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关于中国口号的文章,源于很多人对口号的误读。
一提到口号,人们一般认为那只是带有纲领性和鼓动性的简短句子,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产物。其实,口号的内涵并非如此狭隘。口号是它所属于的那个时代、那个领域的大势所趋、发展所向。口号并不一定只存在于口头.也并不一定由民众众口齐声呼喊。口号也可以存在于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呈给皇帝的奏折当中;口号也可以存在于一位富于开拓创新的文学家所撰写的诗序当中……
正因如此,口号或许妇孺皆知,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在当时,这句口号可以召集百万之众,使东汉王朝瞬时陷于崩溃。口号亦可以只流行于一个小团体之中,如“点铁成金”,它只为江西诗派的诗人们所熟识,奉为圭臬。口号也许在当时还是国家的高度机密,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只回响在两位政治家的帷幄之中、口齿之间,是夺取天下的法宝,秘不示人。
一条从历史的嘈杂声音中穿透而出并为我们现代人所侧目的口号,它所共有的特点应该是集中浓缩地表现一种观点、一种思想。而这种观点和思想正好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领域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在今天看来或许很高明,或许有缺陷,但不管如何它都代表了那个时代本民族最优秀人才的最高智慧,代表了他们为解决历史发展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艰苦努力;这种解决方案在当时也许成功了,也许失败了,但是都对当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并对后世历史的走向产生着深远弥长的影响,甚至直到今天。
我想,这是一句经典口号所应当具有的意义。
去年夏天寓居北师大的时候,我将上述想法与好友李奉明进行了沟通,没想到一拍即合。我们又与奉明的好友谢天武交换了意见。随后,天武为这本书的出版多方奔走,付出很多艰辛。
在得知我要做中国口号的文章之后,远在杭州的好友家乐四弟马上寄来一本中华书局版的《古谣集》供我参考。家乐于浙江大学治西洋文学,尤以爱尔兰文学功力精湛。说来惭愧,我身处的环境是一片学术沙漠,为免于太过异类,平日隐介藏形,不闻钟吕金玉。家乐的书到时,我正忙于俗务,心浮气躁,收到来自杭州的邮件颇感意外。翻看那密匝的竖版繁文,我顿感心脾沁清,洗去多日案牍俗务的渍垢。家乐信中更以“史乃兄事”作勉,令我颓驼的精神一振。民谣不同于口号,虽此书在《口号中国》的写作中并未用于实际参考,然斯人斯书予我的友情、善良、尊重、执著、严谨、开拓之精神眷顾却始终伴随着我的写作。
此后我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写作生活,每日流连于古人的唇齿之间,聆听那跨越千年的铿锵之声,艰辛而愉快。2008年夏天,奥运圣火刚刚熄灭的时候,喜讯传来,承蒙经济日报出版社错爱,同意将此书付梓。
在我的总体构思和大纲框架下,唐宋时代的一部分口号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越做了资料整理和初稿写作工作。我虽无逢人说项之癖,亦知不可掩人之功。没有这么多朋友的帮助,《口号中国》恐怕还不能这么快与读者见面。
最后,还是要对《口号中国》作简单的介绍。本书截取自夏代以来各重要时期的经典口号百余个,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从当时流行口号的角度切入,力求以人文的笔触见证历史,以历史的底蕴支撑人文。如果能够通过对一个个口号的解读,给读者展现当时整个历史时期社会状况、文化态势,使读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体味激情、洞察时事、思索未来,那将是作者梦寐以求的。
口号并不一定只存在于口头,也并不一定由民众众口齐声呼喊,口号也不可以在于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呈现皇帝的奏折当中。
口号也可以存在于一位富有开阔创新的文学家所撰写的诗序当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自底层的血统怀疑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古老民族在燕然山下的呐喊。
水能载舟,亦能覆卉——靠阴谋崛起的千古明君。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乞丐到君王。
师夷长技以制夷——破落帝国的励志格言。
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国民大革命的彻底失败。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纪陶然,男,河北廊坊人。专栏作家、评论人。长期为各类媒体撰稿,作品以历史文学、文化评论、艺术鉴赏为主,涉及文学、历史、考古、传奇、典藏、地理、音乐等多个领域。在国家、省市级报刊、网络媒体发表各类文章一百余万字。
百家争鸣,其命维新——先秦篇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有日出就有日落
尊王攘夷——将国家托付给仇人
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春秋争霸的暂时休战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民族的治创良药
爱人——看上去很美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民办教育理论家
兼爱非攻——知义而不合宜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改革者的美好时光
远交近攻——点滴蚕食,终成鲸吞
帝国威严,明月雄关——秦汉篇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始皇帝的千秋大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自底层的血统怀疑论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一个流氓的发家史
和亲誓盟——女人,斩首行动的利器
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大乱之后有大治
诛晁错,清君侧——清君还是清君侧?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百家虽黜,儒术亦黜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古老民族在燕然山下的呐喊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大汉将军气吞万里如虎
再受命——历史将书生推到前台
刘氏复起,李氏辅之——重整乾坤的善意谎言
