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讲传统文化丛书: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定 价:45 元
- 作者:[清代]梁启超
- 出版时间:2018/3/1
- ISBN:9787220104909
- 出 版 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207
- 页码:36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近代*部系统阐明历史理论的著作,由中国历史研究法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三部分构成。《中国历史研究法》论述了史的定义、意义和范围;回顾并评价了中国的旧史学;就建立新史学提出主张。《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是对《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修补及修正。《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重点讲述如何做专史。
我国史界浩如烟海之资料,苟无法以整理之耶?则诚如一堆瓦砾,只觉其可厌。苟有法以整理之耶?则如在矿之金,采之不竭。中国新史学的奠基之作,培植史学研究趣味的经典读本。史学启蒙,听新史学之父梁启超系统讲述如何读史写史,回味经典,领略大师风采,尽在此书。
自序
中国历史可读耶?二十四史、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乃至其他别史、杂史等,都计不下数万卷,幼童习焉,白首而不能殚,在昔犹苦之,况于百学待治之今日,学子精力能有几者?中国历史可不读耶?然则此数万卷者以之覆瓿,以之当薪,举凡数千年来我祖宗活动之迹足徵于文献者,认为一无价值而永屏诸人类文化产物之圈外,非惟吾侪为人子孙者所不忍,抑亦全人类所不许也。既不可不读而又不可读,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读之,然后出其所读者以供人之读。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近今史学之进步有两特征,其一,为客观的资料之整理。畴昔不认为史迹者,今则认之;畴昔认为史迹者,今或不认。举从前弃置散佚之迹,钩稽而比观之;其夙所因袭者,则重加鉴别,以估定其价值。如此则史学立于真的基础之上,而推论之功乃不至枉施也。其二,为主观的观念之革新。以史为人类活态之再现,而非其僵迹之展览。为全社会之业影,而非一人一家之谱录。如此,然后历史与吾侪生活相密接,读之能亲切有味。如此,然后能使读者领会团体生活之意义,以助成其为一国民为一世界人之资格也。欧美近百数十年之史学界全向于此两种方向以行,今虽仅见其进,未见其止,顾所成就则既斐然矣。我国史界浩如烟海之资料,苟无法以整理之耶?则诚如一堆瓦砾,只觉其可厌。苟有法以整理之耶?则如在矿之金,采之不竭。学者任研治其一部分,皆可以名家,而其所贡献于世界者皆可以极大。启超不自揆,蓄志此业逾二十年,所积丛残之稿亦既盈尺。顾不敢自信,迁延不以问诸世。客岁在天津南开大学任课外讲演,乃裒理旧业,益以新知,以与同学商榷。一学期终,得《中国历史研究法》一卷,凡十万言。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吾治史所持之器,大略在是。吾发心殚三四年之力,用此方法以创造一新史。吾之稿本,将悉以各学校之巡迥讲演成之。其第二卷为《五千年史势鸟瞰》,以今春在北京清华学校讲焉。第三卷以下以时代为次,更俟续布也。顾兹事体大,原非一手一足之烈所能为力,况学殖浅薄如启超者,重以讲堂匆匆开演,讲义随讲随布,曾未获稍加研勘,则其纰缪舛误矛盾漏略之多又岂俟论。区区此稿,本宜坚鐍之,以俟他日之改定。既而覆思吾研究之结果虽未必有价值,其或者因吾之研究以引起世人之研究焉,因世人之研究以是正吾之研究焉,则其所得不已多耶?故贸然刊布,而字之曰《史稿》。孟子曰: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吾之此书,非敢有以与人也,将以取诸人而已。愿读者鉴兹微尚,痛予别裁,或纠其大端之谬,或绳其小节之疏,或著论箴驳,或通函诲责,俾得自知其失而自改之,由稿本蜕变以成定本,则片言之锡,皆吾师也。
十一年一月十八日,启超自述。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李鸿章传》《王安石传》等。
中国历史研究法
自序3
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5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12
第三章 史之改造36
第四章 说史料46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78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121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对于旧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修补及修正 153
第一 史学应用归纳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 155
第二 历史里头是否有因果律 156
第三 历史现象是否为进化的 159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163
绪论165
总论167
第一章 史的目的167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长176
第三章 五种专史概论194
分论一 人的专史204
第一章人的专史总说 204
第二章人的专史的对相 209
第三章做传的方法 219
第四章合传及其做法 226
第五章年谱及其做法 235
第六章专传的做法 262
第七章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论二事的专史(略)
分论三文物的专史297
第一章文物专史总说 297
第二章政治专史及其做法 300
第三章经济专史及其做法 304
第四章文化专史及其做法 310
第五章文物专史做法总说 349
分论四 地方的专史(略)
分论五 断代的专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