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泡影篇是《大国游戏》系列的第三卷。本卷内容的创作时间,恰好与国际金融危机大爆发的时间重合,因而这卷的内容也主要谈的是经济问题,有破有立,破的是鼓吹自由放任的经济右翼思想,立的是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完善以中国为主体的经济圈思想。 经过金融危机的三年洗礼,在世界范围内,对于自由放任、金融至上的经济右翼思想已经有了很多的分省。世界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都逐步引以为戒。过去十多年那种美国寄生于中国,白吃白拿的局面已经难以支撑。而双方也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从一方寄生于另一方的旧G2,走向堂堂正正的、势均力敌的新G2将是大势所趋。
《大国游戏》作为一本通俗易懂的政治经济入门读物,作者井底望天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思维和方法。全书鸟瞰近百年的世界变化,审视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特殊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矛盾,并提出了全面的应对之策。
本书为第三卷《梦幻泡影》。本卷的创作时间,恰好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爆发的时间重合。这卷书主要谈的是经济问题,有破有立,破的是鼓吹自由放任的经济右翼思想,立的是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完善以中国为主体的经济圈的思想。
一
《大国游戏》是自2008年开始,我在博客发表的系列文章所组成的系列作品。
最初的想法是为当时的国内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当时不少的建议,都是关于如何应对西方政界和舆论界围绕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发起的文化热战。不过,在这些建议里面,比较有影响的就是提前预警了美国即将发生的金融危机。关于如何应对美国即将发生的金融危机,我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和各种手段等等一系列应对之策。
鉴于这段时期的思考,我认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和美国的金融危机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预示了1840年以来西方对世界统治的衰落,以及中国代表和主导的东亚重新成为世界中心,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到来了。而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潮流中,中国当时的政治文化界,包括未来20年会主导中国的精英们,都明显显示出理论认识上的不足。所以,为了应对这个严峻的局面,我在博客上开始发表的系列作品最初是为了进行科普,希望能够对中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打开一个认识世界的新窗口。
二
近30年来的中国思想界所受到的国际政治认知的影响,基本上定位于冷战时代的共产主义一资本主义二元对抗的框架。在这个意识形态外衣下,真正影响实际政治的地缘因素和文化因素就被深深地掩藏起来。
在人类冲突的历史中,建基于文化和宗教因素的对抗,比如说欧洲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和今天的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全球恐怖活动,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形式。而在欧洲内部,虽然冲突表现的形式是民族国家模式的产生,以及联盟条约的出现,但更多的冲突不是体现在文化和宗教上,而是体现在地缘政治上。
对地缘政治的思维,中国人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方面的谋略高手,其中比较出名的地缘战略就是合纵和连横。可能因为中国统一的时间太长了,这样的地缘战略考虑慢慢就为大家淡忘了。当然,也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思想家们,被意识形态的外衣遮掩得太久了,结果信以为真了。
俄罗斯的战略思想家们曾经坚定地认为,如果他们让苏联崩溃,放弃对东欧诸国的控制,彻底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割裂,完全走回东正教的传统,他们就可以快乐地加入欧洲文明世界,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了。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北约的前锋已经兵I临城下,基辅已经陷落(第一次颜色革命和2015年的第二次颜色革命),俄罗斯腹地已经洞开,不是说冷战已经结束了吗?俄罗斯人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这个困惑可以从英国人对北约的定义看出来:“拉进美国,赶出俄国,压住德国。”所以,困惑的俄罗斯人想进欧洲而不得人,必须被拒绝在门外,成为森林里面的野人。而作为岛国的英国,需要拉住世界大国美国,在欧洲大陆双打,压制住本地的地头蛇德国。当然,这个双打正面临着法国和德国这对双打选手的挑战。
这就是地缘政治被披上了意识形态外衣的形式。
三
那么在东亚,你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意识形态外衣的影响,比如什么民主同盟(日本为主)对抗专制同盟。在欧洲,以岛国英国来制衡欧洲大陆的办法叫作离岸平衡。这种方法无法移植到东亚来对付中国,因为和欧洲这个分裂成无数民族国家的地方不同,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
在此,我不用“国家”这个词汇,是不想用来自西方民族国家的国家概念,来涵盖今天的现代中国,以及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存在的历史上的古老王朝。要中国出现欧洲那样的情况,只可能将中国的每一个省和自治区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国家,然后在这里形成的同盟由美国作为实际的盟主,再加上日本作为一个主要参与者,好像英国在欧盟的位置。类似于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几千年帝制结束的前后一段时间确实发生过,那个时候被称为军阀混战和半殖民地。但是,欧洲地缘政治的理论和实践,在一个统一的中国的情况下完全没有操作余地。
