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创新》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本土社会工作探索方面的习作。本书从实际出发,根据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和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需求,以“接地气”的方式开展本土化理论研究,以创新理论指导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破解难题,不断提高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基于对国内一些地区社会工作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总结,且主要聚焦于社区社会工作等领域,强调实证研究。
社区社会工作的本土探路者(代序)
本文为《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在作者于2012年3月当选2011年度中国十大社工人物后对作者所做的专访,在此谨对《中国社会工作》杂志社记者徐蕴、余细香表示衷心感谢!
——徐蕴
记者:社会工作的研究领域很广,您为什么选取“社区”作为您研究的重点?对我们来说,社区在发展本土社会工作方面有什么独特优势?
袁光亮: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是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根基,是党和政府社会服务、社会管理职能的延伸范围,同时也是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
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建设一支宏大的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党和政府推动的社会实践活动,迫切需要专业理论的支持。因此,积极开展社区建设和社区社会工作研究,系统总结国内外社区建设和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精确凝练和提升本土社区社会工作理论成为当务之急。
与其他社会工作方法相比,社区社会工作虽然形成较晚,但由于社区社会工作以整个社区为对象,采用宏观结构导向分析视角,且重视广泛介入,强调社区居民参与,能结合短期与长期目标,运用社区资源。此外,社区的政治性特点,扩展了社会工作的分析角度,使社会工作以社区为重点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非常必要。
同样,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凭借其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服务方法的灵活性、服务效果的显著性,尤其是单位服务人数的众多性,更凸显社区建设本身的重要性。而在本土社会工作中,由于大量的实际社会工作人才就生活在社区中,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群众基础。
记者:北京市首家社会工作事务所是在您的支持下由一群应届毕业生创立的,目前这个事务所发展得怎样?在创办和经营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与后来者分享?
袁光亮:北京市东城区助人社会工作事务所是北京市首家社会工作事务所,也是全国首家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为法定代表人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首届理事会理事和督导均来自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事务所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种专业服务活动,其中以青少年课外活动、老年服务活动、节日文化进社区为特色项目。
这种以高校社会工作系为依托、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为主体的社会工作事务所,在北京市社会工作事务所建设中起到了引领作用,西城区“悦群”“仁助”等事务所均采用了这一模式。目前北京市已成立38家社会工作事务所,或多或少都受到助人社会工作事务所的影响,多家都曾来助人社会工作事务所学习和考察过,事务所也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社会组织。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立社会工作事务所、退休系领导和教授担任理事、社会工作系教师团队担任督导提供专业支持、立足街道社区提供专业服务、依托传统文化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探索和实践“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社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志愿者”的工作模式,都是东城区助人社会工作事务所开创的经验。
记者:能详细介绍一下“北青社工”模式吗?它是怎样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袁光亮:所谓“北青社工”模式,是指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通过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以社会工作系为教学基地,以社区发展研究所为科研平台,以校外实训基地为实训保障,贯彻开放办学理念,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社会服务模式、规范工作模式和专业研究模式。“北青社工”模式起源于2004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与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和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的合作,发展于2007年与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和东城区东华门街道的合作,成熟于2008年与东城区景山街道的合作。
“北青社工”模式重“职业”,强“专业”,重视职业实际,关注专业拓展,其主要特点是“四个三并重”,即对学生强调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三种教学载体并重;对专业教师强调学校课堂、研究机构和实训基地三个工作平台并重;对案主(服务对象)强调专业服务、专业培训和其他服务三类服务并重;对社会工作专业强调实践、总结和宣传三项工作并重。
“北青社工”模式要求合作单位必须满足“双基地、双进入、双培养、双督导、双考核”条件,其中“双基地”是指学校和合作单位必须同时成为学生的培养基地,“双进入”是指学生必须同时进入学校和合作单位进行专业训练和职业训练,“双培养”是指学校和合作单位必须同时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双督导”是指学校教师和合作单位员工必须同时担任学生的督导,“双考核”是指学生同时接受学校教师和合作单位员工的考核。
袁光亮,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主持工作),社区发展研究所负责人,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硕士。1994年7月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任教。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创新人才,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北京市精品课程主讲人。持有律师、社会工作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曾应邀作为林护海外交流计划2010成员考察美国家庭和青少年社会工作,并与美方学者进行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