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传播研究(2017第2辑)》以“怀恋青葱岁月,记录经典采访”为主题,编发了24篇本报记者的采访亲历回忆,讲述“新闻”背后的艰辛和坚持、感悟和成长。作者既有目前主持报社编辑工作的领导,也有活跃在采访一线的新兵;内容既有对30多年前采访“长江第1漂”、大兴安岭大火救援的深情回顾,也有对近年侦破湄公河大案、赴安哥拉“打黑”的生动记录。从数量上讲,这24篇文章记录的采访只是人民公安报创刊以来采访活动很小的一部分,但从价值上讲,它们代表了本报各个时期的重要采访,总体反映了本报记者的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优良作风,是对人民公安报发展历程的另类总结。
众所周知,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的生命。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需要围绕确保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来展开和确立。有学者把它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以追求真实为职业天性;二是以忠于事实为职业操守;三是以深入现场为职业习惯;四是以客观公正为报道原则;五是以社会效果为职业良心。
新闻记者必须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访,掌握第一手材料,这不仅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要求,也是优秀记者成长的必由之路。谈到记者深入现场采访的重要性,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一句经典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也是一项很辛苦的职业。只要有新闻发生,不论白天黑夜,不论艰难险阻,不论战火纷飞,记者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在一篇篇看似寻常的新闻报道背后,都浸透着他们的辛劳、智慧、汗水,甚至伴随着危险和牺牲。”这段话,是对新闻职业精神的生动描述。
人民公安报三十三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新闻职业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的历程。人民公安报那些优秀的报道、获得各种奖项的作品,都是记者深入基层、随警作战的战果;人民公安报那些被各级领导重视、被作为决策参考的报道,都是记者深入生活、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人民公安报那些独家的、被各大媒体转发的报道,都是记者及时赶赴新闻现场、在生活的海洋里捞出来的鲜货和干货。这张报纸之所以能由当初一个对开四版的周报,发展成为今天集日报、周刊、杂志、内参、网站、新媒体于一身的行业龙头,除了时代的发展和公安事业的需要,一个重要的内因,是它一直坚守了新闻职业精神,贴近现场、贴近基层、贴近民警,及时传递党和国家关于政法、公安工作的决策部署,真实反映公安工作、公安队伍建设的战果和困难,诚心实意为基层一线民警鼓与呼,从而成为全国公安机关的新闻信息中心和广大民警的工作指南、良师益友。
卷首语
刘元林回顾经典采访传扬新闻职业精神
经典时刻
孙福会大兴安岭的火场记忆
邵清滢我与维和警察的情缘
孙宝叶亲历“长江第一漂”
苏传庚新闻报道的“想”与“跑”一——从几次难忘的采访说起
非常现场
赵飞九八抗洪:亲历荆江保卫战
郑明波像生命救援一样不断搜寻——云南鲁甸地震救援采访回顾
王文硕湄公河不相信眼泪——亲历侦破湄公河“10·5”案件
石丽珊有一种力量叫“责任”——汶川大地震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
石杨围剿暴恐,我们不能缺位——亲历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案件
冯芝芬那一刻。我疹得慌——1997年白宝山系列抢劫杀人案采访纪实
孔大为新闻敏感源于社会责任
现身说法
马永梅为公安英烈母亲过母亲节
刘学刚再回首,我心依旧——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报道拾忆
杨淑珍辞世前,他为报社写来感谢信——为遭受打击迫害的打黑民警鼓与呼
霍志坚“重走长征路”,收获知多少
郭坤泽在安哥拉随警作战——本报首赴非洲采访报道记行
