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分为四篇。基础篇,主要介绍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及生态城市的建设、人口与环境、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资源与能源篇,主要介绍资源与能源的类型、现状及发展趋势;环境保护篇,主要讨论环境污染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土壤污染、物理污染)及其防治方法;可持续发展篇,详细介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战略实施和在实践中的应用。《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师生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本科生素质教育课程的教材使用,还可供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等阅读使用。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先人的梦想已经或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这是很令人欢欣鼓舞的。但人类在20世纪中叶开始面临众多环境问题的挑战,由此带来了一场新的觉醒,那就是对环境问题的认可,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在牺牲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换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正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这种威胁和危害关系到当今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前途。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矛盾和问题,谋求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的历史使命。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1978年以来,就先后把实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初,又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两项基本战略,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和政策。1994年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已成为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并已经开始实施。
为了向读者介绍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读者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国际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形势,也为了和读者一起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理论、观念和方法,研究解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编者特编写了此教材。
本教材以高等学校普及环境教育为出发点,力求做到章节层次分明、内容重点突出、概念理论清晰、应用实例丰富。力争使各专业学生在研读本书后,不仅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在以后的生产、管理、设计及研究等工作中自觉地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增强环境意识,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为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全人类的觉醒和一致的行动,从高层的决策人物到普通的老百姓,无一例外地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并对环境保护起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将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意识、伦理、知识、信念都将极大程度地决定世界的未来。
绪论
第一节 环境概论
一、环境的定义
二、环境要素及其属性
三、环境的功能
四、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概述
二、环境问题分类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四、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
五、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六、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七、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三节 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的定义
二、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四、环境保护的目的和内容
五、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特征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 生态平衡与失衡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二、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
三、生态失衡
第三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二、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
第二章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城市建设
第一节 城市概述
一、城市及其环境特征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
一、城市环境问题及发展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第三节 城市环境治理
一、城市环境治理概述
二、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 生态城市建设
一、生态城市概述
二、生态城市规划及建设
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
四、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概况
第三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变迁
一、世界人口的变迁
二、中国人口的变迁
三、中国人口发展趋势
第二节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三、人口增长对物种的影响
四、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
五、人口增长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人口总量与分布的因素
一、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二、人口控制工程
第四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第一节 环境监测
一、概述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
第二节 环境质量评价
一、概述
二、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四、环境影响评价
五、环境风险评价
第五章 环境经济与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传统经济学面临挑战
二、环境管理的产生
第二节 环境经济
一、环境经济的任务与作用
二、环境经济的理论基础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 环境管理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二、环境管理的特点
三、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四、中国环境管理制度
第二篇 资源与能源篇
第六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
四、自然资源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
五、资源承载力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三、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四、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五、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六、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七、气候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七章 能源与环境
第一节 概述
一、能源分类
二、我国能源资源特点
第二节 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和趋势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
二、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
三、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四、世界部分国家可再生能源利用进展
第三节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状况及趋势
一、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现状
二、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能源新形势
四、我国能源展望
第四节 新能源开发利用
一、太阳能
二、沼气
三、风能
四、潮汐能
五、地热能
六、核聚变能利用技术的研究
第五节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措施
一、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
二、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篇 环境保护篇
第八章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水资源与水循环概述
一、水资源概述
二、水的社会循环
第二节 水体污染及其危害
一、污水的来源
二、水体自净
三、水体污染种类和性质
四、水污染的危害
第三节 海洋污染
一、海洋污染的特点
二、海洋污染物
三、海洋污染的危害
第四节 水体污染及其控制
一、水污染控制的目标
二、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三、水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
四、水污染控制技术
第九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概述
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垂直结构
第二节 大气污染
一、大气污染的定义
二、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第三节 室内空气污染
一、生活燃料产生的有害物质
二、装修材料产生的有害物质
三、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
四、建筑材料的辐射
五、其他污染物放出的有害气体
六、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
七、生物性污染源
八、室外来源
第四节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简介
一、洁净燃烧技术
二、烟气的高烟囱排放技术
三、颗粒污染物净化技术
四、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
五、汽车排气净化
第五节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一、酸雨
二、温室效应
三、臭氧层的破坏
四、沙尘暴
第十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第一节 概述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特性、分类及其来源
二、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及其治理现状
三、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
第二节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途径
二、固体废物的危害
第三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一、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技术
二、固体废物的热处理技术
三、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
四、固体废物的固化技术
五、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技术
第四节 城市垃圾的处理
一、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二、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简介
第十一章 土壤污染及其治理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壤污染的定义
二、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三、土壤污染的特点
四、土壤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 土壤污染及治理
一、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二、土壤污染治理
第十二章 物理污染及防护
第一节 噪声的污染与控制
一、噪声及其特征和分类
二、噪声污染的危害
三、噪声污染控制
第二节 辐射性污染及防护
一、电磁辐射污染与控制技术
二、放射性污染与控制技术
第三节 热污染和光污染及其控制
一、热污染及其危害
二、光污染与防治
第四篇 可持续发展篇
第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早期的反思
二、人类的觉醒
三、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四、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一、传统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第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二、全球《21世纪议程》
第二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二、中国的21世纪议程
三、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第三节 公众与可持续发展
一、思想上的误区
二、个人与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社会团体和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第一节 清洁生产与绿色产品
一、清洁生产
二、绿色产品
第二节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
一、循环经济
二、生态工业
三、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生态学基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着环境,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消耗、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E.Haeckel)于1869年首先提出的。他把生态学定义为“自然经济学”。后来,也有学者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或生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或生活着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由此可见,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环境,而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具体体现在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对立与统一、相互依赖与制约和物质循环与代谢等几个方面。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莱(A.G.Tansley)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由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的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所以,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后已得到广泛传播,6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中心。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如果将生态系统用一个简单明了的公式概括可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但是,以上的表述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定义,不能把人类生态系统的含义概括在内。中国的生态专家马世骏教授提出“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生命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对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工业生态系统而言,生命系统就是人类。如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就是城市生态系统,工业生产者及管理人员与工业环境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就是工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