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城文化带丛书.长城踞北》由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牵头、汇集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长城学会及北京市昌平、平谷、门头沟、密云、延庆、怀柔六区政协的相关专家进行编写。在《综合卷》中,对北京长城的修建历史、空间特质、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在6本区域卷中,各区政协集合多年以来对本区长城的保护研究,对本区长城的历史沿革、残存遗迹进行了细致梳理,对历代有关长城碑铭诗赋、文物古迹进行了深入解读,并且首次以保护实录的方式披露了近年来长城保护工作的具体细节,带令读者走进长城、了解长城、探索长城不为人知的奥秘!
*政协牵头、各区领命,汇聚知名专家学者,对北京长城文化带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
*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变迁,伴随着古都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与八百多年建都史,看各方专家如何解读新时代的长城精神。
*怀古览胜、妙笔今传,描绘一卷北京长城的雄伟画卷、集结一部长城文化的龙虎文萃。
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变迁,伴随着古都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与八百多年建都史。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在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时点上,《北京长城文化带丛书》的作者们希望以此套丛书进行一场与长城的多维对话。这场对话是跨越时空的、是立足现实的、是关照未来的。他们探索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长城、用全新的价值衡量长城、用全新的模式保护长城,这种探索包涵着作者们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一份尊重,呈现了对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一份思考和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一份担当。
《北京长城文化带丛书》共计7册,分为两个部分,即综合卷和区域卷。其中,综合卷共计1册,约15万字,由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董耀会先生及北京国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执笔。综合卷总揽全局,从北京长城的修建历史、空间特质、建筑工艺、功能定位、文化内涵等方面介绍北京长城文化带,并对北京长城文化带的守护与传承、如何让其活起来等现实问题建言献策。同时,全书的编写注重在传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理念,探索用新的视角看待长城、用新的价值衡量长城、用新的模式保护长城。这既是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发挥长城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对内增强文化自信优势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汲取长城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配合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需要。丛书中的区域卷分为门头沟卷、昌平卷、平谷卷、怀柔卷、密云卷、延庆卷,共计6册,每册20万字左右。在体例上,每册区域卷分为龙脊沧桑、怀古览胜、妙笔今传、边塞烟云、雄关漫道5个单元,分别由各区文史及长城保护方面的相关专家学者执笔,深入挖掘各区长城历史文化及与长城相关的关城文化、民俗文化,记叙长城修缮、直击长城保护前沿话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是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中国第1家从事城市发展研究的跨学科国际化非营利组织,以城市价值链理论为指导,以发现城市价值为目标,围绕城市发展全过程,开展城市决策与预测研究,建立全球化学习网络,实施城市战略设计和行动计划,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对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决策咨询体系。
第一单元北纬40的长城空间特质
自然环境与长城沿线的生态空间………………………………………………3
经济形态与长城沿线的生产空间………………………………………………14
社会发展与长城沿线的生活空间………………………………………………27
第二单元穿越时光的长城简史
北齐长城奠定北京长城基本走向及防御布局…………………………………39
明代:长城修筑的鼎盛时期…………………………………………………48
古都北京与长城背后的故事……………………………………………………63
第三单元拱卫京师的巨型工程
从北京长城的建筑形制看长城的建筑之美……………………………………73
从北京长城的营建方法看长城的工艺之美……………………………………84
从北京长城的沿线村落看长城的赓续之美……………………………………89
从北京长城的建筑特征看长城的发展之美……………………………………106
第四单元历久弥新的北京长城功能
北京长城的三大功能……………………………………………………………113
北京长城的三大特性……………………………………………………………130
北京长城文化遗产的功能与价值………………………………………………140
第五单元龙脊沧桑铸就文化之魂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担当使命…………………………………………149
在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找准定位…………………………………………159
在三条文化带的建设格局中明确功能…………………………………………169
第六单元一砖一石的守护与传承
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让北京长城文化带活起来…………183
打造文化金名片,让北京长城文化带亮起来………………………205
牵手冬奥会,让北京长城文化带响起来…………………………………226
主要参考书目……………………………………………………………………235
参考文献…………………………………………………………………………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