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贫困:中国农村金融创新与反贫困》是“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与研究系列”的第五辑。以中国西北和西南边远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反贫困为视角,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和机制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探讨。《告别贫困:中国农村金融创新与反贫困》基于对贫困性质与根源的深层思考,提出了反贫困的系统性制度框架,以开阔的视野广泛涉及少数民族金融发展、城乡融合与制度创新、社区发展基金的反贫困机理、农信社改革顶层制度设计与地方创新、大型商业银行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机制转型,以及欠发达地区职工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构建问题。第一手的鲜活的田野调查资料、深入而系统的理论解析、多元化多学科的分析视角是《告别贫困:中国农村金融创新与反贫困》的特色。
鲜活的田野调查资料、深入而系统的理论解析、多元化多学科的分析视角是《告别贫困:中国农村金融创新与反贫困》的特色,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农村金融业界、政府决策部门以及学术界提供有益的借鉴,提供另一种思考的角度。
王曙光,山东莱州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经济》杂志执行主编。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留校任教。已出版著作《金融伦理学》、《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学》、《草根金融》等1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项目等国家级课题,长期致力于农村金融、反贫困和发展金融等领域的研究与田野调查,所主持的“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与研究系列”在农村金融业界和学术界产生广泛反响。
第一章 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
一、引言:新中国前30年和后30年的反贫困成就
二、贫困的根源在哪里——贫困的类型与性质分析
1.制度供给不足型贫困
2.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
3.可行能力不足型贫困(结构型贫困)
4.先天缺乏型贫困
5.族群型贫困
三、如何反贫困——减贫类型、战略选择与实施主体
1.制度变革型扶贫
2.基础性扶贫(或大推进型扶贫)和生态恢复型扶贫
3.能力增进型扶贫(或结构型扶贫、造血型扶贫)
4.救济型扶贫(或输血式扶贫)
5.族群系统型扶贫
四、结论:族群型贫困与综合性反贫困模式的运用
第二章 民族金融与反贫困——基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调查分析
一、西北民族地区整体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二、西北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机制创新
1.在农村金融的存量改革方面,宁夏模式值得重视
2.在增量改革方面,西北民族地区某些省份也有很多创新思路
3.积极发展内生性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充分动员当地农民的资金,并培养农民的互助合作精神,使更多农村资金能够留在农村而不是流往城市
4.政府鼓励金融创新,结合当地实践,建立新的农村金融机构,以满足西北地区农民多方面的经济和金融需求
5.在农村金融发展和改革中注重系统性的机制建设
三、民族金融、民生建设与生态建设:反贫困的系统工程
1.农村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有利于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社会安全网,也为民族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生态环境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基础作用,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3.西北民族地区农村金融领域,应建立促进民族金融发展的系统化政策框架
第三章 把贫困送进博物馆——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大理样本
一、引言:把贫困送进博物馆
二、民族地区反贫困经验(一):救济式扶贫的实施及其意义
1.救济式扶贫的对象
2.救济式扶贫的意义和对象瞄准
三、民族地区反贫困经验(二):能力增进型扶贫与金融反贫困
1.商业性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扶贫模式和挑战
2.政府的扶贫贴息贷款:运行机制与对象定位
3.非政府组织主导的信贷扶贫模式:社区发展基金的运作机制
四、民族地区反贫困经验(三):普惠型扶贫的整村推进式战略
1.整村推进扶贫战略的政策、理论背景与评价
2.云南大理的整村推进模式和解决族群式贫困的异地扶贫搬迁
五、结论:民族地区反贫困模式和反贫困主体需要多元化
第四章 城乡融合与制度创新
一、城镇化的迷思:定位、内涵与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
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冲突与问题
三、他山之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经验
1.日本的城镇化
2.韩国的城镇化
3.中国台湾地区的城镇化
4.法国的城镇化
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定位与制度创新
1.需要与发展目标一致的根本性的制度创新
2.城镇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政府定位和市场化原则
3.城镇化进程的金融创新
第五章 社区发展基金与金融反贫困
一、引言
二、金融反贫困的作用机制
1.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增加包括贫困群体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的收入,实现贫困群体绝对收入水平的提高告别贫困——中国农村金融创新与反贫困
2.金融发展能显著增加金融服务对象的收入,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如果能为贫困群体提供适当的金融服务,则可以实现他们相对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社区发展基金的理论与实践
1.社区发展基金的含义及发展状况
2.社区发展基金蕴含的经济思想及制度优势
3.社区发展基金的运作模式
4.社区发展基金反贫困的绩效分析——以禄劝为例
四、结论与启示
第六章 农信社改革顶层制度设计与地方创新
一、农信社省联社定位与县级联社独立法人地位
二、民间资本参与高风险农信社重组与农村金融存量变革
三、民间资本参股农商行:一箭四雕的多赢之举
四、农信社改革的“海南模式”:内涵与示范效应
五、西藏农村金融的增量革新:西藏银行组建的意义
第七章 大型商业银行如何服务三农
一、引言:大型商业银行回归县域金融:喜耶,忧耶?
二、管理体制创新、治理结构变革与优秀上市银行锻造
1.农行股改一年:盘点与展望
2.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运作模式与风险控制
3.锻造优秀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变革和战略优势定位
4.后股改时代:农行企业文化的转型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形成
三、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与信贷管理
四、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中的五大合作机制构想
……
第八章 草根金融的生存之道与政策护航
第九章 惟愿天下无忧贫——云南职工医疗互助保险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二、贫困的根源在哪里——贫困的类型与性质分析
对贫困的性质和类型的理论分析主要应该从贫困发生的根源人手,而不是从贫困所展现的表面现象出发。本文在以往贫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贫困的类型分为制度供给不足型贫困、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可行能力不足型贫困(结构型贫困)、先天缺乏型贫困和族群型贫困。
1.制度供给不足型贫困
这种贫困是由宏观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供给不足而引致的贫困。在贫困发生率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合理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收入分配制度、金融与信贷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法律体系的缺失,是导致贫困的基础性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如农业集体化解体之后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和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崩溃,导致农村因病致贫现象和养老问题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