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情死,为情生的动物; 词与剪纸,都是为情死,为情生的艺术体裁。这剪纸与宋词交织的24种人间至情,是我们中国人对人、对物、对世界、对自己的24种情感模式,亦是24段人情与物情的拾遗曾几何时,我们对待竹子的感情,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曾几何时,我们对待玉的感情,是梦中人似玉,觉来更忆腰如束;曾几何时,我们对待芳的感情,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你的那些忘不掉,在900年的宋词里都有答案。
《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这是《剪影·六位*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的第二分册。6位*非遗剪纸大师,用433天的时间,让3000年剪纸技艺,深情融合900年宋词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至情。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哪怕您不买书,我们也希望您花5分钟看看免费试读章节的序言。
因为,它们的消逝,跟我们每个中国人有关。
我希望哪怕有一天它们失传了,我们的孩子还记得,它们来过我们的国家,来过这个叫中国的地方。
这是一套历经433天打造的中国之美记忆,留给我们的孩子。
从2016年10月27日的那个周四下午向六位*传承人老师寄出约稿信,
到2018年1月3日套书清样签字,
我们用433天的时间,
请6位*非遗剪纸大师,
让3000年剪纸技艺,创意融合900年宋词记忆,
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东方至情。
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致敬:
本书原作者之一75岁高龄的王蓬草女士,
在创作本书之始,突发脑梗,无法再拿起剪刀参与此书创作。
王蓬草女士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豫西剪纸第四代大师。特此向王女士致敬!
感谢怹们穷尽毕生精力,
对此6项濒危失传的国家非遗技艺孤独而沉默地坚守与传承。
千年的剪刀,恋上九百年的宋词
《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的缘起
一 失传,就意味着永不再重来
我们生活在中国,每天有多少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少后继无人的中国技(记)艺(忆),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在我们身边消逝了?
没了。
一旦失传,就意味着永不再重来。
作为国人,你是选择掩耳盗铃、熟视无睹,还是惋惜地叹一口气?
更多人是有心无力,那么惋惜却那么无可奈何。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扪心自问,我们多少普通人的生活能和它有关?
段建珺先生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是我们这本书的作者之一。他在年轻时下牧区做了30年的剪纸技艺抢救与保护工作。他说,工作中最常遇到的情况,就是你经过某个牧区,当地人会说:你们怎么不早来?有个老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能剪,但刚刚去世。
有时会比较幸运,比如段建珺找到的一位老人,她96岁了。段建珺一直跟随了她7年的时间,直到老人家102岁去世。这7年时间,段建珺抢救了她将近360个品种、近2000幅剪纸作品,它们大部分是她98岁到100岁剪的,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无法简单地用金钱去衡量它们的价值。
非遗的抢救和保护,就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游戏,你不知道早一天或晚一天,什么流派又消逝了。正如这本书的约稿过程,我们辗转联系到豫西剪纸第四代大师、首批国家非遗传承人王蓬草女士。老人家75岁了,早已淡泊功利,更何况太多的国礼级剪纸作品的约稿排期都忙不过来,但终于被我们想做一本留给孩子的非遗记忆的想法所打动,郑重地答应了我们的约稿请求。然而约稿合同寄出去的第三天,王老师的助理发来消息说:很抱歉,老人家在昨天夜里突发脑梗,万幸的是抢救过来了。但恐怕日后……很难再拿起剪刀了。
那是一份寄出去,却没能再寄回来的约稿合同。
范祚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高密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周淑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段建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代表性传承、;我国最年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程兴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阜阳剪纸代表传承人、中国民间剪纸大师程建礼之子;
张多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广灵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
倪秀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方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