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略论》收录了张五常教授跟进中国货币发展二十五年的八十五篇文章,组合有序,分析独到,洞烛先机。虽然受到好友弗里德曼的影响,作者针对解释的是中国在改革演变中的货币现象,纯用价格理论处理,打开了货币分析的新通道。
所有分析皆基于真实世界的观察,作者的思想发展因而有迹可循。论点不免重复是代价,但也是真理追求的过程示范。
海报:
"殿堂级经济学大师张五常
年过八旬·耗时一年·潜心修订
回顾中国货币25年发展历程,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
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思想经典,陪伴你终生的“经济学朋友”
序言
朋友及读者要求我把二十多年来以中文写下的关于货币的文章结集成书,有好几年了。提出这要求的愈来愈多,我也认为应该这样处理,只是事前没有想到是那么庞大、艰巨的工程。先由朋友选出有关货币的文章,“边际”上,他们的选择互有出入。花千树的叶海旋接手,采用“有杀错、冇放过”的原则,凡有提及货币的先选出来,约二百篇,再由我删减。我花了几个星期反复考虑,最后选出八十五篇,其中不少话题重复,但顺着发表日期的先后次序读下去,因为连贯性好,读来有一气呵成、洋洋大观之感。要说的是其中十六篇在《多难登临录》出现过,为了整体的完整可读不能不这样做。会要求出版商尽量定低价,为捧场客争取消费者盈余也。
其实,如果我按选出的八十五篇的内容重新写一本关于货币的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足够。然而,以重新写书的方法处理,读者无从跟进我在这题材上的思想发展。这发展的过程重要,因为每一篇都是基于当时观察到的真实世界的现象而下笔分析。第一篇发表是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七日,至今期长刚好四分之一个世纪。观察的地方主要是中国内地,继而香港,再继而西方。后者我隔岸观火,猜测的成分比较多。二十多年来,中国(包括香港)的货币及有关的现象,不断地跟进的经济学者只我一个。可以说,我是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看货币,得到的启发是美国的朋友没有机会获得的。我坚信经济科学跟自然科学一样,理论的发展要靠真实的现象观察的提点,从而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毫无事实根据的经济理论是纸上谈兵,找到用场的概率甚微。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无疑是经济学中最重视实据的学问。然而,只观察西方,忽略了变化万千的中国,是严重缺失了。虽然大家坚信,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的理论可以用诸四海而皆准,但从年多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可见,西方的货币理论大有不足之处。我从中国的经验思考,用上西方的理论思维,得到的货币观这里那里跟昔日的师友之见有颇大的分离。
有两项处理要澄清。其一,如上文所述,文章的先后安排按发表的日期次序,但内容一律不改,就是“前思”与“后想”不同也一律保留。思想有变是学问之道,读者跟着走会较为容易明白为什么我会有今天的想法,同意或不同意总会多一点说服力。说内容不改,文字上这里那里是修了一下的,尤其是八十年代的文字,今天读来沙石不少。不细读这些旧文,我不会知道自己的中文进步了那么多。虽然当年有舒巷城替我修改文字,但今天叶海旋说我八十年代写的有点像英文。是奇怪的现象。我自觉中、英二文的水平一样,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二者水平是同期一样的。今天多用中文下笔,英文立刻出现沙石,昔日是倒转过来。中、英二文一起兼精谈何容易哉?
第二项要处理的,是在不同的文章中,话题不少重复了。这是头痛问题。一篇文章好一部分以前说过,但有一些是新想到的,怎么办?删去以前说过的,读者可能记不起而读不懂新的想法。可以删去的“重复”而不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我都删了,但合共起来删去的不多。为何重复那么多我清楚:我说来说去读者也不明白。好比我建议的用一篮子可以在市场直接成交的物价指数为货币之锚,我认为浅而重要,但读者老是不明白——就是经济学水平大有可观的朋友也不明白。重复到他们明白时,他们叫好叫妙,说浅、浅、浅,但我是略为转换角度地重复了多次!