胡明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采访一级英模朱明健启示录
温馨记忆
胡杰探访云南最后一个马背上的派出所
史贵中一个“好事之徒”的快乐时光
翟永太邱娥国鲜为人知的幕后新闻
程林杰汶川抗震,那些没有写进报道的人
赵含宁我在报社实习的日子
夏晓露从红星胡同18号穿越1992
刘元林公安新闻的道、法、术——从人民公安报社三位新闻同人说起
《法制传播研究(2017第2辑)》:
三、采访长漂的几点体会
这次历时179天的追踪采访,使我对大学四年新闻专业的课本知识有了全方位的实践和体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一定要充分尊重被采访对象。新闻是人跟人打交道的行业,绝大多数的采访是向人提问题,与被采访对象沟通。在玉树,漂流队开全体会传达阮崇武部长的慰问,当李缉光老师介绍我时,我说了一句话:“请大家多关照。”这看似一句平常的客套话,却是我实实在在的心里话。因为刚到那里,我有一个与全队50多人熟悉、结识、了解的过程,有一个事后采访从源头到直门达1200公里漂流情况的过程,需要靠这些队员提供素材。后来情况了解多了,才知道,我到玉树以前,漂流队队员们已经对记者们有了反感,原因是队员们除了漂流外,还要帮记者们拿器材,到了住处要帮记者搬东西,而记者们“像官老爷一样”。后来队员告诉我,原以为北京来的女记者娇气,又带着部长的亲笔信,指不定多傲慢,没想到我还挺谦和,很好相处。
我心里清楚,这次长时间的随队采访,记者与采访对象可谓同舟共济,记者与队员之间并不是单纯的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
只要有机会与队员聊天,我就天南海北,什么都谈,了解他们的性格、兴趣,参加漂流队的前前后后,并尽力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包括洗衣服、烧水、做饭,给他们的水壶里灌上水,有条件时多准备些食品。正是这些日常琐事,使我得到了队员们的充分信任。
队咒们愿意给我讲漂流趣闻,讲个人的所思所感,还尽他们所能帮助我、照顾我。有时宿营江边,有队员会悄悄把自己的气垫床、睡袋让给我,他们却几个人挤在一起,睡在岩石上。队里有少数民族队员,他们性格开朗、豪爽,淳朴、讲义气,且中国传统的“知恩必报”的意识很强。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上,每人背自己所需的物资已气喘吁吁,而他们却抢着帮我背东西。几百米绝壁横在眼前,手脚并用尚觉不保险,一不小心就会坠人金沙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却腾出一只手拉我前行。为了向指挥部及时电告突发情况,一位藏族队员骑马出发了,两天的山路他要一个人一天赶完。那时我们带的食品吃完了,只有在路上遇到游牧的藏胞,向老乡要些干粮、糌粑。这位藏族队员把背包里一直舍不得吃的一听罐头留下来,嘱咐老乡:“把这个给孙记者,一个普姆。”当我们见到那个藏族老乡时,他有些神秘地把那罐头交给了我。
在长时间的朝夕相处与采访中,我与队员们成了朋友,那些藏族队员都叫我“小兄弟”。
二是新闻记者要具备责任感。有人说,记者就是忠实的记录者,言外之意是冷静的旁观者。我身边有许多熟悉的公安新闻工作者在随警作战时,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时,首先当战斗员,然后才是记录者。在长漂的采访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当成共同完成长漂壮举的参与者,并为此尽自己所能。
在巴塘,为了寻找遇险失踪的队员,我找到当地公安机关,借到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讯工具——对讲机,为搜寻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
8月底,漂流队漂抵虎跳峡口——云南中甸县下桥头镇。虎跳峡全长16公里,落差207米,峡谷深达3000多米,比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还要深1200多米。海拔5600米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对峙两岸,江面最窄处不足30米。虎跳峡不仅以水险闻名于世,且以两岸雪山险陡、风景奇特著称。可通行的哈巴雪山一边,页岩山体垂直矗立,仅留下崎岖又狭窄的小路,最窄处不足一米,山上不时有乱石滚落。峡口7公里处可通车,但雨季常有泥石流造成山体塌方,土路泥泞,稍一闪失就可能滑人虎跳峡。
为了能安全漂过虎跳峡,指挥部决定启用密封船。等待密封船制作的近一个月时间里,漂流队驻扎在下桥头小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