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诗歌翻译丛书:中国诗歌典籍英译散论》突破了“长篇大论”的写作模式,以自由、活泼、轻松、机智的散论形式就中国诗歌典籍英译的理论热点进行讨论,系统论述了诗歌典籍的概念、译语、译者、版本、考证、译本等问题,深入阐发了诗歌典籍英译是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等主张。
杨成虎,安徽舒城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于安徽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2002年于天津师范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现于宁波大学工作,从事语言学、翻译学和诗歌翻译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完成省哲社项目1项,省社联项目1项,承担省社联重点项目1项。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复指与语法化问题研究》、《语言学普通读本》(合著)、《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语音学与音系学导论》(合著)、《英美文学选读》、《现代英语语法》、《英语词汇学》、《竹云轩诗稿》、《楚辞传播学与英语语境问题研究》(合著)等;译有《唐诗三百首》(合译)、《藏克家短诗选》、《李小雨短诗选》、《王学忠诗稿》、《心笛》(蔡丽双原著)、《人和蟒恋》(周毓明原著)、《纵横千山》(陈旭原著)、《20世纪中国新诗选》(合译)、《3650行阳光》(杨矿原著)、《太阳采的十秒钟》([英]拉塞尔·塞林·琼斯原著,长篇小说,合译)等。
总论
典籍英译研究的另一种思考
诗歌翻译与诗歌典籍翻译
语体论
诗歌典籍的韵译与散译
诗歌典籍英译的译语问题
诗歌语篇的语言特征及翻译问题
借鉴论
从佛经汉译看中国诗歌典籍英译的概念体系建构
《大正藏》所载《法句经序》异文本校点与疏释
典籍英译“传神达意”理论概念体系的阐释
雷克思罗斯“融创于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特征论
诗歌典籍英译的译者问题
诗歌典籍英译的版本问题
诗歌典籍英译的考证问题
译本论(一)
韦译《诗经》最新版的典籍翻译意识
理雅各《诗经》英译本的价值
杨宪益《诗经》英译本的价值
泽本论(二)
《楚辞》典籍的翻译与研究
杨译《楚辞选》对原文的处理问题
孙译《屈原诗选英译》的本色性
《楚辞》三种英译本中名物处理的情况考察
许渊冲、卓振英《楚辞》英译本的比较与批评
《天问》的研究与英译
后记
不着受想行识有愿、不着受想行识无愿、不着受想行识无我、不着受想行识不寂静、不着耳鼻舌身意触有、不着耳鼻舌身意触非有、不着耳鼻舌身意触常、不着耳鼻舌身意触无常、不着耳鼻舌身意触乐、不着耳鼻舌身意触苦、不着耳鼻舌身意触我、不着耳鼻舌身意触无我、不着耳鼻舌身意触寂静、不着耳鼻舌身意触不寂静、不着耳鼻舌身意触空、不着耳鼻舌身意触不空、不着耳鼻舌身意触无相、不着耳鼻舌身意触有相、不着耳鼻舌身意触无愿、不着耳鼻舌身意触有愿等;音意译的有业障、金刚藏、赡部洲、胜身洲、牛货洲、俱卢洲、夜摩天、大梵天、梵众天、梵辅天、梵会天、睹史多天、陀罗尼门、三摩地门、阿罗汉果、无上正等菩提、俱胝那庾多光、大般若波罗蜜多等。
从以上汉译本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随着翻译实践的加深,翻译规模的扩大,概念术语的数量不断增加,汇成了蔚为大观的佛经汉译的概念体系,而且许多概念术语的汉译都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后来玄奘法师将这种历代佛经汉译在概念术语上的继承关系称为“顺古故”)。同时,无论是在汉译的哪一个时期,译者们都使用了音译、意译和音意译。在三种译法中,意译所占的分量最大,而且在佛经的语境中注入了新的词义,实现了汉译中的词汇化,是创造译本中新的概念术语的主要方式。从玄奘汉译的《大般若经》来看,他主要使用了汉语中已有的语素创造了大量新的构词(成功地使用意译的手段创造新词语与大规模佛经汉译形成特定的语境有关)。音译的分量次之。从语言表达方式上,意译感觉不好的就用音译。从这个意义上讲,音译和意译是互为补充、互为协调的。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正是这样,如音译的般若、佛陀、三邈三佛陀等和意译的智慧、觉、等觉等在他所译的佛经上下文中就是互为呼应地使用的。二、佛经原典概念体系在汉译中建构的理论总结
长期的翻译实践必然产生理论总结。在佛经汉译史上,研究者对原典概念术语的翻译问题历来是重视的,他们“广征博引,搜罗甚富”,从大量佛经的翻译、阅读和研究中对佛经概念术语的汉译处理进行了总结和整理,编纂了佛经汉译阅读和研究的辞书,完成了佛经汉译从实践到理论的概念体系的构建。在众多的理论总结著作中,这里仅就唐代慧琳的《一切经音义》(100卷)和宋代法云的《翻译名义集》(7卷)两部代表性著作进行讨论。
第一,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是对概念体系在汉译中建构的总结。《一切经音义》(100卷),又称《慧琳音义》)是慧琳在汉至唐代诸家字韵的基础上,删补玄应、慧苑、云公、窥基所撰音义著作的一部大型佛学辞书,该书内容广阔,注释详细,证引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