复高祖旧业——大目标成就大事业
退功臣而进文吏——吐故纳新、不伤和气
柔道治国——光武皇帝的中兴之术
苍天巳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不是宗教的力量
悠悠乱世,潇潇风骨——魏晋南北朝篇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才
计资定品——门阀时代的选官制度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未捷身先死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不作寻章摘句老雕虫
越名教而任自然——打了千年的哑谜
若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生击楫至今传
王与马,共天下——一千七百年前的“马王配
胡汉分治——十六国的统治之术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南方之幸,北方之哀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少年天子的汉化革新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掷向佛祖的匕首
江山再统,盛世辉煌——隋唐五代篇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土崩瓦解、独夫授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靠阴谋崛起的千古明君
不立文字——越无文字,越是经典
将兵入朝,讨杨国忠——叛臣与奸臣的合力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天可汗的万年
灭佛——会昌法难的前前后后
天补均平——我花开后百花杀
东梦华,大漠雄风——宋元篇
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扫平十国的统一战争
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藩镇势力的终结
兴文教,抑武事——以文治国的利与弊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气魄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祓“挤兑”出来的不二法门
还我河山——八千里路云和月
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泱泱大国的儿皇帝
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读的朱子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开河变钞祸根源
明月清风,大江东去——明清篇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乞丐到君王
安养生息一大乱之后要大治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地方反叛的唯一成功案例
四夷顺则中国宁——大航海时代的中华帝国
役归于地,计亩征收——中兴中衰只一步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晚明儒家异教徒
均田免赋——十七世纪初的话语英雄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背父救国——只忠不孝的民族英雄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不仅仅是发式的问题
反清复明——没有结束的叛乱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激增的开始
火耗归公——大清国的高薪养廉政策
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调整
严禁鸦片——毒品与一个古老帝国的命运
华夏巨变,帝国残阳——晚清篇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六朝金粉中的农民起义巅峰
师夷长技以制夷—-破落帝国的励志格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洋务派的救亡理论
变法自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实业救国——从状元到实业家
扶清灭洋——一场让人笑不出来的闹剧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从改良到革命
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假立宪真专制的自白书
中华共和万岁——武昌城头第一枪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民国篇
五族共和——民主不分民族
护国讨袁——八十三天皇帝梦的破灭
打倒孔家店——烧了孔家店,救出孔子来
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弱国外交引发的爱国运动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寻找革命合伙人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旧军阀,请来新军阀
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一国民大革命的彻底失败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语道破天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十世纪最准确的预言
北上抗日——堪称奇迹的战略大转移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到敌人后方去——敌人后方是战争最前线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铁丝网在这里失效
和平、民主、团结——没有一厢情愿的和平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将革命进行到底——痛打落水狗
雄关漫道,曲折探索——新中国篇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的声音、大国的姿态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国地位的奠基石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欲速则不达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被夸大的主观能动性
向雷锋同志学习——永远的榜样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标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言兴邦
