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之海:19世纪英国海军战略与帝国海权》旨在考察19世纪英国海军战略演变和帝国海权发展历程: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海军在世界体系形成和维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海军战略与国家政策间的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从军事技术层面对海军技战术的革新、海权争夺与掌控的历程进行探讨和总结。
绪论
一、关于英国海军战略和海权
二、概念与分析架构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一章 近代早期的英国海军与海权
第一节 近代早期英国海军的崛起
一、伊丽莎白一世的海军政策与英西之战
二、《航海条例》与英荷海上争霸
第二节 英国与法国、美国的海权之争
一、英国与法国的海上斗争
二、美国独立战争引发的海上冲突
第二章 英国海军战略与欧洲海权争夺(1793-1815)
第一节 英国海军的战略选择
一、海权、海军与帝国贸易
二、北关独立后英国海军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海军战略与英法海权争夺
一、法国大革命战争:地中海的海上角逐
二、拿破仑战争:封锁与反封锁的较量
三、海外利益争夺:交通线、基地与殖民地
第三节 风帆时代海军的最后岁月
一、风帆时代的海军技术
二、风帆时代的海军战术
小结:1793-1815年英国海军战略的评析
第三章 英国海军战略变革与近东海权博弈(1815-1856)
第一节 英国海军战略转向
一、海军战略变革的工商业基础
二、1815年后的国际关系与英国海军战略转向
第二节 东方问题与英俄海权博弈
一、地中海秩序:英国海权强化与埃及之争
二、英俄的黑海纷争:近东角逐与大国博弈
三、克里米亚战争:霸权冲突与均势重建
第三节 “风帆-蒸汽”时代的英国海军
一、海军技术发展与战术的革新
二、对海军战术的影响
小结:1815-1856年英国海军战略的评析
第四章 英国海军战略调整与世界海权维护(1856-1902)
第一节 克里米亚战争后的英国海军战略布局
一、全球市场与金融霸权下的海权优势
二、世界秩序与英国海军的战略布局
第二节 英国海军战略与世界海权维护
一、海权的区域纷争:海峡与运河之“瓶颈”
二、“两强标准”:来自法国和俄国的海上威胁
三、英印帝国与布尔战争:海洋殖民帝国的发展
第三节 蒸汽时代的英国海军
一、海军近代化的推进与战术革新
二、对海战的意义和影响
小结:1856-1902年英国海军战略的评析
第五章 英国战略困境与海权危机
第一节 德国的崛起与英国海军战略收缩
一、德国的崛起与英、德海军军备竞赛
二、英国海军的战略收缩
第二节 费舍尔的海军改革与备战计划
一、费舍尔的战略构想与海军改革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英国海军战略计划
第六章 海军战略理论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英国海军战略理论的发展变迁
一、早期的“蓝水学派”海军战略思想
二、从科贝特到里奇蒙德
第二节 其他国家的海军战略理论
一、“青年学派”和提尔皮茨战略
二、马汉的海权思想
第七章 关于海洋强国的中国思考
一、19世纪英国海军战略成败的经验教训
二、中国的海权困境与战略思考
附录
英国海军战事及有关历史事件年表(1793-1914年)
附:19-20世纪初英国海军大事年表(技术与制度方面)
英国19世纪各阶段主要海军战略一览
后记
一、法国大革命战争:地中海的海上角逐
对欧洲海洋国家而言,地中海具有无可比拟的战略价值。该区域地理环境复杂,人口众多,物产资源丰富,山地盛产木材,特别是雪松等造船用的珍贵木材。该区域不但可以为海军提供良好港口,同时也能够供应充裕的粮草和海上物资,足以供养大规模的海军舰队。
地中海海权的掌控关键在于控制战略价值显著的岛屿和港口,将其作为海军基地和战略要塞。一旦建成防御工事,这些据点将很难被敌方所攻克。战争爆发时,英国在地中海仍然维持着几个孤立的据点,并且一度在1794-1796年占据着科西嘉岛。然而,当1796年英西同盟瓦解之后,英国海上力量便因后勤压力而被迫退出了西地中海,而英国的撤离也成为奥地利军队迅速败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东地中海争夺:科西嘉岛攻守战
胡德在失去土伦海军基地之后,便将目光投向了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原属热那亚,是地中海第四大岛。该岛地处法国东南,距离法国大陆最南部仅170千米。1768年时,法国从热那亚人手中买下了科西嘉岛,次年该地正式成为法国的一个行省。科西嘉岛盛产木材且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法国与意大利的所有海上往来都需经过该岛附近。如果控制了科西嘉岛,不但能够为己方船队提供掩护,还有助于监视或阻断法国向东的航路,进一步挤压法国在地中海的活动空间。在胡德舰队开进之时,科西嘉行省正处于动乱,而法军也正忙于东线战事而无暇分心,这正好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在陆军的协助之下,英国海军顺利攻占了法军驻守的圣菲奥佐伦、巴斯蒂亚和卡尔维的海港,将法军赶出了科西嘉。1794年6月,科西嘉立法机构正式决定将该岛交由英国控制,英国成功占领了整个岛屿。
英国对科西嘉的占领,使其战略线拓展到法国海岸的前沿。这样一来,科西嘉、土伦与热那亚之间的水域便成为英、法两军的必争之地。1795年初,法国在土伦集结了近20000名士兵试图夺回科西嘉岛,但是,海上力量的薄弱却使法国政府大伤脑筋:土伦的舰队只有15艘战列舰及7艘快速帆船,在力量方面原本就居于劣势,以这样的军力打破英国的海上防线都绝非易事,更不用说掩护和大规模运送陆军登岛了。因此,法国方面只得派遣土伦舰队单独出海,试图夺取法国与科西嘉海域的控制权。然而,法军舰队一出海便遭到英国海军的拦截。英国在该地部署有近20艘战列舰,其海员在经验、组织和士气方面都占据优势,因此能够轻而易举地阻挡法国海军的攻势。1794-1796年间,英、法双方在该处海域进行了数次交锋,法国方面以土伦基地为依托,而英国则以直布罗陀及科西嘉的圣菲奥佐伦湾为前进基地,沿法国南部海岸展开角逐,但都未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拿破仑在欧洲大陆的节节胜利却对英国地中海舰队的作战行动带来了沉重的压力。1796年5月,撒丁王国被法军击败,被迫签订条约退出反法同盟,这样奥地利与英国地中海舰队的联系就被切断了。同年6月初,那不勒斯与法国议和,之后拿破仑的军队又成功地占据了里窝那。里窝那是意大利北部的重要海港,与科西嘉仅一海之隔,里窝那的失守无疑给科西嘉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防止法军的突然进攻,英国只得腾出手来应对东方的威胁:一方面,由杰维斯继续监视法国的土伦港口;另一方面,由纳尔逊指挥舰队在热那亚海域巡航并对里窝那港口实施封锁。另外,意大利的沦陷阻断了英国海军与欧洲大陆方面的联结,这使海军的物资供应也变得难以为继。8月,西班牙也与法国签订了同盟条约,转而协助法国对英作战,这一事件彻底打乱了英国在地中海的战略布局,作为战略前沿的科西嘉岛也立刻陷入了三面受敌的孤立窘境。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9月,英国军方决定收缩战线,放弃科西嘉岛并将部队撤往直布罗陀。10月19日,英国地中海舰队全部撤出该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