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著名作家露西·蒙哥马利所创作的一部充满感染力的成长故事小说,也是一部彰显人性真善美的美好颂歌。作者露西于1874年出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克利夫顿。两岁时母亲死于肺结核,父亲不久便再婚并搬离了爱德华王子岛,小露西从此便与外祖父母一同生活,在卡文迪许村一所四周都是苹果园的老式农舍里长大。她自幼便对文学怀有浓烈的兴趣和天赋,九岁时开始写诗,十五岁已经发表诗作,而后担任教师。《绿山墙的安妮》是她花费两年时间完成的一部处女作,一经出版便畅销不衰,且再版多次,问世百年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几乎成了欧美家喻户晓的作品,被誉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马克·吐温曾评价道,“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故事讲述了在加拿大的埃文利一个叫绿山墙的农舍里,生活着一对叫做马修和玛丽拉的兄妹,由于年事已高,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作为农舍的帮手。谁知道阴差阳错,从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红发、长满雀斑、整天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小女孩——安妮。她从小失去父母,生活充满磨难,但仍然乐观活泼,热情浪漫,想象力非常丰富。虽然经常惹祸出错,但她那聪明伶俐、率真善良的性格让她逐渐收获了真挚的友情和老师大人们的疼爱;而她意志坚强、勤奋不懈的努力也帮助她顺利考取了女王学院,并且取得了一级教师证书和大学奖学金。但她最终不忍抛下曾朝夕相伴的绿山墙和形单影只的玛丽拉,毅然决然放弃大学机会而选择了留在绿山墙,知恩图报,不忘初心。
《绿山墙的安妮》一书所讲述的成长故事真实而有趣,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情感细腻而单纯,尤其是马修和玛丽拉夫妇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文笔流畅优美,风趣清新,风景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还具备很好的教育意义。从主人公安妮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和汲取到很多真善美和坚强的能量。
此次译本,主要特色在于三个方面:其一,译作内容基本忠实原著,保持原汁原味,没有情节删减;其二,语言风格随人物成长历程而改变,从简短明快过渡到成熟内敛,试图做到从安妮的视角去和其周围的人去沟通,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其三,原著中的风景描写读来如同一首悠扬的田园诗,本译作多用修辞手法以力求还原原著中优美的笔触。希望这次译文中的安妮,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露西·蒙哥马利,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女作家,擅长小说创作。代表作品为《绿山墙的安妮》,被誉为"世界上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马克·吐温评价道"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瑞秋太太使劲敲了敲厨房门,得到允许后走了进去。绿山墙的厨房真是令人赏心悦目——或者说,整理得太过干净,看上去就像一间闲置好久的客厅。厨房的东西两面都有窗户;一抹六月的柔光透过窗棂洒下,透过朝西的窗户,后院的景色映入眼帘;朝东的窗子被盘根错节的葡萄藤染成了绿色,向外一瞥,就能看见果园左半边的大樱桃树,树上正盛开着白花,溪边山谷中白桦树亭亭而立,随风摇曳生姿。玛丽拉?卡斯伯特就坐在这扇窗前,她有点不喜欢阳光,似乎在她眼里,这个世界是肃穆庄重的,而阳光有点儿太轻佻和不负责任了。此刻她正坐在那儿做针线活,身后的桌子上,晚餐已经准备就绪。
没等关好房门,瑞秋太太就已经把餐桌上的东西一览无余:桌上摆放着三个盘子,这么说玛丽拉在等着马修和另一个什么人回来共同用餐;可是餐盘里装的都是家常便饭,不过就是一些苹果果酱和一盘蛋糕,这说明她等的人也并非什么贵客。那马修的白色立领和栗色母马又是为了什么?一向平淡无奇的绿山墙到底有什么蹊跷,瑞秋太太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晚上好,瑞秋。”玛丽拉轻快地打着招呼,“今晚天气真不错,你说呢?你不坐下来吗?家里人都好吗?”
玛丽拉?卡斯伯特和瑞秋太太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羁绊,这种关系除了被称为“友情”,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名字。她们一直保持着这种看似疏离实则亲近的关系,尽管——也或许正是因为——她们两人性格截然不同。
玛丽拉又瘦又高,棱角分明,缺乏女性的曲线美,乌黑的头发已经掺杂上几丝灰白,在脑后盘成一个结实的发髻,用两只金属发卡牢牢地固定住。她的样子看起来阅历不多,谨慎古板,事实上她也确实是这样的性格。所幸嘴角浅浅露出某种温柔的神情,使她的严厉稍有改观,要是能再多袒露几分这种神情,她或许会被看成是一个幽默随和的人了。
“家里人都挺好的。”瑞秋太太说,“可是我今天看见马修出远门,还以为他是去请医生,有点担心你的身体呢。”
玛丽拉会心一笑,她早就料到瑞秋太太会来。她就知道,马修这样破例出门,肯定会勾起这个邻居的好奇心。
“哦,没事,我身体挺好的,只是昨天有点头痛。”玛丽拉说,“马修去布莱特河了。我们要从新斯科舍的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子,他坐火车今晚就到。”
即使玛丽拉说马修是去布莱特河,从那儿接一只澳大利亚的袋鼠,瑞秋太太也不会比现在更大吃一惊了。她就怔在那里,整整五秒钟说不出话来。玛丽拉是不太可能跟她开玩笑的,但是瑞秋太太还是觉得这是在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