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这里丽既包含作家辛勤劳动的汗水,又包含作家的艺术修养和才情智慧,也包含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甚至包含作家的烦恼、痛苦和不安,当然也包含作家对读者的引导和期望。任何文学创作既是作家与社会、历史、生活这些外在的现实发生碰撞、对抗、融合、交流的过程,也是作家与自身内在的精神、情感、思想进行搏斗的过程,更是作家与技巧、方法、才能相融合的过程,终在作家身上都会形成一种既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又带有个性化、独特性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作家创作的全过程,也体现了作家的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在任何文学作品中,作家都是一种隐秘的存在。
《隐秘的存在: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形象》主要探讨了作家的形象、作家与灵感、作家创作时的情感状态、作家面对的内在主体修辞关系、作家面对的外在主体修辞关系、作家的艺术修养、作家的写作能力、作家的修辞使命这些与作家创作紧密相关的问题,同时列举了一些当代作家的修辞观,以及一些世界上著名作家的写作生活情形和写作习惯等,涉及与作家相关的方方面面,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并结合作家自身的创作经验和现身说法,尽可能全面地对文学作品中的作家形象进行论述。
吕玉铭,男,生于1966年,甘肃张掖人,河西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本科学历,民盟盟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1987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张掖师范学校工作,先后教授过《文选与写作》《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等课程,曾获“张掖地区职业道德标兵”等荣誉称号。2004年进入河西学院中文系,主要教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文学写作》《逻辑学》等课程,曾两次获河西学院“教学能手”、一次获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推荐组二等奖及班主任称号。先后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教育理论与实践》《湖南社会科学》《名作欣赏》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小说创作修辞论》,主持并参与省级、校级科研课题多项。
文学是入学,自然人是作品的主体。作家和他所创造的人物,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拟的,两者之间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作家创造的人物是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作家的艺术修养,取决于作家对人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物本身,即人物是不是按照自己的命运轨迹来运行,遵从自己的命运轨迹的就应当是成功的人物,违反了则不是。换句话说,人物的成功与否尽管是作家创造的,但人物的命运如何发展却不是由作家来掌控的,而是由他自己来掌控。因此,作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严格说来是一种文学中的内部修辞关系。由于《隐秘的存在: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形象》所讨论的是作家,所以,如果把作家作为衡量的中心,那么根据已有作品的种种表现来看,作家和人物之间的修辞关系可分为三种。
种,俯视关系。所谓俯视关系,是指在创作中作家以高于人物的视角,对人物采取俯视的态度,即人物完全处在作家的监控视野之内。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物,他的一切包括外貌和意识都完全由作家所掌控。换句话说,人物始终都围绕在作家的周围,一切均需要作家把它表现出来。巴赫金把这种作家和人物的关系称为独白关系,即整个小说中人物的一切均由作家在独自表白,人物不能左右作家。
处在作家俯视关系中的人物在传统小说中非常常见,在传统小说中,由于作家永远都是主动者,人物只是受作家支配的一个形象,构成人物形象的各种因素虽然都来自人物本身,即人物的形象由人物自身的生活和环境决定,但正如邦达列夫说,“不论读者喜欢与否,每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反映作家,反映作家的经历、思想和感情”。所以,人物的一切其实都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以表达自我思想情感的一个形象符号。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这一类型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由作家来掌控,作家知道他们的一切,甚至对他们的心理也了如指掌,以至于他们后都已经符号化,代表了某种道德理念,成了浮雕。
第二种,平等关系。所谓平等关系,是指作家在创造人物的过程中,尊重人物的选择,和人物处在平等的关系中。在这种关系中,人物不是作家的傀儡和附庸,作家也不是人物的主人和掌控者,他们各有各的生活轨迹。当然,这里的人物并不是主动出现在小说中的,也是作家虚构的,只是人物在文本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轨迹,不是以作家的意志而存在。人物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展开他的人生历程,作家即便作为人物的创造者也不能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只能尊重人物,由人物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持有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巴赫金的理论支点主要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人物都是些教堂里的人物。在教堂里,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一起,有圣洁行善的教徒,也有罪不容诛的恶人,有灵魂升华之人,也有死不改悔之徒,比如拉斯柯尔尼科夫、“地下室人”、梅思金公爵、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他们都如同生活在教堂中的人物,彼此之间相互对立,灵魂难以沟通,但他们共存于一个教堂中,就像但丁所描绘的世界一样,是完全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