这本奇特的关于货币的文章结集,取名《货币战略论》,是由叶海旋拍板定下来的。这书名取自二○○三年三、四月间我发表了五期的《汇率战略论》(编按:本书没有收录),改两个字。后来萧满章替此集加了一个副题:《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加得好,因为实情确如是。
多年以来,我用“微观”的价格理论来分析“宏观”现象,推断的准确远胜漠视微观的宏观推断。二十多年前我开始分析货币问题,用的当然又是自己熟习的价格理论。然而,到今天写此“序”时我才察觉到,分析货币的价格理论的出发点我竟然从来没有细说。可能因为自己认为这出发点是那么浅,无意识地假设读者知道。这里说说吧。
从价格理论看货币的出发点是这样的。如果一个社会毫无交易费用,物品换物品的市场半点沙石也没有,货币不会出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成员都会按着物品换物品的相对价格及比较优势定理的指引来专业产出,然后贸易交换。人与人之间如是,产出单位之间如是,国与国之间也如是。一国之内的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原则一样,没有交易费用,不需要货币,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皆以物品换物品从事,除掉运输费用一律畅通无阻,是多么美好的世界。
费雪的伟大论著——《利息理论》——也没有交易费用,于是没有货币。但为了方便解释,费前辈用上一个计算单位,这单位用什么算都可以,不需要货币,社会于是算得出收入,算得出财富,也算得出利息。作为当时天下的货币理论的第一把手,费雪的利息理论是没有货币的。
货币的起因,是社会有交易费用,物品换物品的沙石太多。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而出现的货币也是一个计算单位,协助交易的计算与财富累积的计算。然而,以货币作为计算单位,跟费前辈用作解释的计算单位是不同的。他的利息理论的计算单位只是用作示范,口讲无凭,不会吵到官府那里去。货币也是计算单位,但不是口讲无凭的那一种。是的,作为计算单位货币可以吵到法庭,或吵到官府去。这样看,计算之外,货币是合约。是的,一纸钞票或一纸支票,皆合约也。美钞印上This note is legal tender for all debts,港钞上印上Promises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都是合约之词。人民币呢?没有这样说,但说明是中国人民银行,是合约式的保证,应该是昔日中国的钱庄或银号的传统了。
从合约的角度看货币是重要的,而这样看,通胀或通缩的出现算是毁约——无疑是,绝对是——可惜因为种种这里不能细说的原因,政府发行的货币合约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官司打不起,惹来的是市民投诉与政治行为,增加了社会费用。我们听到的要求稳定物价的声浪其实是要求守约。
回头说那重要的按着比较优势定理而专业产出,然后在市场交易,货币的引进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带来的沙石,目的当然是要发挥专业产出的功能可以带来的社会收益。单从一个国家看,只要货币作为合约有效,币值稳定,货币可以协助的功能就发挥到尽头了。因为种种这本结集会谈到的原因,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好。这是为什么货币的处理要讲战略的一个原因。
更头痛的是伸展到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这些方面去。因为种种原因,国与国之间各有各的不同货币,有不同的经济与政治的局限约束,货币与货币之间的汇率处理所惹来的争议,是我这一代记忆所及的近于无日无之的麻烦。数之不尽的政客,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力,喜欢在国际汇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争取。经济学者之见很少受到尊重。政治所及,货币的战略论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我当然站在中国这一边。这可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是在经济上,我认识的西方学者都站在中国这一边。理由简单:中国发展起来,以廉价的优质产品推向国际,对先进之邦而言,其好处不可能不远高于其坏处。倒转过来,我不会反对老外之邦把他们的高档产品贱价地倾销到中国来——免费赠送更好。
是复杂的世界,货币的国际战略当然也复杂起来。复杂的问题要简单地处理——这是多年来我深信的。《货币战略论》提出的分析与建议是简单的,虽然翻来覆去的分析,表面看有其复杂性。我的主张是北京的朋友不要多管外间的政治言论及压力,要集中于搞好自己的经济与民生,要用自己的方法稳定人民币的币值。贸易国际化有利,金融国际化也有利,于是要减少关税,也要把有实力而又稳定的人民币推向国际。西方的君子们要采取什么惩罚政策,或什么政治报复,一律不要管。有谁知道怎样管才对呢?何况从历史的经验看,受损较大的永远是提出“保护”的那一方。原则上,国与国之间的不同货币的汇率要反映着彼此的比较成本优势,但因为有政治因素的左右,重要的比较优势定理可以因为有不同货币的存在而被违反了。
按文章发表的先后次序编排,但有八十五篇那么多,要分组,怎么办?跟叶海旋商讨良久,决定先后次序不变,而分组也按发表时日的先后,各有各的名目。虽然组与组之间的题材有重复之处,但世事如棋局局新,以时日的先后分组也竟然顺理成书。可谓神助!
