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是教师对备课成果的一种条理化、清晰化、理论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教师将自己所学的教育教学知识及实践智慧运用于解释、指导、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说课作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其意义在于:
第一,有效地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密切链接。理论与实践是“同根莲,并蒂花”。说课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渗互溶提供了一条通道。它在比较大程度上激活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理性意识”、“目的意识”和“自觉意识”。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设计与行为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释。一切教育教学的决策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根有据的,而不是随随便便,随心所欲。因为,每一个有效的说课,必然有明确的指向,即要说明白: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基本内容便内含着实践与理论的有机整合,有机融合。
第二,促进教师各方面素养的提升,获得专业成长。说课,能说得纯熟圆融、应用自如、智如泉涌,看起来是一两个小时或者就是临场的五到十分钟,然而它一朝成功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修磨。就是人们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说课是说课者几乎不带任何凭借面对听课者阐述备课的收获、上课的思路、预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生成的情况,并充分体现教者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教材是否烂熟于胸,教路是否有条不紊,教法是否恰到好处,学法指导是否画龙点睛等等涉及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学科素养、实践智慧。如分析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构思与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能力,选择与运用各种教学法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另外,在说课过程中还涉及教师临场应对机智、整体素养的展现、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思维的整体面貌、时间的调控与处理能力……
说课训练,就是教师内外兼修,道器共炼的过程。其中,既有教育思想的提升,又有教学技术的锻炼;既有教师内在素养的综合修炼,又有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的实战演绎;既有教师自身充实完善,又有对学生的研究与洞察……如果能持之以恒,通过不断的说课与调整,反思自身的每一次说课的得失成败,然后扬长避短,就会有力地推动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本书立足于对说课的内在机理及操作程序的梳理,尤其是对说课的每个环节进行条分缕析,找准训练点,说练结合,对于各种层次的教师学习说课方法、锤炼说课技艺都有着相当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说教学程序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直奔中心,读议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这类课文,模仿第2自然段的结构及用“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进行说话和习作。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或让学生尝试精读课文,或相互交流,从而体现语文课堂的十六字诀: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教学结构是“录像导入”——“尝试精读”——“边议边读边悟”——“仿写”这样几个环节。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采用了录像导入。录像有声有色,具有直观性,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架设了桥梁。观看录像片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充分说出感受后,出示课题。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尝试精读。提问: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狮子的大小,有的会说想知道狮子的形状、多少、情态如何,甚至狮子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造的等等问题。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想知道的这些问题,我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文中,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把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当中去找一找,看有没有答案,找到的就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来,没有找到的也不要紧。然后慢慢启发他们,开拓他们的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教学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在学生自学后,学生找到了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后,教学就进入第三个环节——即边读边议边悟。
首先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在什么地方,并读给大家听听。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各种形式阅读第2自然段描写小狮子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到共识:“大的”要读重音,“小的”读轻一点,“长吼”声音要拖长一点,“听桥下的流水声”读得轻柔,“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抱”应读得温柔一些,写狮子嬉戏的句子读得欢快一些。这样,就能读出狮子的大小不一,千姿百态,从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伟大的创造力。
背诵本课第2自然段是教学目标之一。在阅读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可以根据板书的条理背诵,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接着,再自学末段。仍然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在学习最后一段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借此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在课外涉猎知识,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学贵有所思,学贵有所悟。”面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说什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对全篇文章进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