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主编的“全球华语小说大系”记录了当代华语小说演变的脉络足迹,见证了新世纪中国纯文学积淀的精髓。这是全球华语小说领军人物强大阵容首度总集结。当代最具影响的中短篇小说,炫给你读!拓璐编著的《全球华语小说大系·怀旧卷》收录了:《冬天我们跳舞》、《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兄弟》、《五月回家》、《朋友》、《马小度的牙齿》、《起舞》、《爱向虚空茫然中》、《玫瑰的岁月》等二十余篇关于怀旧题材的中短篇小说。
重塑中国的想象力 张颐武 21世纪已经过去十年,文学和社会一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十年的时光 意味着一代人的成长,而和十年前相比,文学的形象和格局所发生的变化的 深刻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它不仅仅是常规性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 产生新的文学的发展和变化,而且是在从文学的媒介和载体到文学的整个结 构的异常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文学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的 高速的发展而出现了诸多新的形态与新的表达;另一方面,文学的媒介的和 载体的变化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以纸质出版为中心的文学。中国文学 的想象力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塑的时代。过去一直引导和支撑我们的 文学想象力的“新文学”的一套观念与价值已经在新的格局下成为了历史。 而20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和90年代的“后新时期”也已经成为遥远的故 事,当年曾经主导过我们的文化的一代人已经渐渐开始成为舞台的背景,而 “新世纪文学”则以我们当年难以想象的形态展现自己。十年前我们觉得大 有希望的现在已经凋零,而一些曾经以为是转瞬即逝的现象却一直持续到今 天。岁月让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但历史却将我们带到了新的空间之中。 文学置身于一个新的平台之上,它在这十年中的扩张其实是引人瞩目的 ,同时也是激起了最大的困惑和争议的。我们对于文学判断的困扰很大程度 上来自于这个方面。整个中国的文学领域这些年来其实在经历着一个格局转 变的过程,也就是在原来已经形成的文学界之外出现了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出 版为中心的“青春文学”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学”,这些新的文学空 间经历了这些年的高速的成长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目前,一方面是纸质出版 和“网络文学”双峰并峙;另一方面在纸质出版方面,传统的“纯文学”和 “通俗文学”与“青春文学”的共同发展也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从90年代后 期以郭敬明和韩寒等人为代表的“八。后”作家出现到现在,“青春文学” 在传统纸质出版业的市场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重要影响力。目前的情况并不 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简单,“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崛起并不是以传 统的“纯文学”的萎缩与消逝为前提的,其实三者不是一种互相取代的关系 。传统的文学写作仍然在延续和发展,我们发现传统文学界仍然相当活跃。 这是新的文学市场的出现,也是文学的一个新的空间的发现,它们和传统的 文学界其实是共生共荣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它是文学的总量的 增多,而不是文学的萎缩。它们跟传统文学既有重合、相交和兼容的一面, 也有完全互不兼容、各自发展的一面。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里要看到的 是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结构性的要素,而不再是一个时间 滞后和空间特异的“边缘”的存在。它已经不再是巨大的被忽略的写作,而 是一个全球性文学的跨语言和跨文化阅读的必要的“构成”,是所谓“世界 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不仅是全球华语文学的中心,也是新的“ 世界文学”的新空间。我们也可以发现,今天的全球华语文学的面貌也有了 新的变化,全球华语写作的活跃和发展也改变了我们对于华语文学的传统认 识。 编选这部大系,就是为了全面地梳理“新世纪”全球华语文学的发展, 为这十年来华语文学的变化留下它的轨迹。