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领域的变形》内容为:通过仔细品鉴精彩纷呈的中国园林诗歌,作者匠心独运地考察了中唐至北宋期间文学传统中的私人领域的发展。唐宋的文人士大夫们发现传统的道德、政治和审美价值取向不足为训或者说不合时宜,于是,他们一直在努力地寻找变通与调和之道。然而。无论是作为世外桃源建构起来的城市私家园林,还是园林中四处罗致而来的各种玩好(比如奇石、珍禽和名画),一旦面对公共领域的各种价值标准,这个精致文雅的私人空间便因受到挤压而开始变形。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也是一个脆弱的世界,作者通过对唐宋园林诗歌的解读。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可居可游的审美空间,也揭示出了其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私人领域的变形》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作者:(美国)杨晓山 译者:文韬 丛书主编:刘东
杨晓山,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1985年获北京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蒙大拿大学和圣母大学。除该书之外,还著有《领悟与描绘:中英诗歌自然意象的比较研究》(To Perceive and to Repres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ics of Nature Imagery)。曾经在美国各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译者的话
献辞
致谢
导论
第一章 其道两全:白居易诗歌中的园林与生活方式
第一节 “家”与“国”
第二节 何为园主
第三节 中隐
第二章 空间的诗学:呈现与调和
第一节 门里门外
第二节 园林的自然化
第三节 框取自然,反照自然
第四节 北方园林里的南方景致
第三章 物恋及其焦虑:怪石的诗传
第一节 中国传统中的痴癖和物恋
第二节 唐前诗歌里的石头母题
第三节 丑、怪和无用
第四节 牛僧儒的石癖
第五节 从辩解到讽刺
第六节 北宋哲理性的批判
第七节 重新评定“丑”、“怪”和“无用”
第八节 理论与实践的调和
第九节 尾声
第四章 言辞与实物:诗歌的交换和描写交换的诗歌
第一节 双鹤记
第二节 爱妾换马
第三节 自然而然的艺术与精打细算的交易
第四节 三首诗、两块石头、一幅画
第五章 安居乐业的耆老:“乐”与“闲”的表达
第一节 对痛苦的超越和“乐”的主题
第二节 对耆老群的歌功颂德
第三节 对闲适的满与不满
第四节 返回园林
尾声对私人领域的反思
附录
征引文献目录
征引诗文篇目索引
关键词索引
人名索引
第一章其道两全:自居易诗歌中的园林与生活方式
第一节“家”与“国”
中国文人在诗歌中对他们私家娱乐性园林的描述,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①。石崇(249—300)描绘他那著名的金谷园的诗作,是最早的例子之一。《思归引》(带有一篇长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643—644页)、《思归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644页)和《金谷诗序》②这些作品,混合着夸耀财富和渴望过简单隐士生活这两种声音③。石崇那壮观的田庄坐落在洛阳郊区的西北面,是当时像潘岳(247—300)那样杰出的文学和政治人物都喜欢的聚会之地。他们经常在里面作诗、饮酒、享宴和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