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必读书架:交通工具变形记》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中外神话及科幻故事中的交通工具讲起,介绍了从牲畜工具到机械运输、从地面交通到海洋旅行、从短途滑翔到航天航空等交通演变的历史,讲述了对于交通发展具有历史性贡献的名人故事,并对丝绸之路、地理大发现等交通网络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颇具趣味性的介绍。
张建民,大学文化程度,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历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主任、副校长等职务,现任肥城市汶阳镇初级中学校长。曾获全国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个人,2012年度全国创新教育优秀校长奖,被中国地理学会授予第七届“全国科教先进校长”称号,被中国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授予“课题实验学校优秀校长”和“少教多学”课题优秀校长,参与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心理课堂》编委,《日新又新我常新》教学设计等多篇论文在《新课程学习》刊物上发表,所主持的《班花建设与学生素养研究》课题获山东省一等奖,主持《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通过中语会验收结题。
杨克猛,国家示范性高中一四川省苍溪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在《内蒙古教育》、《新课程研究》、《中学生报》、《双语报》等杂志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10余篇。获校、县和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市优秀学科教师等多项荣誉。长期义务从事青少年德育、心理疏导、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在《广元教育》、《苍中教研》等刊物发表多篇相关文章。
《青少年成长必读书架:交通工具变形记》:
声诺尔曼从中得到灵感。他也想用书中的办法试试看,是不是真的能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后,他决定到高楼上试降。为了安全起见,他把一些略重于体重的石头绑在降落伞上,然后,他从塔顶向下扔出了绑着石头的降落伞。石头并没有像人们所想的那样直直地落到地上。相反,绑着石头的降落伞慢悠悠地在空中飘荡,最后徐徐降落在地面上。他接着下一步试验——这回绑在降落伞上的可是卢诺尔曼而不是石头。只见卢诺尔曼双手紧紧地抓住降落伞的底绳,轻轻地向塔外一跳,缓缓地降落,什么意外也没有发生。
这是发生在1783年的事情。后来,降落伞的结构得到了较大改进。20世纪之后,由于飞机的问世和航空事业的发展,降落伞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才有了很大的进步。飞机发明以后,为了飞行人员在飞机失事时救生的需要,降落伞又有了进一步改进,1911年出现了能够将伞衣、伞绳等折叠包装起来放置在机抢内,适于飞行人员使用的降落伞。这种降落伞于1914年开始装备给轰炸机的卒勤人员。
今天,地球上的人们不像我们的老祖先那样“足不出户”,而是开始了一项伟大的创举——到除了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去。
这一切都归功于航天事业的发展,而航天事业的开始就是火箭,现代运载火箭就渊源于古代火箭。古人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明的火箭呢?其实,古代火箭经过漫长的演变,而说到古代火箭,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贡献。火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秦汉的炼丹术士们把五金、八石、硝石、三黄等混合共炼,发明了火药。最初的火药是为了做成爆竹取乐。我国最初发明的用火药做的火箭,是靠人力用弓发射出去的。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这是真正的火“箭”。
《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色的烟气直冲屋顶,顿时屋子燃烧起来。事后才知道这可能是用硫黄、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导致的一场火灾。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
南宋时期,人们利用火药燃烧进行喷气推进的方式制作的爆竹和烟火,已接近火箭制造的原理。宋初至明朝初期,火箭还只是作为燃烧物,其结构都是在火药筒上捆一根细竹竿,这叫“起火”。在“起火”前端加一个箭头,尾端装上箭羽,就是“火箭”了。箭上有一个纸筒,里面装满火药,纸筒的尾部有一根引火线。引火线点着以后,火药就燃烧起来,变成一股猛烈的气流从尾部喷射出去,利用喷射气流的反作用力,火箭就能飞快地前进。这就是最早的火箭。火箭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火箭的故乡。
有一个心灵手巧的木匠叫万户,他和其他工匠吸收了军用火箭的技巧,设计了会飞的“飞龙”火箭。这种木质的火箭筒可以飞行1000米。有一天他坐在一把安放在木制构架的椅子上,两手各握一只大风筝。当工匠们点燃构架四周绑着的47支火箭后,“飞龙”拔地而起,但最终箭毁人亡。他想借着火箭推进的力量,再加上风筝上升的索引力,使自己坐在椅子上飞向前方。其实,这个勇敢的科学的想象,与现代喷气式飞机和航天飞机的原理不谋而合,让人叹为观止。
为了纪念万户,1959年,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
美国的火箭专家赫伯特-基姆也撰文记载他的事迹,在美国的航空和航天博物馆中也标示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