这十部从不同的角度编选的中短 篇小说选集,可以说是从四个方面集中地体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特色 : 首先,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纯文学的全貌的投射,将中国文学近些年来 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尽量全面地收录。力求一编在手,就可以了解中国文学近 十年发展的全貌。如王蒙、莫言等人的作品都有收录。 其次,这是全球华语写作的全貌的反映。这里充分考虑到了全球华语文 学的发展的意义,对于海外华文写作的状况也有了充分的体现。如哈金、严 歌苓等人的作品都有收录。 再次,在本套丛书之前,传奇小说、官场小说、青春小说等小说类型往 往被排斥在主流视野之外,本丛书第一次将其纳入,全新的分类方式体现了 全新的视角。 最后,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是当下中国文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系 在对于文学生态的重大变化的充分体察的基础上,对于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 这样的新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切,也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学在这一方面最新 的发展。 这部大系是我们的团队从新的视角审视全球华语文学的发展,为读者提 供理解文学新途径的一次努力。我们不能说选人了所有好作品,但我们没有 选入劣作;我们不能说有权判断文学的是非功过,但我们毕竟在反映文学的 新的面貌。它是一个见证,见证了全球华语文学的作家为我们的想象力在这 个全球化时代的展现所作的努力;它是一个集结,集结了全球华语文学最优 秀的作品来投射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的华语文化的新的可能性。这是华语作 家在重塑中国的想象力的过程中的奋斗结晶。我们的努力正是要向这样的想 象力的呈现致敬。我也要感谢我们的团队和出版者共同付出的心血,正是这 些心血,让这套书有了独特的价值。 是为序。
1、唐颖上海作家,已发表文字百余万。其中包括:《困倦的波浪》、《无性伴侣》、《冬天我们跳舞》、《理性之年》、《告诉劳拉我爱她》、《丽人公寓》、《无性伴侣》、《多情一代男》和《纯色的沙拉》等,部分作品被成功改编搬上荧幕。2、阿成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年关六赋》、《良娼》、《空坟》和长篇小说《马尸的冬雨》、随笔集《城市笔记》等30余部。其中《年关六赋》获1988—198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赵一曼女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被称为城市贫民的声音。3、韩少功80年代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之一。著有小说《西望茅草地》、《爸爸爸》、《女女女
总序
卷首语
短篇 冬天我们跳舞/唐颖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阿成
兄弟/韩少功
五月回家/苏童
朋友/余华
马小度的牙齿/黎晗
大草垛/漠月
吉祥如意/郭文斌
梅雨/荆歌
蒙娜丽莎的微笑/格非
楼顶上的歌手/冯骥才
芒果/阿航
一九二七年的列巴/白天光
浮生记/艾玛
十门一/林斤澜
逃脱术/施伟
蓝花/曹文轩
尴尬风流2008号/王蒙
李十三推磨/陈忠实
中篇 起舞/迟子建
爱向虚空茫然中/王安忆
玫瑰的岁月/叶兆言
豆汁记/叶广苓
遥远的温泉/阿来
一九七八年的十一月和往年一样已经是萧瑟峻峭的初冬,但在我的记忆里却缤纷缭乱,摇晃着圆舞曲滑过之后的眩晕,兴奋的眩晕,眩晕到快要吐。快乐伴随着忧伤,却又过眼云烟一样的抓不住,我在成熟以后曾觉得那些岁月多么幼稚轻浮,但却难以忘怀。我和妈妈被她的朋友老旧伯伯(也许姓裘,但上海话“旧”、“裘”同音)带到某个单位参加舞会。哦,舞会,当我听到这个词,身体里的内分泌都发生了变化。我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激越,在去舞会的路上我的脚步飞快,我必须站在路口,等着我的长辈们赶上来。我发现街上的行人比往年密集了许多,听说成千上万的知青正返回城市,他们回来了,但却面临着失业和住房的问题,我为他们沮丧的时候更为自己庆幸。虽然中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去郊区农场,但我以各种理由跑回家,在妈妈的督促下我背外语温习数理化,时刻准备着脱离苦海。果真,高考制度在年初恢复,七月进考场,十月我已去大学报到,我想说的是,我那两年可耻的逃跑生涯换回了眼下的逍遥日子,我应该感激妈妈的高瞻远瞩,可我不,我讨厌她在老旧面前眉飞色舞的样子,但这并不妨碍我全心全意地拥着我自己的快乐。我突然发现在我二十岁的人生中,走向舞会,乃是一种高峰体验。那晚,在一家文化机关破旧的大厅里,圆舞曲晌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施特劳斯,在我听来华丽绚烂得过分,很符合我对享乐的期待。不知为何我有点紧张,我的腮帮微微发麻,而乐曲正穿透我的衣服从我的肌肤拂过,每一根汗毛都立起身并在战柴。喔,舞曲一支接一支,舞池里却空空荡荡,我能想象人们对这空空荡荡的舞池所产生的无法言说的畏惧。