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求石奇遇记
讯息费用是交易费用其中一种,引进这局限对解释行为或经济现象重要。在经济学者中,虽然科斯(1937)与哈耶克(1945)早就关心讯息费用对市场的影响,但要到1961 年施蒂格勒发表他的《讯息经济学》才热闹起来。跟着1963 年阿罗提出道德风险;1970 年阿克洛夫发表《柠檬市场》,提出人与人之间讯息不对称这个大话题;1973 年斯宾塞提出讯号;1975 年斯蒂格利茨提出过滤。这些理论或观点后来一律拿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我一律不同意。我反对的理由曾经颇为详尽地发表在《经济解释》卷三第八章:《讯息费用与市场应对》。
以物为本求得玉石定律
1975 年的春天,在西雅图华大,我对同事巴泽尔说研究讯息费用应该从以物为本入手,即是要从物品或产品本身的性质或特征为出发点做考察,然后推出为什么这些性质或特征会导致讯息费用的转变。当时长假在即,我对巴兄说会到香港的玉石市场考察产自缅甸的翡翠玉石。翡翠是明显的选择,因为众所周知,翡翠的原石出售时,卖家往往刻意地不把石件切开,只磨出一些很小的水口,让考虑购买的人从这些水口猜测石内的玉质与色泽究竟值多少钱。猜错的机会非常高,把翡翠原石一刀切开会真相大白,为什么不先切开才出售呢?为什么玉石主人一般要隐瞒讯息,害得无数的玉石专家要花数十年时间去研究怎样能细察其外而增加猜中其内的机会?
1975 年的夏天,我到香港九龙广东道那个当时是举世最大的翡翠市场考察了两个月,不少朋友协助。可惜到今天,我自己还是不懂得翡翠玉石应该怎样看:原石不懂,制成的产品也不懂!不懂,但在学问上我还是推出了重要的玉石定律。这定律说,在市场值钱的讯息会导致隐瞒讯息的行为, 增加了作为玉石专家的研究成本,但如果没有这些专家的存在,翡翠玉石不值钱;换言之,翡翠值钱是因为有懂得鉴别优劣的专家存在。其中的经济含意是有趣的:翡翠玉石的市场价值,大部分是源于专家们付出了研究的投资,而如果讯息费用微不足道,翡翠玉石不会那么值钱!
翡翠与田黄各走一端
1982 年从西雅图华大到香港大学任职,1983 年到福建一行,我的注意力立刻转到一种名为田黄的石头去。我那个以物为本来考察讯息费用的思维, 遇到田黄石是走进另一片新天地。事情是这样的。翡翠玉石,要知道什么是翡翠难度不高,用不着花很多时间,但翡翠玉石之间的质量或价值差别的判断则是难度极高的学问,有不同层面的判断要求,不是专业不容易学得懂。田黄呢? 刚好倒转过来。肯定知道是田黄石,不同石件的质量优劣判断,如果有足够的件数放在面前,孰优孰劣一个初学的花几个小时就可以有足够的掌握。鉴证田黄石的主要困难,是不容易判断说是田黄的是不是田黄。
天下怎会有那么过瘾的学问呢?翡翠难知优劣;田黄难知真假。要明白讯息费用或高或低的理由,我们不凭着以物为本的认识做体会,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呢?这是数十年来我考察了多项收藏品的理由,而任何有鉴证困难的收藏品,原则上,都是环绕着翡翠与田黄的鉴证难度各走一端的变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数十年来我喜欢在街头巷尾跑,被经济学的一些行家说我放弃了学术。数十年下来,我去年完工的厚达千多页的《经济解释》被从事工商业的众君子认为有实际用场,而我则认为那些把自己关进办公室内,靠回归统计与数学方程式打进大名学报的众君子的学问,半点实际用场也没有。
鉴别田黄困难有二
当年考察以田黄为核心的寿山石,1985 年教我的主要是一位姓郭的老人家。学习的过程主要是跟他买石,买了好几年,从中环绕着田黄之别去求教。我要到年多前才知道郭老是寿山一带的一位名人,因为见到一本杂志报道他谢世的消息,专文细说他的平生,写出好几千字。
