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鬼逐疫”是原始初民的精神寄托,欧亚地区普遍表现为神鬼信仰和驱赶巫术,体现于仪式。在中国,傩仪、傩礼、傩俗、傩戏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等。于是,它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迪。在现代社会,由于中国“傩”保留有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因此受到国际文化界的重视。
巫·傩·道(代序)
贺信
在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开幕式上的致辞
巫傩习俗
“傩船”攘灾初探——从临武县还傩愿“造船收瘟”谈起
临武王氏傩坛师传主脉源自梅山巫傩说
管窥湖南临武民俗活动——许“舞岳傩神”愿有感
蓝山县过山瑶族信仰仪式的巫道构成及价值
川西北尔玛人祭神驱邪的民间戏剧遗产
台湾敬字风俗中的“送圣迹”仪式研究
巡回之神——伊势大神乐
火·傩·巡演
韩国晋州五广大的历史与现状
玛蓉传统戏剧中“仪式性表演”的出师仪式实地考察研究
傩舞傩戏
临武傩戏初探
中国傩戏的形态与研究价值简论
傩戏是多种宗教文化互相渗透混合的产物
傩近于戏:福建杂剧中的面具戏考探
韩国巫剧的形成与表演内容
安化傩狮调查
湘中、湘南地例傩狮舞异同比较报告(提纲)
两个神灵世界交错的备中神乐
现代不丹的圣俗界线——查姆舞的参与者及其变迁
武安赛戏《大国称》及“诺诺神”、“水草三官”考
武安傩戏中的“长(掌)竹”(附:开本)
元杂剧与傩祭祀(河北省武安市赛戏)
辰河戏之宗教仪式功能简论
台湾师公戏“孟姜女”的巫傩意义
西南地区阳戏剧目研究
刍议甘肃民间小戏中的“神仙道化”剧
山西曲沃任庄扇鼓傩戏的固守与变通
中国湖南临武傩戏“路祭”之意义与价值
巫傩文化及其他
傩文化在近现代的现实意义
“和梅山”傩仪的象征人类学解析
从“许愿”到“还愿”——临武傩祭仪式过程的人类学探讨
古希腊戏剧中的祭祀性特色——从酒神崇拜和祭祀活动说起
祭祀文化是渊源于人类先民采集 狩猎时期的慧智遗迹——临武“路祭”的意义与价值探讨
傩与“日祭”——从“乡人裼”说起
傩文化的时令、祭祀和军事伦理
道真仡佬族傩文化的审美意识
中国民间傩面具文化与图腾扮饰考论
婿比鼻,歇丈二——潮汕俗语中的古文化信息:鼻子与生殖器
国家第一批非遗——辰州傩的亮点与痛苦
附录
中国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名单
湖南省临武县简介
临武傩戏人文环境
临武傩戏表演程序
千年油湾
傩音飘飘——临武傩戏简介
通神的表演生命的诉求——湖南临武傩戏及其傩文化活动综述
透过文本说临武傩戏
临武傩戏·“三娘旗”之文字
临武傩戏剧本
中国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工作总结
临武县麦市乡乐园村古戏台(祠堂)简介
临武县麦市乡水源村古戏台(宗祠)简介
“傩文化”实质是“巫文化”,源于原始文明的灵魂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周礼》称女巫为“巫”,以舞媚神;称男巫为“觋”,借助神灵之力驱除鬼魅。女巫也罢,男巫也罢,文化底蕴都是装神弄鬼的巫文化。巫觋均以神灵代言人的面目出现,是神与人的媒介。
冥冥之中的神鬼无形。女巫“以舞媚神”,用“美”取悦神灵,多体现为阴柔之“隋”。巫觋作法需要借助于神灵之力,无敌不克、无往不胜,体现阳刚之气的“力”。故而,由男性“力士”装扮为“方相氏”,进行驱鬼逐疫的跳打舞蹈。文情、武技,遂为原生态的“文艺”。
随着宗教文明的发展,原始的“巫”崇拜(自然崇拜和灵魂崇拜)在中国衍化为道教,延伸出一系列教旨、教义。道教文化的核心是神鬼观念,包括升仙之道、养生之道、炼丹之道、风水之道、修真之道等,而且有相关的一系列仪礼。冥冥之间的天堂地狱、神兵天将、过关渡水等都是由神鬼观念派生出来的。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原,汉末道教在先秦神仙之道和老、庄哲理的基础上崛起。由巫人道,表现为本土宗教的发展轨迹。
在戏剧发生的意义上,巫道与“戏曲”的关系甚为密切。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
七月十五中元节……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
十五日止,观众增倍。
北宋东京在中元节期间搬演《目连救母》杂剧,被认为是“杂剧”成熟的最早标志1。北宋提倡本土道教,三元指天、地、水三官,“一切众生皆是天、地、人所统管”,“正月十五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为中元,即地官检勾;十月十五为下元,即水官检勾。”(《道藏》)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道教寺庙在年节之际做场,万民欢腾,几同狂欢。期间有艺人扮演目连僧到地域里去解救已成饿鬼的母亲,顺理成章。
民间梨园界供奉的祖师爷向来称唐明皇,也与道教关系密切。宋《太平广记》引《唐逸史》载:“八月中秋,道士叶法善作法,带唐明皇夜游月官。
作为祭神驱邪的仪式戏剧,释比戏有别于人们熟悉的舞台剧,其在尔玛人村寨中是随地作场的。神山、神林、草坪、庭院、堂屋,大凡有仪式活动举行之地,便有其亮相的“舞台”。如《送鬼》,是在主家的屋里;《斗旱魃》,是在村外的山上。从音乐构成看,释比戏唱腔音律起伏较大,节奏偏缓慢,每句唱腔的终结有延音,唱段与唱段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夹有音调夸张的道白,民间把这种声腔称为“神腔”。至于伴奏的乐器,主要有羊皮鼓、盘铃、唢呐、锣、钹、镲等。服装道具方面,有猴皮帽、羊皮鼓、铠甲、竹帽、神杖、法印、铜镜、令牌、骨珠等。根据仪式活动需要,其在使用上自有讲究。羌人尊奉猴头祖师,相关的神话传说多多。猴皮帽尤为释比的身份象征,其作为神圣之物平时要供在神龛上,只有在举行仪式时才请出使用。猴皮帽用金丝猴皮缝制,无檐,呈山字形,帽顶从左至右有三个凸峰,一般认为其分别代表黑白分明、天、地(或日代表天神木比塔、地神日布泽和祖师爷神)。帽子上装饰有贝壳,有的还饰以银牌等。表演中,若是扮演先圣神灵时,戴猴皮帽;若表演驱邪逐妖时,则戴竹帽;若是表现战斗场面或演唱英雄时,要披挂铠甲;若是表演一般人物时,则穿上日常服装,多为白衣、白羊皮褂和白围裙。如此安排,多多少少显露出程式化趋向。以上道具和乐器,诸如猴皮帽、羊皮鼓、盘铃等更是重要的仪式法器,具有民间宗教的神圣性,这是我们研究尔玛人民间释比戏时务必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