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服饰艺术》以服饰艺术的发展演变为主线,从中国服饰艺术和外国服饰艺术两方面展开论述,在编写体例上突出三个特点:第一,从点切入。通过考察中外服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静态形式,重点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服饰的特点及成因。第二,一线贯穿。以中外服饰艺术的发展演变为主线,通过考察不同历史阶段典型服饰的动态变化轨迹,探究服饰艺术变迁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第三,宏观把握。打破历史和地域的界限,分析经济、政治、宗教、艺术、科技、战争等各种因素对服饰艺术的作用和影响,探求服饰艺术的本质,为今天的服饰发展找寻科学依据,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服饰艺术部分主要包括:原始社会服饰的初步形成,西周时期中国章服制度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变革,两汉时期服饰的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服饰的融合,隋唐时期服饰的包容开放,宋代服饰的保守清雅,明代服饰的端庄华美,清代服饰的繁缛以及民国服饰的中西并汇等。外国服饰艺术主要包括:古埃及服饰、古西亚服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主义服饰,中世纪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宗教服饰,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以及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等。
穆慧玲,女,德州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服饰文化与服装设计理论研究。近年来,主持参与了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多次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界优秀成果奖,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上篇 中国服饰艺术
第一章 先秦服饰艺术
第一节 中国服饰艺术概述
第二节 服饰起源与原始社会的服饰艺术
一 服饰起源的诸种学说
二 原始社会的服饰艺术
第三节 夏代服饰艺术
一 夏代服饰艺术的历史背景
二 夏代服饰艺术的主要特点
三 夏代的服装样式
四 夏代的衣料
第四节 商代服饰艺术
一 商代服饰艺术的历史背景
二 商代服饰艺术
三 商代的衣料
第五节 西周时期的服饰艺术
一 西周时期服饰艺术的历史背景
二 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三 西周时期的一般服饰
四 西周时期的饰品
五 西周时期的衣料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艺术
一 春秋战国服饰艺术的历史背景
二 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服饰观
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饰品
五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
第二章 秦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艺术
第一节 秦代服饰艺术
一 秦代服饰艺术的历史背景
二 秦代的军服风采
三 秦代的官民服饰
第二节 汉代服饰艺术
一 汉代服饰艺术的历史背景
二 汉代男子服饰
三 汉代女子服饰
四 汉代的丝绸纹样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艺术
一 魏晋南北朝服饰艺术的历史背景
二 魏晋南北朝男子服饰
三 魏晋南北朝女子服饰
四 北方民族服饰
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
第三章 唐代至元代服饰艺术
第一节 唐代服饰艺术
一 唐代服饰艺术的历史背景
二 唐代男子服饰
三 唐代女子服饰
四 唐代服饰纹样
五 唐代的首饰佩饰
……
第四章 明清服饰艺术
第五章 近百年服饰艺术
下篇 外国服饰艺术
第一章 古代服饰艺术
第二章 中世纪服饰艺术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艺术
第四章 巴洛克时期的服饰艺术
第五章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艺术
第六章 近代服饰艺术
第七章 现代服饰艺术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清代服饰艺术
一 清代服饰艺术的历史背景
公元1616年,女真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公元1636年,皇太极登皇帝位,改国号大清,是为清太宗。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共历11帝,统治276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微及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女真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文化。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之后,就想用满洲的服饰来同化汉人,用满族统治汉人的意识推行服装改革,所以入关之后,就强令汉人薙发、留辫,改穿满族服装,这一举动引起汉族人民强烈的抵制,乃采纳了明朝遗臣金之俊“十不从”即“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的建议,在服饰方面像结婚、死殓时女的都许保持明代服式。未成年儿童、官府隶役和出行时鸣锣开道的差役,以及民间赛神庙会所穿,也用明式服装。优伶戏装采取明式,释道也没有更改服装样式,才使民怨得到一些缓和,清朝的服饰制度才能在全国推行。而清朝的服饰,也得以充分承继明代服饰技艺的成就。
清朝中后期因统治者日趋腐朽,国力衰微,人民饥寒交迫,被迫起义,帝国主义的炮舰侵略,攻破清朝封闭的国门,为了挽救清朝覆没的命运,清廷乃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指导,希望引进西方军事知识强化军队,镇压人民起义,先后派遣留学生到西欧留学,军队也以西式操练法改练新军,从此西式的学生操衣、操帽和西式的军装军帽,开始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出现,由于西式服装功能合理,故一经引进,就对近代中国服装结构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西方的文艺形式也渐渐进入清朝宫廷,使闭关锁国的清朝统治者开阔了眼界,并对清朝王室成员的生活衣着观念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 清代男子服饰
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装的繁缛华丽是此前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皇帝冠服便是典型。皇帝冠服有礼服、吉服、常服和行服4种。每种都有冬、夏两式。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行服是用于巡幸或狩猎。
礼服中的朝服是皇帝在重大典礼活动时最常穿着的典制服装。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祭圜丘、祈谷用蓝色,祭日用红色,祭月用月白色。其式样是通身长袍,另配箭袖和披领,衣身、袖子、披领都绣金龙。根据不同的季节,皇帝的朝服又有春夏秋冬四季适用的皮、棉、夹、单、纱等多种质地。朝服的形式与满族长期的生活习惯有关。满族先祖长期生活在无霜期短的东北,以少种植、多渔猎为主要经济来源。“食肉、衣皮”成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尤其是满洲贵族穿用的服装多为东北特产的貂、狐等毛皮缝制。为方便骑马射箭活动自如,服装的形式采用宽大的长袍和瘦窄的衣袖相结合。衣领处仅缝制圆领口,并配制一条可摘卸的活动衣领,称“披领”;在两袖口处各加一个半圆形可挽起的袖头,因形似“马蹄”,称为“马蹄袖”。清入关后,满族生活环境的变化,长袍箭袖已失去实际的作用。但清前期的几位皇帝认为:衣冠之制关系重大,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到乾隆帝时进一步认识到,辽、金、元诸君,不循国俗,改用汉唐衣冠,致使传之未久,趋于灭亡,深感可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