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论》内容简介: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如何发展?这是时代迫切需要我们解答的新课题。本书主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和新动向,也探讨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领域的新发展和新举措,按照“发展新环境—发展新动力—发展新要素—发展新实践—发展新结果—发展新趋势—高职研究新领域”的逻辑线路,重点围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给高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供给侧改革对高职发展带来的新视角和新变化,高职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和方式,高职院校“双场合一”新实践,高职院校校长、高职院校分类和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职本科的内涵属性、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以及对“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这一需要关注的新领域的内涵、特征及形态等进行了探索。
二、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使命
(一)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宗旨
学生中心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宗旨。政治信仰、道德取向、责任担当是立德树人的三大核心要素,是涵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根基,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修身养德、立身立业之必须。立德树人其本质是价值观培养,旨在进一步凝聚学生成人成才的价值共识,点燃学生至诚报国的政治责任感。
政治信仰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政治主张和价值判断,是人生成长、修身之魂,决定着一个人一生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当下,在我国高校学生中,有知识、缺信仰或“缺魂”的现象比较普遍。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学校类型,必须创新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法,有效防止学生有知识、缺信仰现象的发生,把政治信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要求,用信仰武装学生的头脑,引领学生的成长,不断增强学生的精神动能和信仰自信。
从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实然层面看,我国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总体上是向上的,向善的,但也存在一些是非概念不清、善恶界限混淆、道德观念冷漠等不良现象。直面存在的问题,创新高等职业教育道德取向教育的方法和路径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创新?可以以课程+社会调查的组合,也可以以系列专题报告+身边典型案例的组合,系统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德性文化,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看问题的眼力,提高学生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力,使学生“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让德性文化成为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正能量,让向上、向善、行善的道德取向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看,责任担当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根。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一是开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系列学堂,从理论层面,用适合学生接受的方法,传递责任担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接受责任担当的本质和内涵,自觉践行责任担当;二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典型案例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担当认同感,养成敢于对自己负责,敢于对父母负责,敢于对身边的人负责的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担当道义观。
(二)质量第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秉持的办学目标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里所说的质量,包括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教育发展质量等,是一个大质量概念。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以人才培养供给质量为突破口,从过去追求发展规模转向追求发展质量,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存量资源,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增量资源,不断扩大接受优质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公平发展、高质量发展。
教育公平本质上说是质量,是质量第一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加快东西部高等职业教育深度合作,缩小东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差距,扩大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招生规模和智力支教力量,创新智力支教的相关政策,大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学生、教师成长为中心的发展观,把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办学目标,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以“学”为核心重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新模式。教师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制定教师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吸引优秀人才到高等职业教育从教,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实现教有良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
作者:李德方;王明伦
李德方,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江苏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职业院校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江苏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STW的实证研究”等各类课题近十项,出版《做一个胜任的校长——高职院校校长胜任力研究》《成功之作——职业院校校长访谈录》《学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日本新毕业生市场的制度化过程》等著作,在《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教学科研成果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王明伦,研究员,湖北十堰人。曾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比较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外国教育研究》等重要报刊上共发表198篇论文,其中,51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转载,26篇论文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文摘周报》转载。出版专著、译著3部,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重点)课题6项,著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获江苏省第七届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05)、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并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委共同组织的“知识工程——中华全民读书优秀推荐书目”。
序言 拥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时代
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高职发展的新坐标
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是职教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新阶段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内涵特征、主要任务与改革实践
三、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坐标
第二章 供给侧改革:高职发展的新着力点
一、供给侧改革思想的提出
二、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供给侧改革
三、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三章 高职信息化:助力发展的新利器
一、信息化是高职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二、高职信息化的内涵分析与实现路径
三、高职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 双场合一:高职发展的新实践
一、职业教育“双场合一”的基本内涵
二、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操作要义
三、高职院校实施“双场合一”的实践探索
第五章 高职院校校长:影响方式及选任新探索
一、一个特殊群体的一般描述
二、高职院校校长是如何领导学校的
三、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校长选任
第六章 高职院校分类:高职发展的新结果
一、高校分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分类的可行性分析
三、基于产业面向的高职院校分类
第七章 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职发展的“试金石”
一、高职发展质量指标的分析
二、高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实证研究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与薪酬相关性研究
第八章 高职本科:高职发展的新趋势
一、高职本科的内涵及属性
二、高职本科的发展定位
三、高职本科的发展路径
第九章 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需要关注的新领域
一、经济收益与非货币收益的一般论述
二、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内涵、特点及其转化
三、高等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实证研究
高职本科定位的价值分析,旨在从三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立德价值培养学生的“德性”,即做人;立能价值解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问题,即做事;立地价值解决如何服务地方问题。立德、立能、立地三者相互作用,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1.立德是高职本科定位之魂
立德价值的核心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落脚点定位在做人。高职本科的立德价值逻辑是培养人,培养有德性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原点必须回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终身受益。笔者三十多年工作经历深深感悟到,大学教育真正对学生一生受益的不是考试分数,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行为习惯、职业精神、价值观念、做人品质,即“德性文化”。其实,受益就是涵养一种“德性”,有德才能走稳,厚德定能致远。具体来说,高职本科不仅仅是提供专业教育,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使学生获得谋生立业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担当。在人生价值教育方面,强调“以德育人”,在立身处世教育方面,强调“以德立人”,在与人合作共事方面,强调“以德待人”。高职本科定位必须全面把握“立德”价值逻辑的内涵要求,着力引导学生选对路,走好路,着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品质和潜能,着力营造高职本科育人为本的“德性文化”,真正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体验德性的价值,感悟德性的境界,以此激扬生命的正能量。
2.立能是高职本科定位之基
立能价值的核心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达成上,落脚点定位在做事。高职本科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因此,应把技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技术理念,稳定的技术心态,娴熟的技术能力,优良的技术品质。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的区别在价值取向的不同,高职本科强调技术价值观,旨在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改造能力;普通本科强调学术价值观,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力。[[1]]这就要求高职本科必须树立“大技术”的教学观,系统规划以技术知识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彰显“教”要服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组织架构。技术知识反映的是人的实践活动,包括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高职本科应依据技术知识的特性,合理安排课程,有效组织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现代技术的特点、内涵、发展趋势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2]]着力训练学生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本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立能,积累扎实的技术能量。
3.立地是高职本科定位之根
立地价值的核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创新上,落脚点定位在服务地方。高职本科和普通本科同属一个层次,但由于学校类型的不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高职本科教学过程创新是以校地(企)合作为本位的价值逻辑,人才培养不追求以学术见长,而追求以技术立身;科学研究不追求解决“顶天”问题,而追求解决“立地”问题,重在技术研发、服务地方上培育办学优势。这就决定了高职本科的教学过程不能盲从普通本科的教学传统,而是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办学规律,找准高职本科发展与行业企业发展相对接的切入点,瞄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校地(企)两个主体上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质性突破:突破校地(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两张皮问题,从制度上切实解决好企业合作育人的主体动力;突破专业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的脱节问题,从源头上建立合作的利益共赢链,让企业“有利可图”,进而把“立地”这篇高职本科发展的大文章,写实、做精、做出品质,实现校地(企)合作一加一大于二的育人功能和服务效益。
[[1]]夏建国.技术本科:在跨界中生长的教育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3--10--5.
[[2]]徐宏伟.论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