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传相业:清董邦达、董诰书画精品集》是以“二董”书画作品为主的图集,也是一次比较集中地反映董邦达、董诰书画艺术的专辑。为了使读者对“二董”人物及其艺术有较全面的了解,《丹青传相业:清董邦达、董诰书画精品集》亦收编了若干篇介绍董邦达、董诰书画艺术及生平的专业性文章,意欲为进一步挖掘“二董”文化内涵和开展“二董”研究提供参考。
癸巳秋月,保利香港秋拍一槌惊海内。董邦达绘就的《乾隆御赏西湖十景图册》以3047.5万港币成交价拔得“中国艺术品重要专场”头筹,让书画收藏界再次把目光聚焦到这位清代著名画家身上,也使更多人了解了董邦达作为富阳人的身份。正所谓“儒雅只因文脉在,家山毕竟富春山”,钟灵毓秀的富春江,滋养出一代代的文人雅士。从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诗人罗隐、施肩吾,宋代诗人谢涛、谢绛、谢景初,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一直到晚清篆刻家胡震、诗人夏震武,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当代作家麦家,可谓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而这当中,董邦达、董诰父子组合无疑是独具特色。董氏父子以其朝廷显宦和书画大家的双重身份,以其清廉的从政声誉和丰富的存世作品,诠释了富春人文的高度和分量。父子二人同为朝廷重臣、又是艺林名家的现象并不多见,有清一代,惟梁诗正、梁同书父子和刘统勋、刘墉父子差可仿佛。作为官员的董邦达、董诰,历事雍正、乾隆、嘉庆三朝,董邦达官至礼部尚书,董诰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可以说位极人臣,备享荣耀。从政之余,董氏父子也是颇有成就的书画家,以“文学侍从”身份受到当朝皇帝圣眷,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和《四库全书》等多项国家文化工程。父子二人都曾入值南书房,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且多获御笔题跋。董邦达的山水画墨汲宋元、取法董(源)巨(然),乾隆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是“画中十哲”之一。董诰的山水画技法直接得力于其父家学熏陶,花卉画则深受清代宫廷画家蒋廷锡的影响,各有千秋,水平不俗。二董书法多宗帖学,取法正轨,被视为清中期“馆阁体”的代表书家,董诰还被认定为乾隆帝晚年的主要代笔人。董氏父子虽官居要职,但处世谨慎、为官清廉,“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著声艺林,驰骋于诗、书、画领域,却连当时文人显贵普遍热衷的个人诗文集都不曾辑刊。
序一
序二
1 董邦达、董诰父子生平考略/方爱龙
9 三董相承画家正轨——董邦达、董诰绘画浅述/史庭荣
25 董邦达、董诰父子与西湖十景图/陈亚娜
32 董邦达、董诰父子书法艺术考论/邓钗
45 《紫云洞诗意图》轴/董邦达
46 《静宜园二十八景图》轴/董邦达
47 《帆影江声图》轴/董邦达
48 《烟雨楼图》轴/董诰
49 《弘历松荫消夏图》轴/董邦达
50 《弘历竹素园诗意图》卷/董邦达
52 《山水十二幅册》选六/董邦达
55 《幽岩放棹图》轴/董诰
56 《弘历诗意图十二幅册》选六/董邦达
62 《西苑千尺雪图》卷/董邦达
64 《仿元人山水十二幅册》选六/董邦达
67 《三希堂记意图》轴/董邦达
68 《山水十二幅册》选六/董邦达
71 《慈山图》轴/董邦达
72 《文园狮子林图》卷/董诰
74 《山水八幅册》选四/董邦达
76 《万户桑麻图》卷/董诰
78 《墨庄览胜图十二幅册》选六/董诰
81 《仿倪瓒秋林亭子图》轴/董邦达
82 《弘历和江文通诗意图三十幅册》选十/董邦达
87 《秋亭高士图》轴/董邦达
88 《万亩登丰图》卷/董诰
90 《归余纪典图十二幅册》选六/董诰
93 《仿曹知白山水》轴/董邦达
94 《仁山静寿德水长清图二十幅册》选十/董诰
99 《霜林图》轴/董邦达
100 《西湖八景弘历书诗图》卷/董邦达
102 《西湖十景图》十幅/董诰
107 《松筠清籁图》轴/董邦达
108 《葛洪山八景图册》八幅/董邦达
112 《蜀道难诗意图》卷/董邦达
114 《仿元人笔意山水》轴/董邦达
115 《雪景山水》轴/董邦达
116 《戊子新秋山水》卷/董邦达
118 《樵具十咏图册》十幅/董诰
128 《三友图》小册/董邦达
130 《仿黄王合作图》轴/董邦达
131 《仿黄鹤山樵笔意图》轴/董邦达
132 《解角图》卷/董邦达
134 《解角图》卷局部
135 《砧杵图》轴/董邦达
136 《山水十幅册》/董邦达
141 《仙山楼观图》轴/董邦达
142 《山水御配诗册》八幅/董诰
146 《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轴/董邦达
147 《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轴/董邦达
148 《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轴/董邦达
