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要求,编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报告编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具体工作由“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负责落实,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协作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审核。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常又称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简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或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km2,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km2(图1-1-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现成为全球大城市片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在占全国0.4%的国土面积上,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全国3%的人口,9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3720.86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内地经济总量的8.4%,是仅次于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中国内地第三大都市经济圈。
30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增长一直以粗放外延式增长为主,主要通过增加投资、增加资源的消耗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方式必然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约束凸显、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地域的不可分割特性,伴随各城市经济快速扩张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相互影响和叠加,产生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共同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外来人口的激增,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人们在利用资源上的随意态度,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普遍存在,更加剧了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作为基础支撑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供求矛盾更为尖锐。
1.1 研究目的意义
1.1.1 任务来源
依据“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要求,编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报告编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具体工作由“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负责落实,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协作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审核。
1.1.2 社会经济发展全球瞩目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常又称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简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或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km2,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640km2(图1-1-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现成为全球最大城市片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1年,在占全国0.4%的国土面积上,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全国3%的人口,9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3720.86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内地经济总量的8.4%,是仅次于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中国内地第三大都市经济圈。
1.1.3 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30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经济增长一直以粗放外延式增长为主,主要通过增加投资、增加资源的消耗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方式必然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约束凸显、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由于地域的不可分割特性,伴随各城市经济快速扩张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相互影响和叠加,产生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共同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1.1.3.1 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外来人口的激增,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人们在利用资源上的随意态度,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普遍存在,更加剧了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作为基础支撑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供求矛盾更为尖锐。
1.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总面积4.17×104km2,2012年人口5616万,人均土地面积仅700m2。1980-2012年耕地从9680km2减少至3110km2,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至50m2,不到全省人均耕地数量的1/2和全国人均耕地数量的1/4。此外,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亦侵占了大量生态用地,原生林、自然次生林遭到破坏,一些关键性的生态过渡带、节点和廊道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区域自然生态体系破碎化明显。
造成农业用地、生态用地数量锐减的原因:一方面是工业、交通、住房建设等城镇建设用地数量急剧增加,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另一方面是由于土地管理工作跟不上,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①如曾经普遍存在的“房地产热”“开发区热”“游乐场热”“高尔夫热”等;②一些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纷纷抢占高产农田,征而不用、早征晚用、好地劣用现象普遍,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浪费;③一些地方政府在城镇建设上不顾实际条件,盲目攀比,贪大求全,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2.清洁淡水资源短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降水充沛,河网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为全国丰水区之一,人均淡水资源16042m2时,为全国人均量的6.9倍和世界人均量的1.5倍。但由于降水、径流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以及用水量急剧增加,再加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质恶化,越来越多的城镇已出现供水紧张局面,清洁淡水资源的不足已成为珠江三角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不足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乃至广东省矿产资源总量不大,支柱性矿产不足,同时,又是矿产资源消耗大户,对外依存度高。2007年全省消费煤炭12400×104t,石油4200×104t;加工消耗有色金属产品近300×104t,其中铝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30%,铜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15%,铅、锌消耗量占全国总量的20%。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煤炭、石油、铁、铜、铅、锌、金、钼等支柱性矿产,以及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材、饰面用大理岩和花岗岩、高岭土、石膏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需求量将大幅增长。由于矿产资源禀赋条件限制和矿产勘查工作滞后,全区和全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不足的状况较为突出。预计未来10年内将进入矿产资源高消耗期,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