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一篇文章开始讲起: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这篇文章,就是范仲淹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现在,让我按照当年语文老师的意思,讲解一下这篇文章。
该文一共分为五段。
第一段开门见山,讲的是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范仲淹有一个朋友叫滕子京,因为犯了事情,被贬官至岳阳。滕子京在这里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为新落成的岳阳楼作记。
开头简单明了,绝不拖泥带水,有了这段简明扼要的开篇,范仲淹就可以自由发挥,阐述自己的思想。
第二段,范仲淹告诉世人岳阳一带在洞庭一湖……气象万千,很好、很漂亮,岳阳楼修建于这种美景中,自然也漂亮无比了。但是,我却不打算写这个岳阳楼。
那么,我为什么不写岳阳楼呢?因为很多人都写过了岳阳楼(前人之述备矣),很多文人骚客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我再重复写一遍,又有什么意思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这样写,有两个好处。
第一,范仲淹能够偷换概念。因为,在写这篇文章前,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万一写错了,岂不是贻笑大方。因此,他不能写岳阳楼。
第二,范仲淹告诉大家,以前写岳阳楼的人太多了,我再写,无非就是重复,没意思,所以我要写别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出奇制胜的目的。
那么,范仲淹要写什么东西呢?
不能写岳阳楼,范仲淹要写的,就是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了。
咱们前面讲过,范仲淹幼年时,曾去过安乡。安乡,位于洞庭湖的西北部,与巴陵胜状,洞庭一湖的岳阳遥相呼应,共同守卫者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湖。所以说,对于洞庭湖的景色,范仲淹是很熟悉的,所以他写这里的湖光山色,完全是信手拈来,更能达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岳阳楼记》的第三、第四段,就是范仲淹出奇制胜的手段。
第三段,范仲淹告诉大家:如果阴雨天去登岳阳楼,就会连月不开,阴风怒号……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好一片悲观的景色。触景伤情,看见此等景色,我们就会产生忧国忧民的思想,为国家的未来而悲哀,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第四段,范仲淹告诉大家:反之,如果晴天去登岳阳楼,就会波澜不惊,上下天光……渔歌互答,好一片欢快的景色。
大家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心情也会舒畅无比,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用这种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不仅能把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得惟妙惟肖,更能引发自己的心情,借景抒情,把自己对世间的理解,全部释放了出来。
第五段一上来,范仲淹就用了一个感叹词嗟夫,用来强调下面的内容。范仲淹告诉世人,我们对待事情,不能一惊一乍,不能看见什么样的景色,就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我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正道!
在朝廷上,要时刻忧民,想着老百姓的利与害;在地方上,要时刻忧君,想着如何帮助君主实行仁政;这样才是一个好官员。
最终,范仲淹用那句千古名言结尾,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截稿时,范仲淹还用设问句的方式,肯定了自己的思想哎,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我同谁一道呢?
至此,《岳阳楼记》简单介绍完了,这不愧为一篇千古名文。不管什么时候读,都能发人深省。不同的人,也一定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
好了,文章讲解完了,现在开始提问题。
在这篇《岳阳楼记》中,这个滕子京,是谁呢?这个滕子京,又是怎么成为范仲淹的知己,让后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呢?这个滕子京,又是因为什么事情,被贬到岳阳的呢?
还有,范仲淹在历史上的庆历新政,为何仅仅持续了一年,就彻底夭折了呢?这场理应永载史册的变法,怎么就变成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了呢?范仲淹的这场变法,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还有,范仲淹的这场变法,将给王安石的那场变法,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和教训呢?而王安石的那场变法,又跟范仲淹的变法有什么区别呢?
一切的答案,全在这本书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