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洋商推出中国特色招贴画
1843年上海开埠后,欧美洋人开始来到上海,他们先后在外滩、南京路等风水宝地建码头、开工厂、办银行、做保险、搞航运等。那时上海媒体还没有创办,洋人无法在媒体上做广告,他们为了把在上海的企业经营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所办企业的经营业务、经营项目、服务内容及服务特色,只好自己设计招贴画或海报,把它们张贴在户外人流多的地方及企业的店堂和橱窗内,以此达到广告作用。
然而,那时洋商设计和制作的精美的招贴画都是由本国来完成的,随后再运到上海四处张贴,以求取得很好的广告效果,提高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最终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洋商十分精明,有经商头脑和丰富的经验,更有宣传和广告意识。他们视广告为经营企业的灵魂,把广告看得很重要,深知再好的产品不做广告宣传就无人知晓。做广告是洋人商家公认的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是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容不得半点轻视,这也是洋人商家为什么那样看重广告作用的重要原因。
洋人把做广告的经营理念带到了上海,传播到了上海的市民中。从洋人存留下来的一些资料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来到上海的洋商都会在企业开业前后及经营过程中不停地做广告,且因以招贴画的形式做广告,故被那时的上海市民称作招贴画广告,或又被叫作广告招贴画。洋人把近代先进的广告创意与艺术带到了上海,使国人看到了洋人漂亮、精致的招贴画广告,大开了眼界,看到了封闭中国所看不到的异国风采。
早期洋人商家带到上海的招贴画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以风景、建筑、骑士及美女为主要内容。刚开始出现这类画面的广告时,少见多怪的上海市民都会在广告画前驻足观望,充满了新鲜感,但是随着市民对异国文化热度减退,这类招贴画广告就失去了吸引力,被视为水土不服,欣赏者日减。特别是有的洋商为了哗众取宠使广告宣传取得好效果,把欧洲一些印象派画家画的裸体洋美女的油画作为广告素材用到了招贴画的设计制作中。当洋商把这种被国人视为淫秽与黄色的招贴画张贴在大街上和洋商自己的店堂内或橱窗里时,他们遭到了一些封建卫道士的强烈抵制。这些卫道士认为洋人这种大胆而又肆无忌惮的行为与举动,是在中国宣传黄色的思想,有违中国的传统礼教,有些伤风败俗,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当时不少上海家庭的长辈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到外滩等地方去,生怕小孩看到黄色的广告画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洋商也是聪明之人,当他们意识到西洋文化的广告在中国上海水土不服之后,也开始入乡随俗。19世纪末,上海的仕女画和年画、月份挂历很漂亮,非常受上海市民的喜欢。生活在上海的洋商为了适应当地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开始走中国特色的文化之路,同上海的华人画师合作,推出了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国画形式的招贴画做广告,从而取得了很好的广告效果。
1908年,著名英美烟草公司与华人画家周慕桥合作,为英美烟草公司的香烟广告绘制了一套月份牌,这是一套注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月份牌,博得了上海市民的喜欢,使英美烟草公司的香烟广告由此家喻户晓。
中国文化元素的广告全面出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洋商越来越看好上海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市场,认为其是东方最大最有挖掘潜力的大都市。当时在欧美洋商中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其意是:
想赚钱、发大财,最好的投资地方在上海。上海成为洋人商家们朝思暮想的理想发财之地及首选之地。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吸引了大批欧美商贾巨富前往投资。洋商们不惜孤注一掷把所有的资本投资到了上海,从上海再次起步创业,开创他们伟业的新天地。洋商们为了在上海做大做强企业,打响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企业的形象,快速获得投资回报,在广告方面做了大笔投资,采用各种方法和形式做广告宣传。为了在上海这块风水宝地上扎根,他们在文化方面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广告设计制作方面借鉴中国传统的国画或年画,运用中国特色的山水画和仕女画中的中国素材,再结合西方油画的鲜艳色彩,设计出了广告月份牌,在画面上融入洋商的企业、产品及商标,从而自然而然地使上海的华人从心里接受了这种广告宣传,也接受了这种中西结合的广告文化,使之成了一种新的特色文化而得到全面推广。此后,上海的一些华人大商家开始注重这种类型的广告投入和宣传,同样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那时的月份牌广告画和招贴画以中国山水风光、亭台楼阁、漂亮仕女、老人和娃娃为主,这是充满中国古典文化与古典之美的广告,如果把画中的商标、产品及节气等去掉,就是一幅完美的山水画、仕女画及年画。洋人商家采用中国文化元素设计制作广告,是一种商业文化中的创新,有很大的市场与经济价值。由此,催生出了一大批以此谋生的画家,新增了一种艺术类行业。
孙孟英,上海原王开照相馆总经理,上海作协会员,曾参与编撰上海商业志,主编黄浦区服务志。出版图书《老上海理发师》《老上海华洋婚恋》《老上海的婚礼》《老上海的洋人》《老上海的明星》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