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和中山大学研究英语入学考试中试用或使用。
第二章 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翻译理论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或术语用于描写和解释翻译活动中出现的各类现象。在本章中,我们将扼要介绍翻译研究中经常被谈论的几个概念:可译性、可译性限度、翻译对等以及翻译标准。这几个概念涉及了翻译的性质、翻译的特征以及翻译的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2.1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小句或语篇可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性程度。语言学家乔治·斯坦纳曾对历史上有关可译性的争论作了如下的评述:
语言理论对于翻译是否可能这一问题,特别是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语言理论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的底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共同的。人类各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层。正因为那些在遗传方面、历史方面、社会方面根深蒂固的东西都可以在人类使用的每一种语言中找到,所以翻译是可能的。……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所谓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不是无法从逻辑和心理方面考察,就是极其抽象、极其笼统,无足轻重。……(所以)后者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翻译是不可能的。人们称之为翻译的,只是一种近似物,是一种粗糙的复制品,如果涉及的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有共同的渊源,译作是可以勉强接受的,如果涉及的是两种相去甚远的语言,译作就完全不可靠了(Steiner 1975/1998:76-77)。
这一论述表明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同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有关。一方面,人类通过语言进行社会交往。虽然世界上有上千种不同的语言,但是人类的文明历史发展表明,语言之间是可以互相沟通和交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