虽然美国的历史学界早已经形成的新清史论,已经为肢解中国——把内蒙、新疆、西藏、台湾、东北等从中国分裂出去一一做了理论上的准备,但是这种对中国的肢解,仍然解决不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即便在分解后依然体积太大的情况。因此,东亚的情况就更多地像北美的情况,是一个联邦合众国独大,其他的两个小国(加拿大,国土面积大,但是人口少;墨西哥,人口稍微多,但是国家小)相当于日本和朝鲜半岛两国,而南部的中南美洲相当于亚洲的东南亚。
四
所以,《大国游戏》虽然对各位读者进行了地缘政治的科普,但也明确表示,在中国为主导的东亚,进行地缘政治的操作并没有太大的空间。反而今天中国的崛起,或者叫作文化复兴,某种意义上就是恢复历史上以中华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政治文化经济的体制。
在这个新的东亚体系中,作为无可取代的领导中心的中国,就理所当然地具有和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话语权。而整个系统有机组成的其他国家,在其政治、文化、经济模式上,就不得不出现和中国模式相容的体制。
当然,并非是要求这些周边国家必须按照中国的模式彻底拷贝(比如唐朝出现的情况),而是这些周边国家必须对中国出现的整个模式具有相当高的认知和理解程度,而不是利用目前意识形态二元对抗理论简单地进行抗拒。因为没有这种以中国模式为主、以周边国家模式为辅的融合,就不可能有东亚的经济文化一体化,也不会出现将来的政治、外交、军事一体化。
中国经济和军事上的崛起,必然带来以北京模式为代表的文化价值观的崛起。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重返亚洲战略造成了东亚地区的主要竞争,以及这个竞争带来的紧张局势。大多数人认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落脚点,是加强其亚洲的军力。但是他们不太理解,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亚洲的影响,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受到严重的挫折。目前美国军力的加强,其实是对在亚洲周边国家进行的强心针操作,美国影响力的降低已经导致了各国内部亲美力量的式微。
根据美国人的单方面理解,中美之争当然不是意识形态之争(因为中国不是苏联那种共产主义国家),也不是地缘政治之争(美国至少从阿拉斯加还可以遥望俄罗斯远东,而在美国关岛看中国台湾岛则远不可及),而是两种文化模式之争。这种文化的不同,就是美国的华盛顿模式(自由资本主义)和中国的北京模式(美国称为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展开的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这种争夺不是选美小姐比赛,而是关系着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政治经济红利。
五
目前来讲,推行美国的经济自由和政治选举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借助美国军事介入或者颜色革命强行改变的国家,个个是焦头烂额,民不聊生。而中国有控制的经济自由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30年内使中国6亿人口脱离贫困,并成为坐二赶一的世界经济体。所以,在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这个语境框架下,北京模式大获全胜。
目前的局面就是,中国在变成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后,正在迈进发达国家之列。如果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种发展,可以在良治政府、法治社会和民主对权力的监督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改革,经济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内部可以减轻贪污腐败,政治上可以铲除政经寡头,做到削强藩、均贫富、严吏治,按照协商、共识和集中的民主制度,实行礼法并重的程序公平和结果公正平衡的法律制度,那么北京共识就会出现在发达国家的语境框架下。
如果这样的制度——某种程度上和新加坡比较类似——出现在发达国家,那么可以想像这个模式对大部分东南亚国家都会产生深刻的吸引力。而相对于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下的困境,这样的文化竞争将对未来的人类文化和历史发展带来非常深远的意义。
六
讨论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发展,都不得不面临一个中国独特论的指控。其实,这种认为中国独特的看法,主要是分析中国的工具全部立足于西方的文化霸权体系。这个也是西方经济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崛起的原因,也是海外中国问题专家几十年来一直预测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笑话的原因。
比如一提到中国的政治,经常用的观念就是一党专政。其实,这种错误就是把中国的执政党理解成西方的政党。事实上,你会发现,当西方的政党,比如民主党、社会党、工党等等,推崇的为劳工争利益、重视社会公平的政策导向,或者共和党、保守党、自由党等等,推崇的为企业争利益、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都会同时在中国的执政党里面出现。
如果从历史上看,你要是把中国的执政党当作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官集团,就是穿了现代人服装的儒生阶层,也许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诸如此类的文化内涵,需要中国自己的思想家们彻底摒弃西方的思维概念模式,走进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从中国目前的社会现实出发,重新思考中国的文明体系和文化价值。
当然,目前和西方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相比,中国还是处于劣势,还处于文化创新的萌芽阶段。但是中国人别无选择,因为全盘被西方文化价值系统洗脑的结果,说得轻一点,是中国陷入南美洲诸国的中等收入陷阱;说得重一点,就是国家分裂,人民重新陷入困苦。
作者简介:井底望天,真名周沙,贵州人。自幼对历史、政治、经济有浓厚兴趣,曾参与同日本、韩国等国的交流活动。上世纪90年代初先后赴美国、中东、东欧等地工作。
第一篇 危机
第二篇 变局
第三篇 改序
第四篇 衰亡
第五篇 消长
第六篇 前瞻
第七篇 博弈
第八篇 布局
第九篇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第十篇 中国亚非拉经济圈
一
也许有人会问,笔者的这部书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是什么寓意?
