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供护理临床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使用)》是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
《药理学(供护理临床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使用)》紧扣助理执业药师、执业药师及临床检验技师、临床检验师考试大纲,全面覆盖知识点与考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包括药理学知识等内容。
《药理学(供护理临床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使用)》可供护理、临床、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使用。
本书是根据2015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在武汉组织召开的“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会暨主编人会议的精神组织编写的,供全国高职高专药学及检验专业使用。本书具有以下特点。①紧扣助理执业药师、执业药师及临床检验技师、临床检验师考试大纲,全面覆盖知识点与考点,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②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突出课程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为从事药学和检验工作奠定基础。③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结合。④接轨“双证书”制度,注重学业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药理学是药学及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要在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方面做到“必需、够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为药物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又要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内容编排上,采用情境、子情境、项目和任务的顺序进行编写,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内容的选取上,对代表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增设了知识卡片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每个子情境后增设了能力检测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本书还适当增加了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且安全有效的新药,删除了药物的构效关系、部分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知识及维生素类药物等内容,使教材更加精简,便于学生使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编者所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各位编者尽心尽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药理学(供护理临床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使用)》: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称为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如吸收、分布、排泄均需通过细胞的生物膜,药物的跨膜转运,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
1.被动转运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为不消耗化学能的顺浓度差转运,这种转运的速度与膜两侧浓度差成正比,浓度梯度越大,药物转运的速度越快。被动转运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药物因其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脂质层,以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透过细胞膜,扩散至低浓度一侧。其特点为,不需要载体、不消耗化学能、转运无饱和现象、不同药物之间无竞争抑制现象、当膜两侧浓度达平衡时净转运停止。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主要有药物的溶解度、解离度、极性大小和脂溶性高低等。因大多数药物呈弱酸性或弱碱性,在酸性溶液环境下可发生解离,故药物在体液中常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两种形式存在。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较高,易于跨膜转运;而解离型药物极性高,脂溶性较低,不易跨膜转运。因此当溶液酸碱性发生改变时可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多数药物以此种方式转运。
(2)膜孔扩散又称滤过、水溶扩散,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膜孔扩散。这种扩散受流体静压和渗透压的影响。毛细血管壁的膜孔较大,有些药物易通过;细胞膜的膜孔较小,只有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
(3)易化扩散包括不耗能的载体转运和离子通道转运。前者的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影响,如不溶于脂质的药物、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依赖细胞膜上的特定载体进行不耗能的顺浓度差转运,其特点如下:①载体具有高度特异性;②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后者的转运受膜两侧电位差的影响,如Na+、K+、Caz+等,可经细胞膜上特定通道,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也属于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为耗能的逆浓度差转运。其特点如下:①需要载体协助,药物与载体结合后,将药物由低浓度侧转向高浓度侧;②消耗能量;③载体对药物有高度特异性;④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现象。如:甲状腺细胞膜上的碘泵,可将碘主动转运至细胞内;肾小管上皮细胞主动转运系统可将青霉素转运至肾小管管腔由尿排出。
任务二药物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吸收的快慢、多少,直接影响血药浓度的高低,作用呈现的快慢、强弱。吸收快而完全的药物显效快、作用强,反之则显效慢,作用弱。
1.吸收部位及特点
(1)消化道的吸收①口服给药,这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由于胃的吸收面积较小,排空较快,所以药物在胃的吸收较少,除少部分弱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在胃内部分吸收外,绝大多数弱酸和弱碱性药物主要在肠道吸收,小肠具有吸收面积大、血流丰富、小肠液是弱碱性的液体(I,H值约7.6)等特点,适合于大多数药物的溶解和吸收。由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在首次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被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firstpasselimination)。首关消除较多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如硝酸甘油口服后约90%被首关消除。②舌下给药,舌下黏膜血流丰富,但吸收面积较小,适用于脂溶性较高、用量较小的药物。此法吸收迅速,给药方便,且可避免首关消除。③直肠给药,药物经肛门灌肠或使用栓剂置入直肠,由直肠黏膜吸收,起效快,也可避开首关消除。
(2)皮下或肌肉组织的吸收皮下或肌内注射后,药物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其吸收速度主要与局部组织血流量及药物制剂有关。由于肌肉组织血流量较皮下组织丰富,故肌内注射比皮下注射吸收快。当休克时,因周围循环不良,皮下和肌内注射吸收速度均明显减慢,需静脉注射才能达到急救的目的。
(3)皮肤、黏膜和肺泡的吸收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很差,外用药物时因皮脂腺的分泌物覆盖在皮肤表面,可阻止水溶性药物的吸收,外用药物主要发挥局部作用,皮肤角质层可使部分脂溶性高的药物通过。黏膜给药除舌下和直肠给药外,尚有鼻腔黏膜给药,如安乃近滴鼻用于小儿高热等。肺泡表面积较大且血流丰富,气体、挥发性液体和气雾剂等均可通过肺泡壁而被迅速吸收。
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较多,除上述给药途径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药物的理化性质一般来说,药物分子小、脂溶性高、溶解度大,易被吸收;反之则难以吸收。
(2)药物的剂型不同的剂型其吸收速度是不同的。口服给药时,液体制剂较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吸收快。皮下或肌内注射时,药物的水溶液吸收迅速,而混悬剂和油制剂在注射部位吸收较慢,故显效慢,作用维持时间长。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不同赋形剂,不同批号、不同厂家生产的药物,其生物利用度不同,吸收率不同。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考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吸收环境口服给药时,胃的排空速度、肠蠕动的快慢、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胃排空延缓、肠蠕动过快或肠内容物过多等均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