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名剧导读》共选中西舞台演出剧本80个。其中戏曲剧本60个,中西话剧剧本20个。编选原则以时间为纵线,上承古代,侧重近现代,兼顾名家名作以及主要的剧本文学风格流派。除此之外,近现代戏曲作品兼顾主要剧种;中国话剧以1949年前为选本的时间范围,惟难舍老舍先生传世名作《茶馆》,故破例入选。
《中国古典戏曲剧目导读2》收录了《桃花扇》、《长生殿》、《风筝误》、《清忠谱》、《玉簪记》、《浣纱记》等明清传奇剧本,并请专家进行了注释,撰写了导读。
在世界戏剧艺术之林中,中国戏曲独树一帜,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惊叹。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广大群众保持着紧密的精神联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仅是大众最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培育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中国戏曲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心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意识,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舁、孔尚任等人的杰作,与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经典之作一样,同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近代以来在地方戏广泛发展的基础上舞台艺术勃兴,经过历代艺人、文人的反复磨砺,锤炼出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和许多杰出艺人,京剧是其集大成者。20世纪中叶以降,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广大戏曲工作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工作,无论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方面,还是在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田汉、欧阳予倩等大批当代作家创作了许多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前人的优秀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代戏的日趋成熟,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无限光明宽阔的道路,这是新时代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话剧虽然是从外国引进,但在近百年的发展中,逐步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同样形成鲜明的民族特征,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产生了郭沫若、田汉、老舍、曹禺等创作大家和大量经典的、优秀的作品。学习、研究我国戏剧的优秀成果,对于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以其强势如潮水般涌来,如何坚守和维护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更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但是,倡导民族戏剧和弘扬民族文化,并非盲目排外,恰恰相反,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放眼全球的目光,广采博收,取精用宏,为我所用。事实上,中国戏剧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和传统,在广泛吸收营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传奇《浣纱记》
传奇《玉簪记》
传奇《清忠谱》
传奇《风筝误》
传奇《桃花扇》
传奇《长生殿》
后记
梁辰鱼《浣纱记》是明代昆山腔最早的舞台剧作,在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梁辰鱼,字伯龙,号少白,别署仇池外史。生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卒于万历十九年(1591)。江苏昆山人。先世为昆山望族,到他父辈,家境已渐衰落。他平生任侠好游,不甘受科举束缚,只以例贡为太学生。他好声乐、善度曲,粗通音律。嘉靖时,昆山腔经曲家魏良辅等革新,清柔悦耳,用于散曲清唱,称为“水磨调”。梁辰鱼《浣纱记》正是最早将革新后的昆山腔搬上剧坛,并使之迅速传播开来,以成功的艺术实践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梁辰鱼为人风流倜傥、落拓不羁,词曲方面颇有造诣。当时文坛领袖王世祯、李攀龙以及曲家张凤翼、屠隆、潘之恒等,均曾与之交游唱和。他平生虽多慷慨忧生之感,但壮志难酬,落魄以终。作品除《浣纱记》外,还有杂剧《红线女》、《红绡》(已佚),散曲集《江东白苎》和《鹿城诗集》。《浣纱记》取材于《史记·吴越世家》及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将春秋时吴越争斗的历史与有关西施的传说巧妙地组织在一起,通过艺术形象,揭示两国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吴王夫差恃强凌弱,去贤亲佞,重用奸邪的伯豁,迫害忠心耿直的伍子胥,终于招致亡国杀身之祸。越国君臣则是发愤图强,取得复国灭吴的胜利。作品歌颂范蠡等忠臣谋士,并且通过对比,描写了伍子胥与范蠡的不同遭遇。他们都是楚国人。伍子胥为报父兄大仇,背楚投吴,一味孤忠,不知通变,落得悲剧下场。范蠡游宦来越,能洞悉祸机,功成身退,安排颇具深意。《大明律》中,明文禁止戏剧中扮演帝王后妃、先圣先贤。《浣纱记》中,不仅吴王夫差和伯豁丑态毕露,是被嘲弄、鞭挞的对象,就是勾践夫妇、先圣孔子,也遭到讥讽和亵渎。作品闪烁着市民思想的光彩。
嘉靖时,明朝统治日趋腐朽。权臣严嵩父子和宦官勾结,把持朝政,迫害忠良,排斥异己。东南沿海,倭寇不断骚扰,西北的俺答汗,直逼京师。内忧外困,统治阶级内部革新与保守、忠与奸的斗争,也极为尖锐和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