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香料、香精、香制品、加香产品,如各种天然与合成的香料材料、香药材、精油、纯露、净油、辛香料、浸膏、香树脂、油树脂、香水、化妆品、食品、香烟、燃香等加香产品的鉴定、测定方法和理论,详细介绍了理化分析、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感官分析的原理和操作、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局限。
本书对从事香料、香药材、香制品的贸易、加工、使用、收藏的人员及香料、香精、食品、日用品等加香产品生产厂家的决策者、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交易、选购、使用各种香料的过程中极具参考价值,是香料、香精和所有轻工产品制造厂技术人员的重要技术资料。本书可作为全国各地开设香化课程的大学、各类轻工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的教材和阅读材料,也是美容美发、足浴推拿、芳香疗法、芳香养生、精油应用、香文化推广等行业的专业培训教材。
适读人群:本书可作为全国各地开设香化课程的大学、各类轻工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的教材和阅读材料,也是美容美发、足浴推拿、芳香疗法、芳香养生、精油应用、香文化推广等行业的专业培训教材。
《调香术》、《加香术》的姊妹篇,主要介绍香精香料的分析、检测、辨识等工艺技术。
香料,尤其是天然香料,自古以来都属于“贵重物质”,有的“价值连城”,大多数也与金银同等价位,有许多香料是重要的药物或食物,人们在辨别、使用、贸易、储运、保存时不敢掉以轻心,担心一不小心就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从几千年前到现在,天然香料的辨识、鉴评方法就层出不穷。现今保存在世界各地的有关天然香料、药物的古籍以及近现代各种香料香精、加香产品的书刊、各国的药典里有着大量香物质的检测、鉴赏和评价的技术、方法,供人们选用、借鉴,本书多处引用上述这些文献的资料,读者可作参考。
几百年前的人们不可能有今天我们普遍掌握的这么多的化学知识,所以对各种香料、香物质的辨识只能依靠人类的五大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靠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来辨认、分析、评价,这些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还在进行的、而且仍然是极其重要的所谓的“感官分析法”。古人的大量宝贵经验以及给今人留下的这些方法、技术大部分还是有效的,可以好好总结进一步提高并发扬光大,但有些方法则由于时代的关系,现在已经不适用了,或者应该摒弃了——本书中保留了一些内容,只是想给读者借鉴,或者说明一段历史。各位还是尽量使用“现代手段”进行分析、评定香料,不必受限于先人们的“教条”而有所顾虑,畏缩不前。
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精确、准确的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先人们要是能活到现代,一定羡慕得要死——本书尽量收集了现代仪器方法用于各种香料、香精、香制品的鉴别、检测和评价,每一种香物质都至少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的检测手段、方法。读者需要检测与“香”有关的物品,大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如还有疑问,也可以直接同本书作者联系,共同探讨、改进。
实际上,每一种香料、香物质都有数的检测、检验方法,选择一个或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人们最关心的。一般来说,能够用比较简单、省钱的方法又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就不需要动用极其贵重的仪器、设备。有时候贵重的仪器、“高贵的”实验室并不能说明检测的结果就是正确可靠的,因为近现代越是高级昂贵的仪器越是“专注于”某一个或某一类化学成分的检测,这时候你如果没有先作常规的或者一般的分析就轻易相信所谓“高新技术”带给你的片面结果,反而会作出不正确的判断。本书第五章第二节“龙涎香的鉴定方法”里就有这样的实例,读者可以借鉴之。
世间一切事物,只要成为商品,就有做假的可能,越是贵重的商品就越是有人做假,香料、香制品自然也不例外,每千克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香料“假货”不断,每千克几百、几十元的也有“假冒伪劣”的。最常见的做假手段就是“掺兑”——在合格品里面兑入廉价香料或者香添加剂、香溶剂,造假手段简单易行,让你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上当受骗,后悔终生。“高明”一点的做假就更不容易识别了。所以,掌握辨香、识假的技术便是每一个香料工作者、与“香”有关的人们所必备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想要不上当,学习《辨香术》应当是一辈子的事了。
著者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