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运营体系构建》内容简介:本书基于产权理论的视角,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基础理论,对构建中国专利运营体系展开实证研究。全书从专利运营的概念和特征入手,遵循全球专利运营产业的发展脉络,阐述了中国专利运营产业的发展逻辑,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出发,结合中国专利运营发展的实际需求,系统地提出了构建中国专利运营体系的理论基础、政策框架和平台体系。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现实中,完全竞争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或在公共物品领域,仅仅依靠市场难以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必须通过政府干预配置资源。尽管专利运营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机制,但是要使它真正发挥作用,同样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干预,才能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在专利运营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而是互补。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情况不同于国外,甚至一定意义上政府的作用恰恰是我们最突出的创新优势或者说是中国专利运营体系的最大特点。建立中国专利运营体系离不开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一方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克服市场的短期行为。
政策、信息和资本是支撑专利运营发展的三要素。政府对专利运营的干预不是具体参与到微观的资源配置中,而是要构建专利运营制度、信息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要用好政府有形的手,必须根据不同的阶段确定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式。
具体而言,政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中国目前最主要的、质量最高的专利资产来源于过去二十年国家财政投入产出的专利。但由于受国家财政资助,这些产权均归属国家所有,导致发明人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甚至出于经济人的理性,接受财政资助的发明人不愿意申请专利或者以其他途径转移创新,导致高质量的专利资产很难进入市场交易,在后续研究开发的合作中也困难重重。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保障,政府至今搞不清楚每年国家财政资助项目究竟产出多少数量的专利,其中又有多少专利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多大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可能实现产权的有序流转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反复提及的数目字管理(Mathematical Management)在中国当下的创新管理中竟然仍未实现,我们无法在产权制度下如实计算创新资源,精确化管理就无从谈起。因此,构建中国专利运营体系首先要在政策层面解决的问题是清晰界定创新成果的产权边界和产权归属。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对国家财政资助的创新成果权利取得和权益分配做出明确的规定,并须通过专利标识的方式建立可溯及的产权登记系统,建立规范的市场交易方式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全摒弃对国家财政资助专利转让须经行政审批的管理方式。在建设中国专利运营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考虑是要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和体系化,使得政策之间能够环环相扣、互为支撑,防止碎片化。
信息对于专利运营的重要性则表现在,在专利运营中,无论是明晰产权关系,还是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从权利类型上看,专利属于信息产权。专利运营的定价机制依赖于专利权的主体、客体、法律、经济及技术特征的信息。这些信息均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因此,信息的披露对专利运营至关重要。信息披露的渠道、方式、时机都决定了信息的有效性。建立信息集中发布、内容全面、获取便利的信息平台对于专利运营是非常必要的。要在平台上实现与国家专利审批系统和产权登记系统的信息交换,并逐步以此为核心形成与产经数据全面融合的专利运营大数据。
资本对于专利运营的重要性表现在:对于一个尚在发展中的产权交易市场雏形,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市场的流动性。投资行为是否活跃取决于市场中产权保护的力度和信息公开的程度。政府通过资金扶持鼓励资本开展专利运营对于激活市场、增加市场的吸引力和流动性可以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由政府出资,吸纳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专利运营基金的方式在各国发展专利运营产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在平台上推动设立国家主权专利基金,并要求各省重点产业专利运营基金依托平台开展业务,以信息服务集聚资本。
专利运营的政策实施、信息公开和资本运作,均需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撑。在以往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较多地考虑要素的投入和配置,却没有关注相应基础性设施,导致政策难以协调,管控措施无法落地,创新资源融合不够。而在其他国家的专利运营实践中,很难由政府主导建立大型的信息化专利运营基础设施,完全依靠市场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事实上恰恰是国外专利运营所面临的困境和瓶颈。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要紧紧围绕产权制度,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讨论中国专利运营体系的构建方式,将建设全国性的专利运营交易和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核心基础设施,并将其嵌入国家创新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