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17)》为学术类图书。《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17)》力图通过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文学档案等栏目,在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上整体把握20世纪的*国文学与文化,以强化问题意识、倡导学术锐气,极富学术价值。
特稿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方法新论
从摩罗到诺贝尔(节录)
现代文学与公民论述
编后语
新视界
论文化与文学的他国化
论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功能
论场:进入裂变中国的语境与门槛
关于近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的短板效应
从傅兰雅到高行健
20世纪文学思潮论
男女合演与话剧表演艺术的个性化
文学社会学视角中的现代文学经典
民国文学研究
现代主义诗学理论拓展的一个重要界碑
重读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理论
论朱英诞旧体诗的题材特色与文化心理
以聊斋喻林纾:从章太炎到五四新青年
论革命文学中的三个核心悖论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的延安文艺
论延安文艺及其作品在国统区的编辑出版
施蛰存与川端康成小说比较谈
李劫人大河小说影响力初探
共和国文学研究
流放者归来、我不怨恨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当代文学与主导意识形态及主流价值观念嬗变
号角如何折身为大众
北京《大众诗歌》的改版与停刊
周啸天旧体诗词创作论
抗战文学研究
流动的文学史视野中的日占区文学
殖民地文化视域中满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反殖文学抗日文学解殖文学
以伪满洲国文坛为例
胡风:新文学进入腹地之后的探求
抗战文学的意义再思
经典重读
《沉沦》里的个人、欲望与民族国家
土改运动的心灵史诗和复杂书写
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文学与文化
书法文化视野中的郭沫若与日本
副刊文本新闻化:一种媒介文化景观的解析
大众文化视阈下的新世纪西部文学
文学档案
与抗战无关论争前前后后
2013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瞥
学人与著述
文本理论的拓展与实践
评金宏宇著《文本周边》
近代文学语言变革的现代性焦虑
评时世平新著《救亡启蒙复兴》
实证研究与文化视野的深度融合
评王洪伟著《民国时期山水画南北宗问题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