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衍变发展中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应当是一种恰当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这些技艺的持有者将自己本身的技艺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获得劳动的报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艺传承,并在自己的作品与使用者的对应中,使技艺的继续与创新具有激发创造智慧的基础。这套“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记录了这些传承人技艺传承的历程,他们的技艺如何精湛,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如何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技艺在传统的浸润中也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们也因此具有了持续传承的经济基础。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和人口被纳入到世界变化的总体格局之中。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的。而保护各个民族具有独特创造个性和蓬勃生命活力的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态不成为博物馆化和标本式存在表象,而永具生生不息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想,读者会从“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中体会到这些。
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时代性的课题应当怎样正确解答,人们的答案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的根源,主要是源自推动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单纯的经济资源,在保护的名义下扭曲其本质特性过度开发,如把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歌舞改变为肤浅时尚的刻板表演服务于旅游场所,或把传统手工技艺视作不具经济潜力的项目而任其式微,等等。近年来,我们还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在城市特别是农村建设中,以新的建筑或新的环境形态将承载某个特定区域人们世代相传文化技艺的物质载体(如某些文化空间)彻底改变。这种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情况,已经并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伤害。我们应该正视并改变这种现象。
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确的保护不是使它凝固和停止发展。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证其按照自身内在规律去自然衍变,在自然的衍变中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相并行,我们既不要人为地去中断它自然衍变的进程,也不要人为地去使它突变。我想,这应是保护工作最根本的意义,也是保护工作最艰难、最核心的用力点。SQS-2016-0119——bk0026.jpg
王文章,男,1951年3月生,山东寿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曾发表60余万字艺术理论、评论文章,主编《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京剧大师程砚秋》、《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等。曾获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
总序
口述人喻湘涟、王南仙简介
喻湘涟与王南仙都是50年来从未离开惠山泥人艺术的坚守者,她们从未中断彩塑生涯。喻湘涟专攻捏坯,王南仙专攻彩绘;两人合作近40年,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一对搭档,是当今惠山泥人大师中最有代表性的彩塑艺术家。
第一章 惠山泥人的历史
惠山泥人也叫无锡泥人,当代又称“惠山彩塑”、“无锡彩塑”或“无锡惠山彩塑”,是以产地冠名的著名民间工艺品。大约起源于明代晚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一、惠山的风俗养育了泥人
二、惠山的水、牌坊和祠堂
三、惠山泥人的历史传承
第二章 喻湘涟与王南仙的手捏戏文生涯
喻湘涟侧重于塑,王南仙侧重于彩。这种彩塑分工的合作方式在中国彩塑界为惠山所独有。两位大师秉承前辈传统,坚守传统阵地,体现出难能可贵的艺术追求。经历了近40年的协作,两位大师的合作关系已经达到了“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程度。她们的作品凝聚着二人共同的艺术理想,体现了共同的艺术成就。
一、一对40年的搭档
二、喻湘涟的家族史
三、喻湘涟的捏塑师承
四、王南仙的彩绘泥人生涯
五、在泥塑彩绘训练班和泥人厂的日子
第三章 喻湘涟谈泥人的捏制
惠山泥人手捏戏文的捏坯技术比较复杂,不仅需要熟练的捏坯手法,还需要作者对戏曲本身、对彩塑本身的理解与判断。彩塑作品不仅仅是对舞台形象的记录,它是作者将最精彩的戏文情节进行再创作的结果。
一、手捏戏文技法概说
二、泥土与工具
三、手捏戏文十八法
四、造型程序与方法
五、结束语
第四章 王南仙谈泥人的画技
王南仙详尽描述了惠山泥人传统彩绘的设计思想和彩绘方法、装饰方法。惠山泥人的彩绘以“新、清、齐、爆”为最高境界。除了用颜料彩绘之外,惠山泥人还需进行精心的装饰,行话叫“装銮”。通过装饰,达到“闹猛”的效果。
一、惠山泥人传统彩绘基础知识
二、彩绘的原料与配制
三、彩绘的工具及其功能
四、彩绘程序及基本技法
五、惠山泥人的传统装饰技法
六、惠山传统泥人中常用的图案
七、泥人的保护
第五章 大师谈泥塑艺术
关于惠山泥人,无论是历史遗留的优秀作品,还是现在创作的优秀作品,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其中口传心授的经验和方法所蕴含的创作思想、审美趣味以及一套完整的手工技艺,都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一、惠山泥人绘与塑的关系
二、惠山泥人的艺术特点
三、惠山泥人的流派问题
四、惠山泥人与戏剧
五、惠山泥人现在面临的传承问题
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第六章 大家的评说
王南仙与喻湘涟多年来辛勤耕耘于惠山泥彩塑艺术之中,对惠山手捏戏文的继承、创新与弘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并以其艺术实践的优秀成果享誉于海内外,王南仙、喻湘涟都具备杰出传承人资质。
喻湘涟、王南仙年表
后记
所以,你不能说你妈妈不是艺人。
喻湘涟:我妈知道你们夸她,她高兴死了,哈哈。
王连海:可是您的外祖父怎么会把这个手艺传给女儿呢?
喻湘涟:没有传给女儿。外祖父传给我妈妈的只是简单的技艺,画画、印坯是会的,但是要搞创作是不会的。我曾外祖父会捏泥人,我祖父也会捏泥人,但是我妈不会捏泥人。我捏泥人的技艺一部分来自外祖父,一部分来自蒋子贤。像我们家画的泥人都是一贯到底,画猫也是一贯到底。我们家泥人分5个品种,我外婆画小麻雀,一天能画300多个呢!
王连海:印好的坯子放在露天里,不十白淋雨吗?
喻湘涟:不怕,坯子都放在祠堂里,太阳晒不着,雨淋不着。我们家是种田的,没有祠堂。我们家隔壁是蒋家的祠堂,我们就把泥人胚子放在那里。我的外祖父家开了一个小店,他是一面做泥人一面卖。我们家是三开间的房子,祖上传下来的,是曾祖父传下来的,两面是橱柜,样品放在里面,作品放在下面,连画带卖都在里面的。中间有一个空间是学生住,是干活的工作台;一个空间住的是我的外祖父;我妈跟我自己的外婆住在另一边。
我外婆也做泥人。我外婆的父亲是丁阿金的嫡亲兄弟。我师傅蒋子贤有三个师傅,一个师傅是我曾外祖父蒋三元;第二个师傅叫杜金福;第三个呢,就是丁阿金,是他干爹爹。他又是周阿生的孙女婿。为什么蒋子贤的作品那么好呢?好多人的东西都在他脑子里呢!后来我研究出来,我的师傅蒋子贤是神似丁阿金的,他是丁阿金的味道多些,周阿生的味道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