然后有勇气的人出现了,男人和女人,他们三三两两旋进舞池,摆出跳舞的姿态,却是男女分离,是和同性结成舞伴,看上去舞步笨拙、踉踉跄跄,还有人滑倒在地。我也差点滑跤,我仅仅站在边上,和观舞的人群站在一起,就已经头晕目眩,因为正有一对男女走进池子。男子伸出左手搂住女伴的腰,右手捏住女伴的手,人群“轰”地发出有声音的骚动,灯光耀眼,众目睽睽,所有的人跟我一样亢奋,跟我一样第一次看见男人和女人可以这么公开地身体亲近。但那男子带着壮烈的表情,用力拽着女伴试图让他们俩的脚步跟上旋律,他们终于在、舞曲中旋转起来。人们鼓掌,我的心跳得响亮急促,我的表情一定很愚蠢,瞪着眼睛张着嘴,一脸的惊讶和迷惘,我就是在这一刻深深地感受到:新时代开始了。妈妈和我紧紧挨在一起,我能听见她的喘息,我看见她的脸通红,白皙细长的手指神经质地在脸颊上划动。她的近乎失态的反应令我不悦,我晓得她身上的每个细胞已经在舞曲中跃跃欲试。她在大学读书时是个舞迷,是节庆舞会上的皇后,多少年来值得让妈妈回味的便是这类往事,或者说这是让她缅怀往昔的唯一通道,让我那个在外省上班喜欢穿中山装的父亲十分不以为然。如今她仍是个爱俏的中年女人,缎面中式夹袄外罩一件褐色西式呢料外套,头发烫成卷曲,很像旧照片上的太太。我是在革命年代成长,和妈妈的审美南辕北辙,我们之间常要为不同的趣味冲突。但今天我发现,妈妈的着装风格很适合舞会的气氛。我不无讥讽地想到,她到底还是等来了这一天,她的旧衣服在箱子底下等待了许多年,眼见得可以重见天日,虽然已经散发着呛鼻的樟脑味。站在我们身边的老旧伯伯也是一件旧西式长大衣,硬肩窄袖,头发梳成三七开,精光滴滑一丝不乱,角质架眼镜有一股奢华的气息,和我妈妈并肩倒是般配,用我熟悉的时代语言便是臭味相投。“侬看侬看,这些人哪里像在跳交谊舞?根本是在拉黄包车,脚步介(太)重,身体介硬……”舞池里的人越来越多,老旧伯伯用一口糯哚哚带苏州口音的上海话在对妈妈发着议论。他的挑剔让我不安,我和周围的人一样对池里的舞者其实是充满艳羡,姿态好不好有什么要紧呢?要紧的是,舞曲Ⅱ向起来了,请跟着舞曲旋转。可是我晚生了至少二十年,这样的舞只能在妈妈的回忆、在她津津乐道的老电影里看到,而那种黑白旧片被批判了整整十年,我很少有机会观赏。妈妈以为,那样的时代——可以跳舞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可是,它又回来了,你怎么敢相信?是的,你应该旋转起来,可你才发现,你的腿你的腰是不受你的意志控制的,你的腿和腰成了你的身体令人生厌的部分。是在往后的日子,当我把跳舞当做功课来认真练习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自卑。那晚,当一曲布鲁斯舞曲波浪一样从远处缓缓荡漾过来的时候,妈妈已经缓过神来,她好像刚刚想起有个我,“小妹,这是四步舞,不用学也能跳,让老旧伯伯带你跳。”可我拒绝了,我涨红着脸挣脱了妈妈和老旧的手,差不多是从他们身边逃开,那样子很不体面。那支用我的耳朵听来完全是“靡靡之音”的舞曲令我的肉体发生痉挛,我心慌意乱竟想流泪。接着我看到妈妈和老旧一起走进舞池,她的左手搭到老旧肩上,右手高高地举起。我第一次看见妈妈跳舞,我得说,妈妈和老旧的舞姿让我大开眼界,那两双腿仿佛被同一根神经牵扯着,跌宕起伏在一条线上,轻盈干净得就像穿着冰鞋在滑翔的影子。这时,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复又响起,妈妈和老旧跳起了华尔兹舞,他们旋转着,沿着舞池的边缘划出飘飘欲飞的圆圈,观舞的人群瞬时安静下来,甚至池里的另外几对舞者也退到边上,我想,是经典的舞步让他们给骇着了。舞池里的老旧端着肩膀,平稳矜持的肩膀,这个将一件西式大衣穿了几十年的破落男人这时候却显得优雅高贵。而妈妈已脱去外套,中式缎面夹袄勾勒出她过往的窈窕,虽然有些勉强,但她娴熟的舞步足以平衡。相比之下,我显得过于茁壮、粗枝大叶,我的年轻成为某种遗憾,而我熟悉的时代,一个简陋粗暴的时代正在妈妈和老旧的舞步中远去。,这晚之后的每个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去老旧家跳舞。我们两家住一条马路,夜幕刚刚落下,客人还未到的时候,性急的老旧便让妻子爱华来叫唤我们。老旧夫妇和妈妈几十年前同过学,是来往多年的朋友,但成年之前我对他们几乎没有印象,他们仿佛突然出现在我的生活中。老旧在上海西区三层高的旧洋房里拥有两层楼,一家三口人共有大小四间房,这在当时的上海是属于少数富裕的阶层,然而经过了“文革”,他这样的人家早已一贫如洗。但老旧仍然保留着一些作风,床上铺着洗得起毛的棉布床罩,餐桌上垂着有流苏的镂花和破洞分辨不清的台布,墙上挂着发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穿燕尾服的老旧和披雪白婚纱的爱华。无论如何,老旧的家里有着某种和革命时代相悖的气氛,那种破败中丝丝缕缕渗漏出来享乐主义的味道,正是这股味道,吸引着我妈妈这类人。事实上这一栋楼本来就是老旧的,“文革”时被人强占去底楼和三楼,一年前三楼人家搬走了,三楼便空关着。老旧似乎习惯了住小屋子的简单生活,二楼朝南的大屋是老旧夫妇的卧室也是起居室,朝北的亭子间给上中学的儿子做功课睡觉。老旧一时想不起来三楼可以用来派什么用场,那里四壁空空,老旧竟连给一间空房添置家具的钱都没有,这是老旧当时的烦恼。但现在不同了,现在的老旧又喜滋滋的,周末的夜晚老旧家里舞客盈门。那次舞会结束后多少人意犹未尽,老相识们来到老旧家,把舞继续跳下去。是的,他们希望舞会永远不要结束。老旧的人生又有了称得上是理想的光芒,他那空着的三楼可以用来开派对(Party),那间房容得下十几对人跳慢舞。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