今天回顾,当年学习鉴别田黄的困难有二。其一是田黄的数量实在少。想想吧。主要是产于一块面积不大的田地,而重视田黄却起自清代的康熙。三百多年来,该幅田地被反复挖掘过无数次,轮到我们这一代基本上早就没有。学鉴证收藏品的首要条件是有机会见得多。把实物拿上手,第一时间的感受如何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不多见是难以培养出这感受的。理论滔滔的鉴证专家多得很,可惜基本上靠不住。
第二个鉴别田黄的困难,是何谓田黄的定义有变。可能是市场的要求使然: 昔日只限于一幅田地的产出,今天被伸延到几公里的溪流。田黄不再限于田地,而类似田黄的石料纷纷把田字押上去。我不怀疑好些石料的质量与田黄相同,但数亿年下来埋在田下与不埋在田下应该有别,要真的分开总要有点武断的成分。
话虽如此,像我这种算是学满了师的人,一件上佳的田黄石,拿在手上会立刻知道,只是档次低下的往往有争议。我认为鉴别田黄的要点不是众说纷纭的几项特征, 而是在柔软、易下刀的感受中,其石质组织非常紧密,而且有温暖感,仿佛像糖果那样要咬它一口。可以冒充田黄的石料有好几种, 但在那所谓灵气的感受上,没有一种可与上佳的田黄相比。
不速之客带来奇遇
十多年前,一位不速之客拿着数十方石章向我求售,我一看就知道是重要文物。我肯定地知道,有三个原因。其一是石章的刻钮者大部分是杨玉璇与周尚均,我对此二君的作品有认识。其二是那些石章一律是芙蓉石,属将军洞的旧芙蓉,而将军洞失踪近百年了。那些石章不可能是今天的复制。其三是那些石章的篆刻风格是清朝宫廷的,刻手来来去去都是那组人。
救我一救是将军洞的芙蓉石再不值多少钱,所以我能动用一个基金的钱把整批芙蓉石章买了下来,分多次成交, 共二百多方。大约三十年前,一位香港朋友收藏将军洞的芙蓉石章, 动不动逾十万港元一方。然而,约二十年前一些新芙蓉石出现,比将军洞的多色彩,售价只约二百港元一方。这使将军洞之价跌得面目无光。
文物的价值呢?我懂你不懂,租值理应由我收取可惜这方面这批旧芙蓉石的物主比我懂得还要多。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部分的芙蓉印章的盒子内都有一小张字条,解释章上刻着的篆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年代什么皇帝什么宫殿等专用的,学问显然在我之上。后来我跟踪这些字条,终于跟出这本书! 这不是奇遇是什么?
意图捐出被指为假
回头说那二百多方旧芙蓉石章,九年多前在内地某市举办个人摄影展览, 顺便把那些石章在玻璃柜内展出。因为是国庆大假,参观者达二十万。可惜展馆的主事人说,看石章的人比看我的摄影作品的为多!
在该展馆邻近有一家很懂石章的机构,内里有一间小展馆。该机构要求在我的摄影展览结束后,把那二百多方印章借给他们继续展出。我当然乐意,跟着对自己太太说:那批印章是相当重要的文物,基金的本意是要捐出去给懂得保护的人。我们不要先说, 等到他们借去展出后, 要归还时, 才说我们要赠送给他们。太太与有关的基金皆认为是好主意。
殊不知该机构请了三位专家到我摄影展览的地方,隔着玻璃细看那二百多方石章,看了几天,结论是全部是假!人家连借也不借,我们怎还可以捐出去呢?
见到字条心跳加速
问题是我坚信那批芙蓉印章是千真万确的清朝的宫廷文物,怎样去证实呢?道听途说,原物主是民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谢世多年了。唯一的办法, 是要找到那个写字条的人。追查之下, 知道那是出于一个老人家, 或是一个老人家的学问请人执笔。我好不容易才联络上这位老人家。他可能知道我这个人,答应跟我会面。我刚好要到他居住的城市讲课,跟他约好了大约的会面时间。殊不知那些课要讲几天,太累,要再另约时间。只这推迟, 该老人谢世了。为此我耿耿于怀久之。
大约过了三年,此前的不速之客再来找我,带来六方石章。我打开盒子, 见到那些钢笔字条就心跳加速了。 是老人家的后人吗? 我问。是,他回应。这次我眼前一亮,因为那六方石章一律是田黄!
