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我为什么写杂文
这是我的第二本杂文集,用朋友的话说,是励志杂文集。
我原本是个写历史小说和爱情故事的小众作者,因为在由韩寒主编的《ONE一个》上回答了几个问题,被《读者》和《青年文摘》等杂志转载了,朋友就撺掇我写本杂文集,于是我就写了《我不愿平平淡淡将就》,没想到竟然畅销了,半年内加印了七次。这让我从小众文艺作者,一下子变成了大众励志作者。
当初会受朋友的撺掇,是因为他说,比起你在故事里塑造的主人公,我觉得你的经历更传奇。从街边闲混的退学少年,到国内一线作家,人生不断逆袭反转,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写这样真实的故事,一定会有很多人爱看的。
那本书最后的畅销,印证了他的话是对的。我写爱情故事和历史小说,是因为我是个浪漫的人。但浪漫不会畅销,除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之外,很少有人知道我已经出版了二十多本小说,我不断地写,最多就是维持着永远有小小的那么一群可爱的人看我的书罢了。
《我不愿平平淡淡将就》是一本理性的书,就像你接下来将要看到的这本书一样,都是一本讲道理的书。这样的书能受到欢迎,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浪漫的时代。比起罗曼蒂克的故事,大家更渴望看到一个人成功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没有耐心的时代,比起在故事里看虚构的充满暗喻的主人公的故事,大家更渴望你能够直白地说出你成功的诀窍。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难免会做出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来。就比如上一本书的出版,写得仓促,出得仓促,书中有很多想要完善的地方还没来得及完善,就已经呈现在大众面前了。
朋友是我最好的读者,我在感谢他带给我一笔意外之财的同时,也向他抱怨了上本书出版的仓促。然而他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没有瑕疵的艺术品,就不算是艺术品。真正美好的艺术品,都是能够足以掩盖这些瑕疵的。
我深知那本书显然还不算是艺术品,但那本书受到了欢迎,这也间接说明了,它的魅力已经足以掩盖它的瑕疵,说明更多的人,跳过了瑕疵,只欣赏它美好的地方。
朋友劝我说,如果你对上一本的瑕疵耿耿于怀,不如再写一本新的,没有明显瑕疵的书。反正现在励志鸡汤书那么畅销,为什么不趁着成功更进一步呢。
首先我否认了朋友对我的书的定性,我承认我写的这两本讲道理的书都有些励志的成分在里面,但我否认这是鸡汤,或者说,否认这是大众认为的那种鸡汤。
可能是因为我在上本书里没有写清楚,导致很多人觉得我已经从小说作者沦落为鸡汤作者了。我倒不是在否认鸡汤作者存在的价值,我只是觉得,胜利是成功的人书写的。我现在能够坐在这里写这样一本书,只是因为我现在成功了。如果我失败了,那么就算我写,也没人看,当然也就不会畅销了。
而成功又是很难定义的。如果一个人的梦想就是过上平凡简单的生活,那么你怎么能说,他的平凡是失败呢?如果一个人的梦想是赚五千万,而他最终赚到了五百万,那他算不算成功呢?
记得我年少的时候,有人曾做过一个判断,说我和另外一些新概念作文大赛出身的作家,都是有着好资源却打了酱油的新星。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同样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出来的,韩寒、郭敬明等人万众瞩目。而我和其他人,写了几篇文章之后就消失在大众视野了。后来反转,已经是很多年后的事情了。而且即便是反转,我们这些人也再没有像韩寒那样成功了,我们只是走向了我们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说,我就是不喜欢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喜欢活在别人的标准里。我就是我,我不想要做下一个韩寒。那么现在的我,就算是成功地兑现了我的话。
如果我说,我不想辜负读者的期待,不想辜负那些对我有信心的人,我要变得比韩寒更厉害。那么现在的我,算是还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甚至才刚刚上路吧。
所以成功只能从一个角度看,换个角度,可能是失败。比如说成功地拿下了项目,但透支了身体健康,那从身体的角度来看,就是失败的。
所以我是排斥成功学的,因为成功不等于快乐,成功也不是永恒的。一味地书写成功的鸡汤书是我厌恶的。我现在写的这类书,我认为只是我个人的杂文集,书写的只是我个人对万事万物的看法而已。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朋友,或许是我也在做编辑的缘故,前阵子有人推荐她的稿子给我看。十年之前,我们曾经一起参加新概念,一起在当年最畅销的《萌芽》杂志发表文章。十年之前,她是新概念一等奖,我是新概念二等奖。她被复旦中文系破格录取,我退学后只能靠给各类杂志投稿赚取一些生活费。
十年之后,我读她的文章,和十年之前,并没有任何变化。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过得太顺遂了,导致她在写作上一点进步也没有。
十年之中,我迫于生计压力,写完了就出版,出了近三十本书。十年之中,她靠着名校光环,衣食无忧荣耀满满,只写了两三本书,都发表在网上,而且差评居多。
作为编辑,我需要出版一些书来完成我的工作,但我还是毙掉了她的稿子。因为她虽然有才华,却毫无进步。十年之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毙掉过她的稿子。我在看她对自己文章的评价的时候,清晰地看到,她是知道她存在的问题的,结构的散乱,语言的不统一,思想上的偏激等等,她都知道,但她就是不愿意改。
为什么不愿意改?我只能理解为生活顺遂,有一群人惯着她。如果像我一样,不改就会饿死,我必然会改。
我也曾经有过知错不改的时候,还把错误当个性,最后呢,除了浪费了我大量的青春时光之外,我一无所获。
这个朋友和我的经历,也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道理很多人都懂,只是做到很难。我们也知道,很多成功的人,都是被逼的。陈胜吴广若不是要死了,就不会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励志的口号来造反。乡长刘邦要不是因为释放刑徒获了罪,也不会聚众起义。驿卒李自成要不是被解雇了又找不到好工作,也不会带头闹事。
历史上出身富贵之家,又做出牺牲自我,伤害自己所在阶级的事情的人虽然也有,但是太少了。大多数的人,都是被逼到不得不奋斗了,才只好去奋斗。所谓的毅力,一是对已经付出的努力的不甘心,二是残酷的环境逼得你没有别的路可选。
所以既然道理大家都懂,成功要受环境所迫。我为什么还要写讲道理的书,为什么这样的书还会畅销?我想除了有人天生有受虐倾向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人,就是连最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就是会稀里糊涂的做错事?
答案当然是是。这个答案,便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
这本书里的内容,大都是以问题的形式书写的。我选择的问题,也都是读者在我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上问得最多的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也许有些不同的问题,我用同样的语言回答了两次,那只是因为我感到痛心疾首:这么简单的道理,我都说了两三遍了,为什么你就是不懂呢?
不懂就去做,怎能不失败呢?
我会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具体讲知行合一的问题,明白道理就是知,去做就是行。也许已经有许多人觉得自己知了,只不过是差了行。那就不用继续看我写的这类讲道理的书了,如果你很清楚自己在知上面还有所欠缺,那不妨继续看下去。
当然,也不排除很多人以为自己已经知了,但其实是一知半解。这类人如果能够抛弃过去的知识和成见,应该也能从这本书里收获一些知识。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