朋友及读者要求我把二十多年来以中文写下的关于货币的文章结集成书,有好几年了。提出这要求的愈来愈多,我也认为应该这样处理,只是事前没有想到是那么庞大、艰巨的工程。先由朋友选出有关货币的文章,“边际”上,他们的选择互有出入。花千树的叶海旋接手,采用“有杀错、冇放过”的原则,凡有提及货币的先选出来,约二百篇,再由我删减。我花了几个星期反复考虑,最后选出八十五篇,其中不少话题重复,但顺着发表日期的先后次序读下去,因为连贯性好,读来有一气呵成、洋洋大观之感。要说的是其中十六篇在《多难登临录》出现过,为了整体的完整可读不能不这样做。会要求出版商尽量定低价,为捧场客争取消费者盈余也。
其实,如果我按选出的八十五篇的内容重新写一本关于货币的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足够。然而,以重新写书的方法处理,读者无从跟进我在这题材上的思想发展。这发展的过程重要,因为每一篇都是基于当时观察到的真实世界的现象而下笔分析。第一篇发表是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七日,至今期长刚好四分之一个世纪。观察的地方主要是中国内地,继而香港,再继而西方。后者我隔岸观火,猜测的成分比较多。二十多年来,中国(包括香港)的货币及有关的现象,不断地跟进的经济学者只我一个。可以说,我是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看货币,得到的启发是美国的朋友没有机会获得的。我坚信经济科学跟自然科学一样,理论的发展要靠真实的现象观察的提点,从而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毫无事实根据的经济理论是纸上谈兵,找到用场的概率甚微。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无疑是经济学中最重视实据的学问。然而,只观察西方,忽略了变化万千的中国,是严重缺失了。虽然大家坚信,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的理论可以用诸四海而皆准,但从年多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可见,西方的货币理论大有不足之处。我从中国的经验思考,用上西方的理论思维,得到的货币观这里那里跟昔日的师友之见有颇大的分离。
有两项处理要澄清。其一,如上文所述,文章的先后安排按发表的日期次序,但内容一律不改,就是“前思”与“后想”不同也一律保留。思想有变是学问之道,读者跟着走会较为容易明白为什么我会有今天的想法,同意或不同意总会多一点说服力。说内容不改,文字上这里那里是修了一下的,尤其是八十年代的文字,今天读来沙石不少。不细读这些旧文,我不会知道自己的中文进步了那么多。虽然当年有舒巷城替我修改文字,但今天叶海旋说我八十年代写的有点像英文。是奇怪的现象。我自觉中、英二文的水平一样,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二者水平是同期一样的。今天多用中文下笔,英文立刻出现沙石,昔日是倒转过来。中、英二文一起兼精谈何容易哉?
第二项要处理的,是在不同的文章中,话题不少重复了。这是头痛问题。一篇文章好一部分以前说过,但有一些是新想到的,怎么办?删去以前说过的,读者可能记不起而读不懂新的想法。可以删去的“重复”而不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我都删了,但合共起来删去的不多。为何重复那么多我清楚:我说来说去读者也不明白。好比我建议的用一篮子可以在市场直接成交的物价指数为货币之锚,我认为浅而重要,但读者老是不明白——就是经济学水平大有可观的朋友也不明白。重复到他们明白时,他们叫好叫妙,说浅、浅、浅,但我是略为转换角度地重复了多次!
这本奇特的关于货币的文章结集,取名《货币战略论》,是由叶海旋拍板定下来的。这书名取自二○○三年三、四月间我发表了五期的《汇率战略论》(编按:本书没有收录),改两个字。后来萧满章替此集加了一个副题:《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加得好,因为实情确如是。
多年以来,我用“微观”的价格理论来分析“宏观”现象,推断的准确远胜漠视微观的宏观推断。二十多年前我开始分析货币问题,用的当然又是自己熟习的价格理论。然而,到今天写此“序”时我才察觉到,分析货币的价格理论的出发点我竟然从来没有细说。可能因为自己认为这出发点是那么浅,无意识地假设读者知道。这里说说吧。
从价格理论看货币的出发点是这样的。如果一个社会毫无交易费用,物品换物品的市场半点沙石也没有,货币不会出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成员都会按着物品换物品的相对价格及比较优势定理的指引来专业产出,然后贸易交换。人与人之间如是,产出单位之间如是,国与国之间也如是。一国之内的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原则一样,没有交易费用,不需要货币,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皆以物品换物品从事,除掉运输费用一律畅通无阻,是多么美好的世界。
费雪的伟大论著——《利息理论》——也没有交易费用,于是没有货币。但为了方便解释,费前辈用上一个计算单位,这单位用什么算都可以,不需要货币,社会于是算得出收入,算得出财富,也算得出利息。作为当时天下的货币理论的第一把手,费雪的利息理论是没有货币的。
货币的起因,是社会有交易费用,物品换物品的沙石太多。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而出现的货币也是一个计算单位,协助交易的计算与财富累积的计算。然而,以货币作为计算单位,跟费前辈用作解释的计算单位是不同的。他的利息理论的计算单位只是用作示范,口讲无凭,不会吵到官府那里去。货币也是计算单位,但不是口讲无凭的那一种。是的,作为计算单位货币可以吵到法庭,或吵到官府去。这样看,计算之外,货币是合约。是的,一纸钞票或一纸支票,皆合约也。美钞印上This note is legal tender for all debts,港钞上印上Promises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都是合约之词。人民币呢?没有这样说,但说明是中国人民银行,是合约式的保证,应该是昔日中国的钱庄或银号的传统了。
