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本社继*辑《历代名家碑帖临习技法精解》(31本)第25届金牛杯优秀图书银奖之后,现推出第二辑《历代名家书法珍品》(32本)。
本套丛书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许裕长担任主编,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精品,如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草书《千字文》等代表作。采用大8开,高清全彩影印,锁线装订,*限度地发挥图书的鉴赏功能。
王羲之,可以说是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书法家,里程碑式的巨匠。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与价值已经超越了书法的范畴,并上升到哲学、美学、文化史的层面。王羲之书法是中国最美好的线条视觉与文字造型艺术,可以说研究王羲之书法就是在研究中国的美学原理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也有说是三二一三七九),字逸少。原籍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先后曾任临川太守、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人称『王右军』。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父亲王旷是王氏一族的关键人物,他与王羲之的从伯王敦、王导等辅佐琅邪王司马睿渡江,在其兵败失踪以后,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了东晋王朝,使得摇摇欲坠的司马氏政权又得以偏安残喘若干年。由于王家对东晋的建立与存在功勋卓著,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王羲之在这样的家背景下,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由于他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父王廙等都擅长书法,在耳濡目染的情形下,他很早就表现出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与过人天赋。他在十二岁时就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又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曾在看了他的作品后流着泪说『此子日后书名必远超于我』。虽然老师如此赞誉,但王羲之毫不自满,师老师亦师造化。他渡大川、游名山,哪里有好的书迹哪里就有他的足迹,几十载苦心孤诣,数十年孜孜以求。其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于钟繇,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精妙绝伦的王体书法艺术,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堪称诸体皆精。唐张怀瓘《书断》列其真书、行书、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八分(隶书)为妙品。行书《兰亭序》更被奉为天下第一,楷书《乐毅论》《黄经》亦被尊为极致。梁武帝萧衍评其书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李世民则赞其书『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观其诸体,以其行书成就最高。其于行书上所做的探索及日后的成熟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最为基本的两种哲学思想,即孔孟的中庸之道与老庄的自然之道。他的行书中侧互用、肥瘦得宜、疏密得当、动静和谐、方圆兼备、刚柔并济,真正达到了『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境界。他的行书不刻意、不造作,行于当行,止于当止,从心所欲不逾矩,正如黄坚所谓:『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
王羲之不仅自己的书法冠绝古今,其后代子孙也多在书法上垂名。其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焕之、献之等都是书家,尤其王献之还有所发展,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再往后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隋僧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也都以书法名世。武则天时,王羲之的九世孙王方庆还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不仅流风遗惠于子孙,
尤其对后世书风影响极大。自古及今,有隋智永和尚,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怀素、张旭等,五代杨凝式等,宋苏轼、黄坚、米芾、蔡襄等,元赵孟、鲜于枢、柯九思等,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黄道周、王铎、倪元璐等,清刘墉、王文治等,近代沈尹默、吴玉如、启功等,无不学王羲之而后加以变化,随即成家。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而东渡日本,对日本的书法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日本人亦将其视为书法界的泰山北斗,将他的作品视为无价之宝。
在王羲之以前,以钟繇、张芝等为代表的名家的作品稚拙古雅,隶意尚存。王羲之则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引入时代审美情趣,变楷书横向取势为纵向取势,使行书脱尽隶意,遒媚尽妍,对草书则改章草的多波挑、不连贯为今草的笔活势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至此,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审美思想上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把汉字书写从实用领域引入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在宇宙万物中能够发现书法美,而且能以手中的工具及内心的构思来表现书法美。
由于年代久远,王羲之传世书迹极少,行书有《兰亭序》《姨母帖》《丧乱帖》等,草书有《十七帖》《初月帖》《平安帖》等,楷书有《乐毅论》《黄经》《孝女曹娥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