清宫的石章类别
田黄方章稀有不难明白。田黄是独石,必有石皮,形状没有规律,要切成方章会有很大的石料浪费。田黄受到重视起于清代的康熙,轮到乾隆就把该石捧到天上去。玉石不论,我们知道清代宫廷刻制出来的石章数以千计,绝大部分是芙蓉,其中的黄芙蓉与芙蓉青是极品,胜于今天多产的色彩缤纷的新芙蓉石。偶尔见到的是没有多少人见过的艾叶绿。我见过两种,皆传说。其一属矿石,切成方章比较大,是深绿,近于黑,偶有白纹,高贵;其二是艾叶的绿,体积很小。有机会见过这二者的人不多。
有两种很像田黄的石料清代的宫廷常用, 是否产自寿山我没有考究。皆属矿石,没有石皮也没有格纹。第一种我戏称之为康熙黄,因为首见于康熙年间,到清末就不再有。金黄色,通透,稳定不变,只是石质不够结实,刻成的钮或薄意比较粗糙。第二种近于红,通透,极像田黄,几可乱真,从雍正年代起宫廷常用,今天台北 故宫博物院 拥有的九读印章,有专家认为不是田黄,看来就是这种石。
是的, 如果我们相信网上的资料,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方田黄印章也没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六件,但其中那神乎其技的三联玺有专家说不是田黄。两间博物院加起来只有五件田黄方章, 应该是不尽不实的报道, 只是田黄方章罕有却是众所周知。现在一位不速客若无其事地一手拿出六方清宫田黄印章,你说我要怎么办?
跟踪字条与章印
我叫该客把印章留下,让我考虑一下。其实我是立刻挂个电话到福州给一位田黄专家朋友,要他飞到我家看看。这专家一看就说全部是田黄,没有疑问。我问不速客这种方章还有多少,他说不知道。大家一路跟踪下去,到最后加起来是九十三方。这只是一个句号,或一个段落,促成这本书的出版。过了两年,同一来源还有其他的。我打算把这些其他的与清宫的艾叶绿及黄芙蓉印章组合,另出一本。艾叶绿与将军洞的黄芙蓉今天很少人有机会看到。
回头说我跟踪上述的老人家的收藏,方法有二。首要的是跟踪手写的字条,初时是用钢笔写的,到后来轮到黄金黄的田黄冻的出现,字条则转用毛笔了。有些字条是遗失了的,那我就转看前藏者把章盖在小纸上的颜色做判断。只有一方找不到有小纸盖印(我给补盖了)。不难鉴别是出自同一收藏者之手,因为很多章印是用上今天少人用的水印,而用印泥的其质料不高明,属下品。
细看那些字条, 毛笔字写得好,有书法家水平。钢笔字则一般,显然是出自另一人之手,据说可能是老人家的次子。从文字内容的深度与毛笔字的端庄可见, 前藏者是个有学问、珍惜文物而又懂得慎重处理的人,我佩服,认为收藏要达到这个水平才算是到家。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使这位我没有机会见过的老人家的心血所得传诸后世。
天下印章之冠也
九十三方,其中约六十方的质量之高是我平生仅见!大,很少田黄方章会是那么大:九十三方每方的平均重量达三百五十克强。其中最大的一方重九百八十一克,篆刻五福四得十全之宝八个字,是乾隆最引以为傲的、自己赞自己的成就,赞到尽的意思了。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皇帝中,只有乾隆一个会这样做。刻钮者周尚均,而石质之高几成绝响!尚均当时以刻兽钮名动天下。那么大的田黄冻方章, 我们看得出周大师是尽量保留, 凭自己的想象力把蹲龙抽象化。运刀流畅,潇洒自然,留着一小片乌鸦皮作为巧色鬼斧神工也!论文化的厚度, 皇帝的大名, 篆文的幽默,石料的神奇,雕工的精绝,此玺全部拿一百分!
细心察看,这批印章中,差不多所有兽钮的田黄章都留着一点石皮。我们知道和田白玉的籽料挂件往往刻意留皮。这里分析的田黄方章呢?我认为有些兽钮是刻意留皮,作为巧色处理,但其他有少许石皮留下来的则是因为刻钮者要把石料用到尽,石皮于是避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