从合约的角度看货币是重要的,而这样看,通胀或通缩的出现算是毁约——无疑是,绝对是——可惜因为种种这里不能细说的原因,政府发行的货币合约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官司打不起,惹来的是市民投诉与政治行为,增加了社会费用。我们听到的要求稳定物价的声浪其实是要求守约。
回头说那重要的按着比较优势定理而专业产出,然后在市场交易,货币的引进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带来的沙石,目的当然是要发挥专业产出的功能可以带来的社会收益。单从一个国家看,只要货币作为合约有效,币值稳定,货币可以协助的功能就发挥到尽头了。因为种种这本结集会谈到的原因,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好。这是为什么货币的处理要讲战略的一个原因。
更头痛的是伸展到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这些方面去。因为种种原因,国与国之间各有各的不同货币,有不同的经济与政治的局限约束,货币与货币之间的汇率处理所惹来的争议,是我这一代记忆所及的近于无日无之的麻烦。数之不尽的政客,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力,喜欢在国际汇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争取。经济学者之见很少受到尊重。政治所及,货币的战略论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我当然站在中国这一边。这可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是在经济上,我认识的西方学者都站在中国这一边。理由简单:中国发展起来,以廉价的优质产品推向国际,对先进之邦而言,其好处不可能不远高于其坏处。倒转过来,我不会反对老外之邦把他们的高档产品贱价地倾销到中国来——免费赠送更好。
是复杂的世界,货币的国际战略当然也复杂起来。复杂的问题要简单地处理——这是多年来我深信的。《货币战略论》提出的分析与建议是简单的,虽然翻来覆去的分析,表面看有其复杂性。我的主张是北京的朋友不要多管外间的政治言论及压力,要集中于搞好自己的经济与民生,要用自己的方法稳定人民币的币值。贸易国际化有利,金融国际化也有利,于是要减少关税,也要把有实力而又稳定的人民币推向国际。西方的君子们要采取什么惩罚政策,或什么政治报复,一律不要管。有谁知道怎样管才对呢?何况从历史的经验看,受损较大的永远是提出“保护”的那一方。原则上,国与国之间的不同货币的汇率要反映着彼此的比较成本优势,但因为有政治因素的左右,重要的比较优势定理可以因为有不同货币的存在而被违反了。
按文章发表的先后次序编排,但有八十五篇那么多,要分组,怎么办?跟叶海旋商讨良久,决定先后次序不变,而分组也按发表时日的先后,各有各的名目。虽然组与组之间的题材有重复之处,但世事如棋局局新,以时日的先后分组也竟然顺理成书。可谓神助!
文摘
朋友及读者要求我把二十多年来以中文写下的关于货币的文章结集成书,有好几年了。提出这要求的愈来愈多,我也认为应该这样处理,只是事前没有想到是那么庞大、艰巨的工程。先由朋友选出有关货币的文章,“边际”上,他们的选择互有出入。花千树的叶海旋接手,采用“有杀错、冇放过”的原则,凡有提及货币的先选出来,约二百篇,再由我删减。我花了几个星期反复考虑,最后选出八十五篇,其中不少话题重复,但顺着发表日期的先后次序读下去,因为连贯性好,读来有一气呵成、洋洋大观之感。要说的是其中十六篇在《多难登临录》出现过,为了整体的完整可读不能不这样做。会要求出版商尽量定低价,为捧场客争取消费者盈余也。
其实,如果我按选出的八十五篇的内容重新写一本关于货币的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足够。然而,以重新写书的方法处理,读者无从跟进我在这题材上的思想发展。这发展的过程重要,因为每一篇都是基于当时观察到的真实世界的现象而下笔分析。第一篇发表是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七日,至今期长刚好四分之一个世纪。观察的地方主要是中国内地,继而香港,再继而西方。后者我隔岸观火,猜测的成分比较多。二十多年来,中国(包括香港)的货币及有关的现象,不断地跟进的经济学者只我一个。可以说,我是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看货币,得到的启发是美国的朋友没有机会获得的。我坚信经济科学跟自然科学一样,理论的发展要靠真实的现象观察的提点,从而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毫无事实根据的经济理论是纸上谈兵,找到用场的概率甚微。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无疑是经济学中最重视实据的学问。然而,只观察西方,忽略了变化万千的中国,是严重缺失了。虽然大家坚信,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的理论可以用诸四海而皆准,但从年多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可见,西方的货币理论大有不足之处。我从中国的经验思考,用上西方的理论思维,得到的货币观这里那里跟昔日的师友之见有颇大的分离。
有两项处理要澄清。其一,如上文所述,文章的先后安排按发表的日期次序,但内容一律不改,就是“前思”与“后想”不同也一律保留。思想有变是学问之道,读者跟着走会较为容易明白为什么我会有今天的想法,同意或不同意总会多一点说服力。说内容不改,文字上这里那里是修了一下的,尤其是八十年代的文字,今天读来沙石不少。不细读这些旧文,我不会知道自己的中文进步了那么多。虽然当年有舒巷城替我修改文字,但今天叶海旋说我八十年代写的有点像英文。是奇怪的现象。我自觉中、英二文的水平一样,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二者水平是同期一样的。今天多用中文下笔,英文立刻出现沙石,昔日是倒转过来。中、英二文一起兼精谈何容易哉?
