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全集(修订版)(套装共20卷)》包括诗文与书画两大部分,较全面地收录了启功先生撰写的专著、论文、诗词、题跋、书信、日记、讲学录及口述历史,选辑了启功先生创作的绘画、书法精品。除努力汇集启功先生各个时期发表的著作、散论和书画作品之外,《启功全集(修订版)(套装共20卷)》的一个特点是收集了启功先生不曾发表的文字和书画,如将此前未发表的诗作另辑一册、将新发现的题跋补充到《启功丛稿》曾发表的题跋部分等。为方便读者理解,做如下说明:
一、全集各卷文字均以规范简化字横排。不能以简化字表述的古代专名、古籍原文和作者特用的写法(馀、惟)等,则保持原貌并各卷统一。
二、著述与作品保持原体例,与新收集的著述、作品按时间分类编排。有些作品的写作年代是按推测的年代编辑的;口述和记录文字注明了执笔或整理情况;书信部分,编者对受信人略有加注,一般不加注释。
三、同题文章有数个版本时,内容略有出入者,以最后版本为准;内容出入较大者,收编一处方便对照。
四、因各种原因,原系启功先生撰写却以他人名义发表的文章,经过查实照例收编。
五、单行本著作的各种版本的前言、后记随原著收编。
六、诗词形式的题跋,收入诗集,不再归入题跋。
七、书画部分重在收录作品,不作释文。
《启功全集(第1卷)》
诗文声律论稿
一、绪论
二、四声、平仄和韵部问题
三、律诗的条件
四、律诗的句式和篇式
五、两字“节
六、律句中各节的宽严
七、古体诗
八、拗句与拗体
九、五言、七言句式总例
十、永明声律说与律诗的关系
十一、四言句、六言句
十二、词、曲中的律调句
十三、骈文、韵文中的律调句和排列关系
十四、散文中的声调问题
十五、“八病”“四声”的新探讨
附录:汉语诗歌的构成及发展
汉语现象论丛
前言
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
汉语“语法”是什么
二、汉语中的一些现象和特点
三、诗句、骈文句中的修辞问题
四、声调、声律是哪里来的
五、小结
有关文言文中的一些现象、困难和设想
一、探讨的动机
二、字、词的界限
三、虚字和实字
四、词与词的关系
五、顿挫和倒装问题
六、文言语词怎样解释才好
七、文言词汇的工具书有重新编写的需要
八、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九、小结
文言文中“句”“词”的一些现象
一、引言
二、对汉语观察的角度
三、“句”的“节拍”
四、“句组”中的“节拍”
五、“词”及“词的位置”
六、余论
从单字词的灵活性谈到旧体诗的修辞问题
一、引言
二、单字也是“词”
三、从几种文体看单字词的灵活性
四、一字词、两字词由灵活到拘滞
五、拘滞词汇的勉强运用
六、旧体诗的绊脚石
……
说八股
《启功全集(第2卷)》
《启功全集(第3卷)》
《启功全集(第4卷)》
《启功全集(第5卷)》
《启功全集(第6卷)》
《启功全集(第7卷)》
《启功全集(第8卷)》
《启功全集(第9卷)》
《启功全集(第10卷)》
《启功全集(第11卷)》
《启功全集(第12卷)》
《启功全集(第13卷)》
《启功全集(第14卷)》
《启功全集(第15卷)》
《启功全集(第16卷)》
《启功全集(第17卷)》
《启功全集(第18卷)》
《启功全集(第19卷)》
《启功全集(第20卷)》
另一方面也曾发现中国古代普通书面语中,也有些问题在葛郎玛书中找不出答案。经过打听,才知那些问题是不在研讨之列或不值得研讨的。我们知道,打扫房间,每个角落都已干干净净,抛出去的垃圾,堆在屋外,也不是妥善办法。何况所抛出的未必都是废物,怎么办?
后来我一直教书,所教的仍是语文方面的课程,有时教些美其名曰“古典文学作品选”的课,其性质和目的,仍是使学生了解这些作品内容,首先是扫开语言文字上的障碍。要使人明白,必先要自己明白。我的经验是,凡我向人说不明白处,一定是自己还未明白。这时古典文学中的语言问题,愈积愈多,葛郎玛书中愈找不出答案,而自己的大胆设想也愈多起来。由于自卑感和对“离经叛道”帽子的惧怕,只有藏在胸中,请教无门。
一次开会,住在一个饭店里,遇到航空学院的吴朔平教授,饭后由谈《红楼梦》,扯到葛郎玛中的问题。吴老是研究英语的专家,并创造了简易的学习英语方法。他拿出一小部分讲义,是像算术中脱括弧办法去分析句子。我幼年虽也学过些英语,正由于语法戒条太多,吓得我不敢开口,由发怵而致厌憎,终于成了英语的文盲。及至看了吴老的这部分讲义,虽不全懂,也像明白了许多,并想,如果幼年得着这样老师,作这样教法,我也不致沦为文盲啊!转念一想吴老对葛郎玛既能如此打破框子,我若把我的汉语问题向他请教,他或不致非笑我。及至摆出问题之后,他不但并没非笑,还提出很多佐证,说明我的想法有理。
我的勇气强了,信心足了,回家一气呵成地写了约一万字的稿子,题为《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随着就抛出去了。心里想,等着批吧!朋友问我:“如有人批,你如何对待?”我引南宋滑稽戏演员所说的,对方有什么,我方有什么的故事为答。当一个演员问:对方有武器“敲棒”时如何?这个人答:我方有头骨上的“天灵盖”。朋友听了大笑。及至第二篇题为《有关文言文中的一些现象、困难和设想》,投出底稿以后,编辑先生拿来找我,说是商量几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