149 《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轴/董邦达
150 《西湖十景之三潭映月》轴/董邦达
151 《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轴/董邦达
152 《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轴/董邦达
153 《西湖十景之双峰插云》轴/董邦达
154 《夏山欲雨图》卷/董邦达
156 《夏山欲雨图》卷局部
157 《溪山深秀图》轴/董邦达
158 《水墨山水册》三幅/董邦达
161 《湥岩翠霭图》扇面/董诰
161 《仿南田笔意花卉》扇面/董诰
162 《溪山春霭图》卷/董邦达
164 《溪山春霭图》卷局部
165 《烟岭苍涛图》轴/董邦达
166 《秋雨绿樽图》轴/董邦达
167 《盘山十六景册》八幅/董邦达
172 《仿倪云林笔意图》轴/董邦达
173 《月净松溪图》轴/董邦达
174 《山水八幅册》选四/董邦达
176 《绘明人诗意图》轴/董邦达
177 《万有同春图册》十幅/董邦达
182 《山水图》轴/董邦达
183 《横溪诗声图》轴/董邦达
184 《柘林遗墨山水》卷/董诰
186 《山水册》八幅/董邦达
191 《西江胜迹图册》八幅/董邦达
195 《行书对联》/董邦达
195 《行书对联》/董诰
196 《行书临米芾淡墨秋山诗帖》轴/董诰
197 《楷书对联》/董诰
197 《楷书对联》/董诰
198 《行书题仁圃大人尊照》册页/董邦达
199 《行书对联》/董邦达
199 《行书对联》/董邦达
200 《行书自作赋文》六屏/董诰
201 附一:董邦达生平及绘画年表/史庭荣 史原
209 附二:董诰生平及绘画年表/史庭荣 史原
217 后记
见于著录的董诰书迹大部分都是其为乾隆代笔所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书风的形成。另外董诰成长环境的优越、从小所受的儒家人世哲学观念的影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奋斗目标,勤勉不息,加之仕途的一路顺畅,都决定了其书法风格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转变。他的字就如他的人生,平稳安静。
在清代中前期,董邦达、董诰父子既为朝廷显宦,又是艺林名家,这种朝廷内的家族现象还是较为罕见。他们与同时期的梁诗正、梁同书以及刘统勋、刘墉父子等无论在官宦生涯还是艺术声名上都同享时誉。又与汪由敦、梁诗正、嵇璜等同为清代中期帖学、馆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这些以擅书活跃于清代中前期的朝廷官员以不同的书法艺术面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代帖学书法的发展,但是作为这一阶层的书家又存在着相当多的共性。
作为同处于清代中前期活动于帝王身边的这些朝廷重臣,他们在成长经历、思想观念以及书法风格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这一群体中若干书家书法风格的基本共性是,主要传承了清代帖学书法的发展,在取法赵孟頫、董其昌的基础上上溯晋、唐、宋以来诸名家书风,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不可能出现像金农(1687-1764)、郑燮(1693-1765)等人那种充满个性、面目奇特的书法风格,虽然对清代帖学没有太大的突破但是对清代中前期帖学书法的发展仍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群体也在摆脱帖学书风束缚方面进行了不同的尝试,诸如对篆、隶书的涉猎。虽然在篆书方面仍然存在着风格较为相同的弊病,但是这一弊病也是民间大多数书家所存在的。在所见董邦达隶书书迹中,大多数都为董邦达奉敕题跋书迹,以此也可见以乾隆帝等为首的上层贵族势力也并没有严格限制碑学在当时乃至宫廷中的发展,相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碑学在清代的复兴。
(二)关于董邦达父子书法成就的后世评判
董邦达父子作为清代中前期朝廷重臣,书画乃是其闲暇之艺,清代中后期乃至当今的书学论著中对其书法艺术成就均罕有评判,所见者亦简短仅寥寥数语。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他们作品在民间流传有限这一实际情况的限制,以及对事主艺术成就的评价有一个基本的史学标准问题。随着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和民间书画热潮的兴起,有关董氏父子书法艺术成就的评判总体上已呈上扬之势,均认为他们是清代馆阁体书法的典型代表。
本文通过对董氏父子书迹的梳理以及艺术风格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对董邦达书法艺术成就的评判乃至对清代中前期上层社会这一个群体的评价还是有欠公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