第二项要处理的,是在不同的文章中,话题不少重复了。这是头痛问题。一篇文章好一部分以前说过,但有一些是新想到的,怎么办?删去以前说过的,读者可能记不起而读不懂新的想法。可以删去的“重复”而不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我都删了,但合共起来删去的不多。为何重复那么多我清楚:我说来说去读者也不明白。好比我建议的用一篮子可以在市场直接成交的物价指数为货币之锚,我认为浅而重要,但读者老是不明白——就是经济学水平大有可观的朋友也不明白。重复到他们明白时,他们叫好叫妙,说浅、浅、浅,但我是略为转换角度地重复了多次!
这本奇特的关于货币的文章结集,取名《货币战略论》,是由叶海旋拍板定下来的。这书名取自二○○三年三、四月间我发表了五期的《汇率战略论》(编按:本书没有收录),改两个字。后来萧满章替此集加了一个副题:《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加得好,因为实情确如是。
多年以来,我用“微观”的价格理论来分析“宏观”现象,推断的准确远胜漠视微观的宏观推断。二十多年前我开始分析货币问题,用的当然又是自己熟习的价格理论。然而,到今天写此“序”时我才察觉到,分析货币的价格理论的出发点我竟然从来没有细说。可能因为自己认为这出发点是那么浅,无意识地假设读者知道。这里说说吧。
从价格理论看货币的出发点是这样的。如果一个社会毫无交易费用,物品换物品的市场半点沙石也没有,货币不会出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成员都会按着物品换物品的相对价格及比较优势定理的指引来专业产出,然后贸易交换。人与人之间如是,产出单位之间如是,国与国之间也如是。一国之内的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原则一样,没有交易费用,不需要货币,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皆以物品换物品从事,除掉运输费用一律畅通无阻,是多么美好的世界。
费雪的伟大论著——《利息理论》——也没有交易费用,于是没有货币。但为了方便解释,费前辈用上一个计算单位,这单位用什么算都可以,不需要货币,社会于是算得出收入,算得出财富,也算得出利息。作为当时天下的货币理论的第一把手,费雪的利息理论是没有货币的。
货币的起因,是社会有交易费用,物品换物品的沙石太多。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而出现的货币也是一个计算单位,协助交易的计算与财富累积的计算。然而,以货币作为计算单位,跟费前辈用作解释的计算单位是不同的。他的利息理论的计算单位只是用作示范,口讲无凭,不会吵到官府那里去。货币也是计算单位,但不是口讲无凭的那一种。是的,作为计算单位货币可以吵到法庭,或吵到官府去。这样看,计算之外,货币是合约。是的,一纸钞票或一纸支票,皆合约也。美钞印上This note is legal tender for all debts,港钞上印上Promises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都是合约之词。人民币呢?没有这样说,但说明是中国人民银行,是合约式的保证,应该是昔日中国的钱庄或银号的传统了。
从合约的角度看货币是重要的,而这样看,通胀或通缩的出现算是毁约——无疑是,绝对是——可惜因为种种这里不能细说的原因,政府发行的货币合约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官司打不起,惹来的是市民投诉与政治行为,增加了社会费用。我们听到的要求稳定物价的声浪其实是要求守约。
回头说那重要的按着比较优势定理而专业产出,然后在市场交易,货币的引进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带来的沙石,目的当然是要发挥专业产出的功能可以带来的社会收益。单从一个国家看,只要货币作为合约有效,币值稳定,货币可以协助的功能就发挥到尽头了。因为种种这本结集会谈到的原因,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好。这是为什么货币的处理要讲战略的一个原因。
