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实践与探索》内容简介: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范畴但由于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以及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研究型或学科型高校是有显著差异的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高职院校被定位在专科层次录取分数线多数定在200~300分之间(个别省份可能高一点)。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但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能力好而且思维活泼、反应灵敏。其次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必须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建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学风建设上水平、上台阶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健康稳步地发展。这些机制包括考试制度的改革、教风的端正、创新教育的激励、就业教育的引导等。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而对大学生学风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优良的学风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优良学风能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终身受益,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水平,是高校的“隐形财富”,对提升高校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大学生学风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要想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研究。
本书在阐明大学生学风的内涵、形成过程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通过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学风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揭示大学生学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结合国外著名高校的学风建设特色,从高校管理者、教师、辅导员、社会四个层面来提出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建设策略。
学风一般是指在人们心中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行为动机支配下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后天群体行为,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学风是一所高校经久积累的“隐性财富”,没有良好的学风,学校就失去培养人的作用和办学的职能。优良的学风是一所高校的灵魂,体现着大学的人文精神,办学文化,是衡量教育理念、管理层次,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高校学风评价是对学风问题的综合,系统的,复杂的研究,对学风建设具有“四两拔千斤”的引导作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风的评价方法由定性转化定量,对照参考指标,判断自身是否达到优良的学风。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好的评价体系如同制度标准,规范学风建设。基于以上原因,本书将高校学习主体的学生学风作为的主要研究对象。以期通过本研究对我国大学生学风评价的进行和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本书是北京市规划办、首都大学生思政中心2013年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
佟怡,女,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1974年5月生,现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教育与管理系(青少系)党总支书记,负责青少系的学生工作。在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她始终注意个人业务素质、知识储备和师德修为这一关系的结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实践着育人的使命。学生有心里话都愿意对她讲,她是许多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她的工作得到了领导、专家、同行和同志们和学生的认可,2010年她被评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学名师、2010年度北京市人才强教骨干教师、2009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优秀党总支书记、2009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2005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优秀教师和优秀教案奖,并有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北京市或省部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