小平您好!——不仅是问候语的变迁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只争朝夕
贫困山区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失衡后的平衡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是种植希望的工程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秉承历史,继往开来
五讲四美三热爱——精神文明的力量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有重点的全面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走出去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汶川挺住,中国加油!——真爱暖人间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见证中国,拥抱世界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为贵,一脉相承
百家争鸣其命维新——先秦篇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有日出就有日落
这个故事属于遥远的传说。
黄河下游一个高高的土台上,梳着东夷发式的商族首领汤率领臣民祭祀天地祖先,宣誓征伐夏桀:
各位听真,不是我天生有反骨,喜欢造反作乱,只是夏桀这人罪恶滔天,上天命令我来灭掉他。
随后他历数了夏桀罪状。最后说:
夏朝的老百姓都说:那个毒日头啥时候能灭亡,我情愿和你同归于尽!大家看看夏王的德行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今天我必须不畏艰险带领大伙去讨伐他。
这段誓言保存在中国最古老晦涩的古史《尚书》中。夏朝老百姓那句话的原文便是:“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据说这就是老百姓反对夏桀的口号。
但这一切都只是“据说”,据汤所说。这是一个巫祝与君主、传说与历史、时间与空间纠葛缠绕的时代,大体的历史真实都难以说清,更何况一句挂在嘴边上的话。我们只能从保留下来的有限史料去窥探那个遥远年代的一鳞半爪。
夏朝的祖先是治水有功的大禹。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从而开始了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启去世后不久,夏朝一度失国,少康中兴以后,也只有少康的儿子季杼在位的时候比较强盛。夏朝虽被后世奉为中国当时的正统,但这个国家的实际控制范围,只是北到山西的长治,南达河南伊水流域,西到陕西华山一带,东至山东河济之间。其势力和影响大概达到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
而以后的帝王一代不如一代,最后即位的是夏禹的第十四代孙子夏桀。据说夏桀很勇武,他可以用力将鹿角折断,但他把这样的勇武全部用在游猎征掠上了。
夏桀的对手汤是商部落的首领。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帝喾的妃子简狄在野外洗澡的时候,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契长大后,协助夏禹治水,因功封于商地。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
契既然协助过大禹治水,自然与大禹同时代。契向下传了十四世到汤,这段时间相当于夏朝。汤即商国王位后励精图治,商国逐渐发展壮大,并开始了自己的兼并战争。
商与另一个诸侯国葛毗邻。汤见葛伯不祭祖宗神灵,就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没有牛羊作牺牲,汤就派人送去牛羊。葛伯却将牛羊吃了,仍然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诘问,葛伯说没有粮食,只好把送来的牛羊给吃了。汤又派人去帮助葛国种田,并且还派些老弱去田间送饭。葛伯竟带人去抢饭,若不给就将送饭的人杀死。汤觉得自己对葛已仁至义尽,于是出兵伐葛。结果一举灭了葛国。后来夏桀责问汤为什么要灭葛,汤将事情的经过禀告给夏桀,夏桀也无话可说。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汤在当时已经以国际警察的面目出现。葛伯祭祀不祭祀自己的祖先并不关汤的事,完全是葛国的内政,汤却要干预。结果葛伯杀了汤的人,使汤找到了出兵理由,灭了葛国。夏桀是当时的盟主,汤的作为却没有得到夏桀的授权。由于商国的综合实力强劲,夏桀也无可奈何。这种事情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也能找到些许影子,原来并不新鲜。
夏桀看到汤的势力日渐强大,非常担心,就召汤入朝。汤这时还是应召的,结果被夏桀囚于夏台。汤的大臣伊尹与仲虺闻讯,马上搜集珍宝、美女进献,请求释放汤,夏桀于是就释放了汤。夏桀放虎归山的原因按史书上讲是好色贪财。当然,这只是最终的胜利者汤的一面之词,也许是汤跪在夏桀的面前表示以后绝不擅作主张,夏桀心软放了他。真正的历史可能是二者皆有,既服输又上供,和夫差放勾践差不多。
汤回国后,扩张行为并没有收敛。他出兵征伐了韦、顾,准备乘胜攻打昆吾。昆吾是夏朝的一个大诸侯,国君称夏伯,是夏桀的屏障。伊尹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让汤坐观其动,但其间应该对昆吾有些挑衅行为。第二年,昆吾自恃兵力雄厚,首先率军攻商。这样,挑起战争的责任已经推给昆吾,汤与昆吾的战争就成了汤保家卫国的战争。汤一举消灭昆吾,杀了夏伯,并且停止向夏朝上贡。这时汤已经和夏桀平起平坐了。夏桀见商汤灭了昆吾,且不纳贡,大怒,于是发动九夷之师伐商。但九夷之师并不听从夏桀的指挥,都各自按兵不动。伊尹这时陧吞吞地说:“可矣。”汤正式兴兵伐夏。于是有了前边那篇誓词。
汤与夏决战于鸣条。此战夏军溃败,夏桀逃窜南巢,夏朝灭亡。夏的后代被汤流放到杞地,就是今天的开封市杞县。
就目前能够看到的文字资料来讲,夏桀确实是一个暴君。《史记‘夏本纪》说他“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吕氏春秋·慎大览》说他“为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墨子·明鬼下》说他“主别兕虎,指画杀人”,“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另外,桀还宠爱妹嬉,又娶岷山二女,还有“女乐三万人”等。《吕氏春秋·慎大览》、《庄子·人间世》
还记载:大臣关龙逢勇于直谏,夏桀大笑一声说道,我有天下,就像天上有太阳,只有太阳从天上消失了,我才可能灭亡。然后把关龙逢杀掉。商汤说夏朝老百姓有“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口号也是来源于夏桀以太阳自比的狂妄。
但这些记载都晚于事实的发生年代至少一千年。作者的根据都是《尚书.汤誓》中汤的一面之词,并非自己亲眼所见,也不是根据别的原始资料。夏桀的暴行只是孤证。汤作为夏桀的对手,他的话有几分可信呢?