更头痛的是伸展到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这些方面去。因为种种原因,国与国之间各有各的不同货币,有不同的经济与政治的局限约束,货币与货币之间的汇率处理所惹来的争议,是我这一代记忆所及的近于无日无之的麻烦。数之不尽的政客,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力,喜欢在国际汇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争取。经济学者之见很少受到尊重。政治所及,货币的战略论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我当然站在中国这一边。这可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是在经济上,我认识的西方学者都站在中国这一边。理由简单:中国发展起来,以廉价的优质产品推向国际,对先进之邦而言,其好处不可能不远高于其坏处。倒转过来,我不会反对老外之邦把他们的高档产品贱价地倾销到中国来——免费赠送更好。
是复杂的世界,货币的国际战略当然也复杂起来。复杂的问题要简单地处理——这是多年来我深信的。《货币战略论》提出的分析与建议是简单的,虽然翻来覆去的分析,表面看有其复杂性。我的主张是北京的朋友不要多管外间的政治言论及压力,要集中于搞好自己的经济与民生,要用自己的方法稳定人民币的币值。贸易国际化有利,金融国际化也有利,于是要减少关税,也要把有实力而又稳定的人民币推向国际。西方的君子们要采取什么惩罚政策,或什么政治报复,一律不要管。有谁知道怎样管才对呢?何况从历史的经验看,受损较大的永远是提出“保护”的那一方。原则上,国与国之间的不同货币的汇率要反映着彼此的比较成本优势,但因为有政治因素的左右,重要的比较优势定理可以因为有不同货币的存在而被违反了。
按文章发表的先后次序编排,但有八十五篇那么多,要分组,怎么办?跟叶海旋商讨良久,决定先后次序不变,而分组也按发表时日的先后,各有各的名目。虽然组与组之间的题材有重复之处,但世事如棋局局新,以时日的先后分组也竟然顺理成书。可谓神助!
朋友及读者要求我把二十多年来以中文写下的关于货币的文章结集成书,有好几年了。提出这要求的愈来愈多,我也认为应该这样处理,只是事前没有想到是那么庞大、艰巨的工程。先由朋友选出有关货币的文章,“边际”上,他们的选择互有出入。花千树的叶海旋接手,采用“有杀错、冇放过”的原则,凡有提及货币的先选出来,约二百篇,再由我删减。我花了几个星期反复考虑,最后选出八十五篇,其中不少话题重复,但顺着发表日期的先后次序读下去,因为连贯性好,读来有一气呵成、洋洋大观之感。要说的是其中十六篇在《多难登临录》出现过,为了整体的完整可读不能不这样做。会要求出版商尽量定低价,为捧场客争取消费者盈余也。
其实,如果我按选出的八十五篇的内容重新写一本关于货币的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足够。然而,以重新写书的方法处理,读者无从跟进我在这题材上的思想发展。这发展的过程重要,因为每一篇都是基于当时观察到的真实世界的现象而下笔分析。第一篇发表是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七日,至今期长刚好四分之一个世纪。观察的地方主要是中国内地,继而香港,再继而西方。后者我隔岸观火,猜测的成分比较多。二十多年来,中国(包括香港)的货币及有关的现象,不断地跟进的经济学者只我一个。可以说,我是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看货币,得到的启发是美国的朋友没有机会获得的。我坚信经济科学跟自然科学一样,理论的发展要靠真实的现象观察的提点,从而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毫无事实根据的经济理论是纸上谈兵,找到用场的概率甚微。西方货币理论的发展,无疑是经济学中最重视实据的学问。然而,只观察西方,忽略了变化万千的中国,是严重缺失了。虽然大家坚信,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的理论可以用诸四海而皆准,但从年多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可见,西方的货币理论大有不足之处。我从中国的经验思考,用上西方的理论思维,得到的货币观这里那里跟昔日的师友之见有颇大的分离。
有两项处理要澄清。其一,如上文所述,文章的先后安排按发表的日期次序,但内容一律不改,就是“前思”与“后想”不同也一律保留。思想有变是学问之道,读者跟着走会较为容易明白为什么我会有今天的想法,同意或不同意总会多一点说服力。说内容不改,文字上这里那里是修了一下的,尤其是八十年代的文字,今天读来沙石不少。不细读这些旧文,我不会知道自己的中文进步了那么多。虽然当年有舒巷城替我修改文字,但今天叶海旋说我八十年代写的有点像英文。是奇怪的现象。我自觉中、英二文的水平一样,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二者水平是同期一样的。今天多用中文下笔,英文立刻出现沙石,昔日是倒转过来。中、英二文一起兼精谈何容易哉?
