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医报(Medical Reports)(全十册)
定 价:6000 元
丛书名:
- 作者:(英)哲玛森(R. A. Jamieson)
- 出版时间:2016/4/29
- ISBN:9787501357154
- 出 版 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092
- 页码:528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大16开
《海关医报》创刊于1871年,以中国区域性疾病考察和分析为主旨,充分展示了中医“症”与西医“疾病”从相遇、对峙到共处的转折过程,纪录了西方医生在现代科学思路的指引下,在中国乃至亚洲发现“疾病”的探索历程,为了解与研究“疾病”体系在中国被认知的历史,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和充分的科学依据。翻开这份刊物,晚清社会生命医疗活动的鲜活画面跃然纸上,民族文化、民间信仰和民俗传统,精彩纷呈。1910年在第80卷出版后,《海关医报》未再付梓。1915年底,总税务司安格联(F.A.Aglen )决定将其由海关造册处转交给《博医会报》出版。除原80卷报告和《驻华医报撮要》,此次影印出版的《海关医报》还收录了1911年至1931年刊登在《博医会报》的所有海关报告,以及1888年梧州海关头等总巡鲍纶(R.Braun)编辑出版的《汉口及长江口岸出口中国药材名录》、1889年赫德指令海关编辑的《中国药材清单》,堪称目前世界上完整的《中国海关医学报告》。
对“疾病”的诊断、解释和治疗,中、西医学是截然不同的,中医以“症”辨析,西医以“病”论之,两者使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诊疗手段和话语系统,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如今,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能在这两个不同语境间无障碍地自如转换,接受一种疾病中医和西医会有不同的命名与解释的事实。问题是,这样的认知是怎样建立的?何时成为常识?当东、西方两大医学体系相遇时,西方医生是如何使习惯于辨“症”施治思维的中国病人确信他所患之疾病、身体之不适,可以用另一种“疾病”解释,比如“伤寒”,又可称作是“斑疹伤寒”或是“结核病”;在华的外国医生又是如何断定中医辨“症”的疾患便是西医的“疾病”?比如“风寒”症,为何就是“支气管炎”或是“肺炎”?
1871年出版、以中国区域性疾病考察和分析为主旨的《海关医报》,通过半世纪累积的上万件临床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医“症”与西医“疾病”从相遇、对峙到共处的转折过程,记录了西方医生在现代科学思路的指引下,在中国乃至亚洲发现“疾病”的探索历程,为了解与研究“疾病”体系在中国被认知的历史,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和充分的科学依据。
《海关医报》的主要作者是海关医员和医学传教士。近代最早的海关医员是英国医生所美富,1862年5月受雇于福州闽海关。同年7月,第一位获得英国医学博士的中国医生黄宽被聘为粤海关医员,20世纪之前,他是《海关医报》中唯一的一位华籍作者。之后北京、上海、广州、福建、天津、杭州、芝罘、台湾和牛庄等关口相继聘英、法、美和德籍医生任海关医员。这些领着清政府薪资的西洋医生负责检查入港船只上船员的健康状况、监督港埠卫生状态,避免疫病发生。1870年,约有20名外国医生服务于中国海关,分布在沿海的17个城市与地区①。至1910年《海关医报》停刊,共计有169名海关医员提供全国41个关口的医学报告。
1870年,上海江海关医员哲玛森(R.A.Jamieson,又译作詹美生)向总税务司赫德(R.Hart)建议②,充分发挥海关拥有的专业人才资源和地理上的优势,收集中国各地区的疾病和医疗信息,为外国人提供在华健康生活的信息。1870年12月,总税务司通令各关口医员,每半年度向总署提交一份报告,以汇编成《海关医报》。1871年9月,第1期在上海出版,哲玛森主编。《海关医报》属海关贸易系列报告的第二部分的特集。自1859年起出版的系列《海关报告》被公认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最重要亦是最基本的史料,但数量庞大的《海关医报》却未被中国学者重视与使用,原因有二:英文的疾病报告,使大多数历史学者望而却步;整套的《海关医报》在中国难以寻觅。
按赫德制定的报告书写原则,海关医员必须提供当地外国人的健康卫生状况和疾病信息,包括:流行病、特殊疾病(麻疯病之类),以及西方社会罕见的疾病;同时分析与疾病发生相关的自然与社会因素、病因、特征及治疗方法。然而,所有报告的题目却标识为“卫生报告”,报告者所关心的问题和观察的视野,显然是超越了设计者最初的框架。由内容考察,“卫生报告”涉猎的范围要比《海关医报》原来设定的范围宽泛得多。首先,它完整地保留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气象报告,全国30余个城市与地区的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的考察报告。其次,科学而详实地描绘中国正在爆发的疾病、报告临床的分析统计和实验室实证研究。此外,医员在报告中还追溯中国、日本和朝鲜历史上存在或已消失的疾病;探究中国社会对疾病的应对措施,传统医药对付疾病与传染病的方法和手段;从衣、食、住、行包括建筑材料和生活燃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考察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与中国人健康质量的相关度。
第1册
序 高晞
第1卷
第2卷
第3卷
第4卷
第5卷
第6卷
第7卷
第2册
第8卷
第9卷
第10卷
第11卷
第12卷
第13卷
第14卷
第15卷
第3册
第16卷
第17卷
第18卷
第19卷
第20卷
第21卷
第22卷
第4册
第23卷
第24卷
第25卷
第26卷
第27卷
第28卷
第29卷
第5册
第30卷
第31卷
第32卷
第33卷
第34卷
第35卷
第36卷
第37卷
第6册
第38—39卷
第40卷
第41卷
第42卷
第43—44卷
第45—46卷
第47—48卷
第49—50卷
第51卷
第7册
第52卷
第53卷
第54卷
第55卷
第56卷
第57卷
第58卷
第59卷
第60卷
第8册
第61—62卷
第63—64卷
第65卷
第66—67卷
第68—80卷
《博医会报》海关医报专栏
第9册
驻华医报撮要
汉口及长江口岸出口中国药材名录
第10册
中国药材清单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