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学会古琴(插图本)》内容简介:《7天学会古琴(插图本)》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可以让更多的读者朋友们从书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古琴作为一中最古老的乐器,诗琴成了美妙音乐的象征。于是,许多国家的人民就将它作为音乐的标志,在音乐会舞台的帷幕上常常悬挂着它,一直沿用到现在。
《7天学会古琴(插图本)》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杨青,古琴艺术家,音乐教育家。现任中匡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古琴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音协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北京乐器学会副会长,龙人古琴研究院导师,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学社传统文化领域顾问等。其录制古琴专辑《琴·歌》获2011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曾受邀担任2009年度及2012年度CCTV民族器乐大赛古琴组决赛评委。长年的教学经验使杨青先生总结出一套独特、高效的古琴教学方法,这本书是一本快捷传播古琴教学知识的作品,可让大众很快吸收琴文化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因为杨青先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古琴的社会传承,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
文化部为了健康开展全国的民族乐器考级.下设“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作者身为考官,寓教于乐,将用7天的课程,精妙展现名列古琴十大名曲之列的《阳关三叠》和《酒狂》这两首曲目的实际可操作性与功效,熟练这两个曲目,就可以直接达到古琴中级演奏级别了(《古琴考级曲集》分10级:1~3为初级,4~7为中级,8~10为高级。《阳关三叠》和《酒狂》两首曲目列为4级,属中级)。全书共附有T2个琴谱,165个减字谱提示符号,139张图,除了古琴常用调按音音位图、泛音音位图,还按照古琴音阶规律,标出滑音起始位置,以便帮助古琴初学者尽快熟悉古琴音位、把握音准。另外,本书免费赠送一张限量珍藏版教学DVD,好让习琴者有规律可循,弹奏一目了然。
第1天
上午课程
第一节古琴的前世今生
1.学前释疑——古琴,并非曲高和寡
2.岳山玉柱,琴筝有别——古琴与古筝的异同
3.“七”之趣话——由古琴的七弦说开去
第二节古琴的构造与养护
1.法天象地、龙凤呈祥——古琴的样式与构造
2.古琴的养护
3.一曰良质,二日善斫——选琴法
4.声拂琴床生雅趣——琴桌尺度
第三节识读古琴谱
1.减字谱的起源
2.几分钟读出“天书”——减字谱的结构与读谱规则
下午课程
第一节古琴的摆放
第二节弹琴坐姿
第三节手指与指甲的保护
1.指甲的修剪
2.指甲的养护
第四节右手基本指法手势图说
1.右手起势——“鸣凤翔云势”
2.右手食指“抹”、“拂”——“鸣鹤在阴势”
3.右手食指“挑”——“神龟出水势”
4.右手中指“勾”、“剔”——“孤鹜顾群势”
5.右手大指“托”、“擘”——“风惊鹤舞势”
6.右手名指“打”“摘”——“商羊鼓舞势”
7.右手食指、中指“小撮”、“反小撮”——“螳螂捕蝉势”
8.右手大、中指“大撮”“反大撮”——“飞龙孥云势”
9.右手食、中、名指“拨”“剌”——“游鱼摆尾势”
第五节古琴左手基本指法手势图说
1.左手各指指名
2.左手大指按弦——“神凤衔书势”
3.左手名指按弦——“栖凤梳翎势”
4.左手中指按弦——“野雉登木势”
5.左手食指按弦——“芳林娇莺势”
6.左手跪指按弦——“文豹抱物势”
7.左手指法“招起”、“掐起”、“对按”——“鸣鸠阴雨势”
8.左手点按泛音——“蜻蜓点水势”
第六节正调调弦练习
1.正调的概念
2.正调的调弦方法
3.辅助校弦工具
第2天
上午课程
第一节调弦入弄《仙翁操》讲解与练习
第二节几项基础指法练习要点
下午课程
第一节《凤求凰》题解与典故: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第二节《凤求凰》逐句讲解与练习
第3天
上午课程
第一节题解与典故:湘江湘水碧澄澄,未抵相思一半深
第二节《湘江怨》逐句讲解与练习
下午课程
第一节《酒狂》题解与典故: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第二节《酒狂》逐句讲解与练>—3(前半曲)
第4天
上午课程
第一节《酒狂》逐句讲解与练习(后半曲)
第二节《酒狂》串讲复习、情感表现讲解
下午课程
第一节紧五弦定弦法与练习
第二节《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三节《阳关三叠》第一叠逐句讲解与练习
第5天
上午课程
《阳关三叠》第二、三叠逐句讲解与练习
下午课程
《阳关三叠》串讲复习、情感表现讲解
第6天
上午课程
《凤求凰》、《湘江怨》、《酒狂》、《阳关三叠》总复习
下午课程
第一节如何更好地表达琴曲的意境
第二节琴歌唱法浅析
第7天
上午课程
第一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琴歌《客至》赏析
第二节笋进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琴歌《春光好》赏析
第三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琴歌《越人歌》赏析
下午课程
第一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琴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第二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琴歌《子夜吴歌》赏析
第三节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琴歌《佳人曲》赏析
第四节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琴歌《沧海一声笑》赏析
附录
附录1古琴谱字符号集注
附录2古琴的音位与定弦
附录3古琴三十问
附录4古琴活动图片
参考书目
后 记
版权页: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逞心如意的美满婚姻。
“七“在图形中
七巧板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古典智力玩具,应该来源于4000年前中国古老的测量工具“矩”。七巧板是一种用七块大小不同的正三角形和矩形拼出形态万千的奇妙图形的游戏。因为它用七叶拼板成图,巧变多端,故也称七巧图。传入欧洲后,称之为“唐图”,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人创造的智慧游戏。历史上关于七巧板的记载最早见于清嘉庆甲戌十九年(1814年)桑下客在《正续七巧板图合壁》序言中说:“七巧之妙,亦名合巧图,其源出于勾股法。”
无独有偶,古希腊人认为,世界的基本图形是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最完美的圆形(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张与此类似),这些图形的角的数量相加也是七。
“七”在文学中
在文学中同样存在很多“七”,如:古诗的七绝、七律。古诗为何发展到七言不得而知,可是七言古诗的韵律美是大家所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