第二项要处理的,是在不同的文章中,话题不少重复了。这是头痛问题。一篇文章好一部分以前说过,但有一些是新想到的,怎么办?删去以前说过的,读者可能记不起而读不懂新的想法。可以删去的“重复”而不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我都删了,但合共起来删去的不多。为何重复那么多我清楚:我说来说去读者也不明白。好比我建议的用一篮子可以在市场直接成交的物价指数为货币之锚,我认为浅而重要,但读者老是不明白——就是经济学水平大有可观的朋友也不明白。重复到他们明白时,他们叫好叫妙,说浅、浅、浅,但我是略为转换角度地重复了多次!
这本奇特的关于货币的文章结集,取名《货币战略论》,是由叶海旋拍板定下来的。这书名取自二○○三年三、四月间我发表了五期的《汇率战略论》(编按:本书没有收录),改两个字。后来萧满章替此集加了一个副题:《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加得好,因为实情确如是。
多年以来,我用“微观”的价格理论来分析“宏观”现象,推断的准确远胜漠视微观的宏观推断。二十多年前我开始分析货币问题,用的当然又是自己熟习的价格理论。然而,到今天写此“序”时我才察觉到,分析货币的价格理论的出发点我竟然从来没有细说。可能因为自己认为这出发点是那么浅,无意识地假设读者知道。这里说说吧。
从价格理论看货币的出发点是这样的。如果一个社会毫无交易费用,物品换物品的市场半点沙石也没有,货币不会出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成员都会按着物品换物品的相对价格及比较优势定理的指引来专业产出,然后贸易交换。人与人之间如是,产出单位之间如是,国与国之间也如是。一国之内的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原则一样,没有交易费用,不需要货币,国内与国外的贸易皆以物品换物品从事,除掉运输费用一律畅通无阻,是多么美好的世界。
费雪的伟大论著——《利息理论》——也没有交易费用,于是没有货币。但为了方便解释,费前辈用上一个计算单位,这单位用什么算都可以,不需要货币,社会于是算得出收入,算得出财富,也算得出利息。作为当时天下的货币理论的第一把手,费雪的利息理论是没有货币的。
货币的起因,是社会有交易费用,物品换物品的沙石太多。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而出现的货币也是一个计算单位,协助交易的计算与财富累积的计算。然而,以货币作为计算单位,跟费前辈用作解释的计算单位是不同的。他的利息理论的计算单位只是用作示范,口讲无凭,不会吵到官府那里去。货币也是计算单位,但不是口讲无凭的那一种。是的,作为计算单位货币可以吵到法庭,或吵到官府去。这样看,计算之外,货币是合约。是的,一纸钞票或一纸支票,皆合约也。美钞印上This note is legal tender for all debts,港钞上印上Promises to pay the bearer on demand,都是合约之词。人民币呢?没有这样说,但说明是中国人民银行,是合约式的保证,应该是昔日中国的钱庄或银号的传统了。
从合约的角度看货币是重要的,而这样看,通胀或通缩的出现算是毁约——无疑是,绝对是——可惜因为种种这里不能细说的原因,政府发行的货币合约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官司打不起,惹来的是市民投诉与政治行为,增加了社会费用。我们听到的要求稳定物价的声浪其实是要求守约。
回头说那重要的按着比较优势定理而专业产出,然后在市场交易,货币的引进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带来的沙石,目的当然是要发挥专业产出的功能可以带来的社会收益。单从一个国家看,只要货币作为合约有效,币值稳定,货币可以协助的功能就发挥到尽头了。因为种种这本结集会谈到的原因,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好。这是为什么货币的处理要讲战略的一个原因。
更头痛的是伸展到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这些方面去。因为种种原因,国与国之间各有各的不同货币,有不同的经济与政治的局限约束,货币与货币之间的汇率处理所惹来的争议,是我这一代记忆所及的近于无日无之的麻烦。数之不尽的政客,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力,喜欢在国际汇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争取。经济学者之见很少受到尊重。政治所及,货币的战略论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我当然站在中国这一边。这可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是在经济上,我认识的西方学者都站在中国这一边。理由简单:中国发展起来,以廉价的优质产品推向国际,对先进之邦而言,其好处不可能不远高于其坏处。倒转过来,我不会反对老外之邦把他们的高档产品贱价地倾销到中国来——免费赠送更好。
是复杂的世界,货币的国际战略当然也复杂起来。复杂的问题要简单地处理——这是多年来我深信的。《货币战略论》提出的分析与建议是简单的,虽然翻来覆去的分析,表面看有其复杂性。我的主张是北京的朋友不要多管外间的政治言论及压力,要集中于搞好自己的经济与民生,要用自己的方法稳定人民币的币值。贸易国际化有利,金融国际化也有利,于是要减少关税,也要把有实力而又稳定的人民币推向国际。西方的君子们要采取什么惩罚政策,或什么政治报复,一律不要管。有谁知道怎样管才对呢?何况从历史的经验看,受损较大的永远是提出“保护”的那一方。原则上,国与国之间的不同货币的汇率要反映着彼此的比较成本优势,但因为有政治因素的左右,重要的比较优势定理可以因为有不同货币的存在而被违反了。
按文章发表的先后次序编排,但有八十五篇那么多,要分组,怎么办?跟叶海旋商讨良久,决定先后次序不变,而分组也按发表时日的先后,各有各的名目。虽然组与组之间的题材有重复之处,但世事如棋局局新,以时日的先后分组也竟然顺理成书。可谓神助!