尊王攘夷——将国家托付给仇人
春秋。
武王与周公的威德已随岁月远去,东迁的周王室势力衰落,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路诸侯运用祖先赋予的权力,重新分配着祖先留下来的土地。偌大的中原国界纵横,犬牙交错。
这天,在莒国与齐国的边境线上,一队车马正在朝齐国首都临淄的方向飞奔。为首的兵车上站立着一位公子,他眉头紧锁,锁住了眉宇间的几分英气,不住地对车夫喊着:“快!快!一定要赶在纠的前面!”他腰间的青铜带勾映着骄阳闪闪发光。
突然,从路旁林中飞出几骑,其中一人弯弓拉箭,话也不搭,便是一箭。车上的公子应声倒下。“公子遇刺了!”车队一片混乱。
射手一阵冷笑,又消失在林海当中。
不多时,车上的公子却缓缓站起,手里还握着那支箭。原来,箭正射在青铜带勾上,公子故意倒下来迷惑对方。“想杀我姜小白,没那么容易!”公子切齿道。他低头看看箭杆上的铭文:管仲。小白公子将箭一折两段:“管仲,我定报这一箭之仇!”
原来,当时齐国国君齐襄公荒淫无道,政治腐败。他赏罚不明,诛杀不当,臣民人人自危,甚至连他的亲兄弟也害怕被害,纷纷逃到外国避难。他的弟弟公子纠由管仲辅佐逃往鲁国,另一个弟弟公子小自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
公兀前688年,齐国发生政变,齐襄公在政变中被人杀死,齐国一时没有了国君。各派大臣都开始了策划拥立君主的活动。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偷偷派人到莒国去,召公子小白回国;而此时鲁国也正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害怕公子小白先回国即位,便带了一支轻骑前去拦截,于是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鲁国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的军队听到小白已死的消息,觉得已经再没有人和公子纠争位了,便放缓了行军速度。而公子小白却加快速度,日夜兼程。终于,他在公子纠的前面赶到齐国的首都临淄,登上了国君的宝座,他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发誓要杀死管仲以报一箭之仇。同时,他还想封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的大臣鲍叔牙做相国,帮助他完成称霸大业。而鲍叔牙知道管仲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对他非常敬重和爱惜,便向齐桓公举荐。齐桓公大气就大气在这个地方,凡事以江山社稷为重,不但虚心接受了鲍叔牙的意见捐弃前嫌,而且拜管仲为相国。
为和各诸侯国展开竞争,管仲为桓公谋划,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将齐国置身于诸侯老大的地位,挟天子以伐不服。所谓“尊王”就是表面上尊崇周天子的权力,承认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其实是在树立齐国的权威。
如公兀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打算,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会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第二年,齐桓公因郑文公没有参加首止之会,便借口郑文公不尊敬周王,率联军讨伐郑国。
还有一次,管仲带着齐国的军队去攻打楚国,楚国慌忙派使者来问原因。管仲不紧不慢地说:“按规定,你们楚国每年都应该向周王迸贡茅草,用于周王祭祀,可是你们好几年没进贡了,所以要惩罚你们。”楚国使者听了莫名其妙。心想管仲是不是吃错药了,为了几捆茅草至于打仗吗?汉江边上不是有的是嘛!割几捆给他就是了。于是乖乖地割了几捆茅草让管仲带回去交给周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