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的身份想象》从分析“学衡派”的“人文主义者”与“圣人”身份想象的形成入手,通过梳理“学衡派”与他们身份想象的载体——《学衡》的关系,考察“学衡派”在其特定身份想象指引下所展开的文化实践,以及在这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身份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化语境的错位,力图尽量客观地呈现“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及贡献。
《学衡派的身份想象》是一本学术著作,作者周佩瑶以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流派——“学衡派”的自我身份定位为论述中心,首先重新界定了这个流派,并梳理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其次考察各成员在《学衡》杂志的分工和作用,以便重估“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贡献。书稿通过翔实的材料分析,澄清了以往对“学衡派”研究中出现的界定混乱、定位不清、评价不当等问题,对“学衡派”做出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其研究成果对学界全面深入研究“学衡派”颇有价值。
周佩瑶,女,1977年生于广东,1996—200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王富仁先生。现任职于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
序
绪论
第一章 留美体验与“学衡派”身份想象的发生
第一节 “学衡派”的留美体验
第二节 白璧德人文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想象
第三节 从白璧德到“学衡派”
第二章 “学衡派”的身份想象——从个体到流派
第一节 梅光迪与《学衡》
第二节 吴宓与《学衡》
第三节 胡先驌与《学衡》
第三章 《学衡》与“学衡派”身份想象的现实境遇
第一节 “学衡派”之“学术”与《学衡》之“学术”
第二节 想象与现实之间——“学衡派”身份想象的境遇
附录一 梅光迪、吴宓、胡先驌在《学衡》所发表文章统计表
附录二 刘伯明、汤用彤、柳诒徵等在《学衡》所发表文章统计表
附录三 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在《学衡》所发表文章统计表
附录四 《学衡》年表
参考文献
写在周佩瑶论“学衡派”后面
后记