张五常
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最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学经济系任教,开始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引发强烈的学术反响。
目录
序
Ⅰ 多币多率的时代
1 格氏定律与价格分歧——评一国二币
2 外汇管制的谬误
3 一币二率的困扰
4 要一步解决汇率困扰
5 外资的中国观——并论汇管的影响
6 外汇管制可以休矣!
7 联系汇率的困扰
8 中国的通货膨胀
9 荒谬的“定律”——兼与林行止商榷
II 从多风多雨到初见太阳
10 权力引起的通货膨胀
11 中国的金融改革
12 风雨时代的钞票
13 人民币需要贬值吗﹖
14 以中国青年为本位的金融制度
15 令人羡慕的困境——朱基退休有感
16 不要让人民币自由浮动﹗
17 良币会把劣币逐出市场——谈离岸中心的关键
18 人民币的争议
Ⅲ 货币下锚说
19 货币不可以没有锚
20 怎样处理人民币才对﹖
21 一篮子物品的选择
22 浮动人民币的新观点
23 宏观调控的谬误
24 换锚不要再等了
25 何谓浮动汇率﹖
Ⅳ 压力升级说
26 货币政策与失业问题
27 人民币怎样了﹖
28 要解决双轨一价﹗
29 人民币又怎样了﹖
30 弹性系数与贸易逆差
31 人民币升值会增加美国就业吗﹖
32 周小川的职责与格林斯潘不同
33 一篮子货币与一篮子物品的比较
34 人民币受到的压力
35 经济红灯终于亮了﹗
36 不要忘记货币的基本用途
37 要求人民币升值深不可测
Ⅴ 货币多面观
38 从格老政绩看美国的货币制度
39 币量理论知易行难
40 不要选增加央行权力的货币制度
41 人民币再考虑
42 货币问题的三个浅见
43 以外币为锚永远是次选
44 从炒货币说一篮子物品
45 一篮子物品的组合与操作
46 人民币思维的回顾
47 人民币观的总结与补充
Ⅵ 政治与货币
48 参议员弄巧反拙
49 日本的可怕故事
50 人民币的历程
51 是港元转人民币的时候了
52 曾荫权的坚持是劣
53 汇管有无与脉搏倒跳
54 人民币的“困境”要解决
55 中国的货币制度与人民币的兴起
56 若要马儿好﹐让马儿吃草——从通胀说一篮子物品
57 人民币的困境
58 中国的通货膨胀
59 从世界大变看中国通胀
Ⅶ 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
60 北京要立刻撤销宏观调控﹗
61 地球风暴与神州困境
62 人民币与中国工业
63 乱花钱必闯大祸
64 人民币要以实物为锚
65 复姜建强同学
66 救金融之灾有三派之别
67 人民币汇率的科学观
68 美国救灾会搞出高通胀吗﹖
69 再论人民币下锚的几个重点
70 人民币的故事——与贝克尔商榷
71 无锚货币与金融之灾
72 伯南克别无选择﹔温家宝大可煞掣
73 汤姆逊的金融灾难分析
Ⅷ 人民币国际化的考虑
74 金融中心上海将远胜香港
75 金融中心﹕北京还在等什么﹖
76 复杂的问题要简单地处理——语周小川先生
77 从萨缪尔森与他的中国观说起
78 从日本的经验看地球一体化的不幸形势
79 美国的近况与伯南克的货币观
80 美国金融难关已过乎﹖
81 中国的宏观调控
82 通胀何害﹖
83 从金融危机看人民币困境
84 人民币﹕再与大师们商榷
85 货币分析余波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