佛家《金刚经》有偈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大国游戏》第一卷里,笔者的看法是,将来这个世界将是中美两个大国的游戏舞台。而这两个大国在中亚和中东的博弈,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要看点。在这两个大国的框架下,一个无法统一的欧盟,一个不甘落魄的俄罗斯,一个抬不起头的日本,还有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印度,会是两强之间主要的“次大国”,在两大国中间合纵连横。而许多小国形成的国家联盟,如阿拉伯联盟、东南亚联盟、非洲联盟,以及未来的拉美联盟,就会在这场游戏中成为供大国逐鹿的舞台。
本来在《花开花落》里应该继续这个主题,去谈北美如何“花谢”和东亚如何“花开”,但不料2008年8月奥运会一开幕,不甘落魄的俄罗斯出来搅局。因此,论述的主题就从美国衰落和中国复兴转移到了第三点,这就是欧洲的整合。
欧洲的整合告一段落,那么在读者手中的这第三卷《梦幻泡影》里,笔者的话题会回到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的相关话题,正好为时局下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中国的发展转机,提供一个即时的分析。
“梦幻泡影”这样一个名字,与中美两国的领导阶层以及他们能给各自国家带来的命运有关。对中国而言,虽有汶川大地震显示出来的众志成城,北京奥运会表达出来的蓬勃生机,但仍然面临着如何使经济发展模式顺利转型,如何解除城乡二元化、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贫富差距乱局的重担。中国的精英领导层如何应对挑战,成功走出这个大国发展历程中的阶段性危机,从而不至于将建国后前30年工业化、后30年活力化整出来的好端端的经济底子弄到拉美化、菲律宾化,将会是一个事关重大的命运抉择。如果应对乏力,像前几年那样,被动地走一步看一步,无法主动地引导经济转型,那么这历史上中国复兴的最好机会,就将与我们这一代人擦肩而过。中华成为一个富强大国的愿望,就会化作一个梦幻。
对美国的领导精英(不只是政府的高层官员,还包括思想界、学术界、商业界、工业界、科技界、军界等)来说,现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整体经济危机和美国地位衰落的困局,缓解焦头烂额的海外用兵及外交政策引发的国际地位颓势,寻找破局的良策,也是一个重大的难题挑战。如果应对失当,那么美国继续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企图,就会破灭为一个泡影。
到底中国的领导层是否能够应付这个世纪大挑战?这个问题不光取决于当前的领导人以及下一代的接班人是否具有战略眼光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在于中国是否可以发展出一批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研各界,具有清楚头脑和敏锐判断的专才和通才,能够为领导人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政策选择。而且,还需要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共识,减少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摩擦,让国家上下,无论是条条还是块块都可以进行最优化的整合,达到全民一心、其力断金。
至于美国,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控制在一个让这半个多世纪享受惯了的美国人民可以接受、国家长远发展不受损害的水平上;如何在美元日益失去其国际金融地位,美国依赖强大军力控制非再生能源的垄断格局逐渐消失的大趋势下,从依赖于战争掠夺的石油经济,转换为依赖自身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新经济。也就是说,美国不能再继续像过去20多年那样,出兵打杀抢能源,招摇撞骗赚亚洲,风风火火垒债台,又全民不负责任,稀里糊涂地混日子。美国想要摆脱危机而凤凰涅磐,应当真正恢复美国两百年前立国时的发明创造、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传统,重建国家。如果能在新能源、基础建设、教育和健康保险制度变革上重启炉灶,如果能一方面打压花里胡哨的华尔街,一方面限制玩物丧志的好莱坞,那么美国的前景不是没有希望。
二
中国面临的挑战,笔者在《合纵连横》和《花开花落》里都有些论述。由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比较复杂,加上笔者对当前局势的掌握未免有鞭长莫及之嫌,因此开出来的药方,不一定完全对症下药。但是,笔者希望的是对这些问题展开一个讨论,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来面对不可逃避的问题,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由于中国在过去几年造就了今天的对外依赖,特别是对美依赖较强的经济结构现状,因此中国现在要搞清楚的是,美国的经济到底会变成如何一个情况,以及美国的救市计划是否可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判断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决定中国应该怎样面对这个问题。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